- 来自
- 浙江
- 精华
- 11
贵宾
云游四海的天门讨米佬
   
- 积分
- 5849
IP属地:浙江省宁波市
|
本帖最后由 横林狂客 于 2012-4-6 19:56 编辑
据天门县志记载,早在光绪年间,天门绢就行销到汉口,京沪和厦门,以及日本诸国,只是现如今,这么好,值得传承的富有天门文化气息的手工艺品却在天门境内销声匿迹,我们是不是应该将这个具有历史气息的工艺品挖掘出来呢?
百度百科介绍:
天门绢为湖北天门等地的名产,久负盛名。天门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桑蚕的生长,因此丝织业比较发达,且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代。天门绢以天然蚕丝为原料,四经四纬,结构紧密,质地坚韧,绢面柔软亮丽,泽纹匀称,质地滑润挺括,因而驰名中外。
天门的气候、雨量、土壤均适宜桑蚕生长,所以,丝绢业比较发达,历史上曾有沔阳丝,天门绢,荆州锦的赞誉。1975年,湖北省考古队在天门石河发掘明墓一座,从中清理出了三幅精美绝伦的丝织品,这就是天门绢,其质地之考究令人叹服,它说明天门绢早在明代就已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了。
天门绢以天然蚕丝为原料,四经四纬,结构紧密,质地坚韧,素以绢面泽纹匀称,质地柔软挺括的特点著称于世,十九世纪,它就行销南泮诸岛和港澳地区。我虽然没有亲眼见过,但从图看我就觉得不管是从织法还是扎染技术上都是一流的,为什么不能传承下去,将如此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化为经济效益呢?
清代,在岳口,彭市,麻洋,干一,渔薪一带,农户多植桑养蚕。所产蚕丝拉力均匀,条分好,很受用户欢迎。道光年间,天门县城陆续兴起缫丝织绢机坊,开业最早的是李太昌(位于城东),生产四经四纬的天门绢。清末,天门丝纺织发展到56家,年产天门绢2.3万余米。卢义昌机房规模最大。
天门绢表面呈鱼子状,排列匀称,手感厚实,畅销不衰。光绪三十四年,天门绢在上海举行的丝织品评比中夺魁。宣统二年,天门绢在英国伦敦展览,获银质奖。岳口镇专务缫丝的有阳恒丰,唐逸源等7家,年产值均有近三万枚银圆。
1956年,天门绢在全国举办的手工业展览会上展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