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上士

- 积分
- 938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县
|
(黄石日报)首席记者 梁坚义 实习生 许嫣然
核心提示:
3月9日,省委、省政府“两办”发文,确定我省2个国家级、31个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大冶的灵乡镇、还地桥镇,阳新的富池镇列入试点。
“强镇扩权”是否能完善镇级服务功能,激发其发展活力,实现从“脚大鞋小”到“量体裁衣”的转变?
“小马拉大车”的尴尬
清晨,街上路人行色匆匆。七八名城管队员手忙脚乱,准备将街边的违章搭建搬走。“站住,拿执法证来!”突然,违建的主人横在面前。七八个城管队员你看我、我看你,只得搁下手中的活儿。
没有执法权,拆除违章建筑只能靠说服、动员。一位城管队长曾抱怨道:“这叫什么效率?”
而另一则故事,更让人深思。一位副科级干部早上一上班,陆续接到三个电话。镇里的书记让其陪同外省的考察人员,镇长让其去看看村里的计划生育,而副书记让其查查综治维稳的基础建设。件件事都很重要,该听谁的?这位副科级干部一屁股坐在办公室,闷声吸起烟来。
类似的故事,在大冶还地桥镇、灵乡镇、阳新的富池镇可能会随时上演。
大冶的还地桥镇、灵乡镇、阳新的富池镇是当地经济发达镇。去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均超过当地乡镇的平均水平。
受传统体制机制掣肘,镇级缺少土地征用、事项审批、行政执法、办牌GCD等相应的行政权限,企业和百姓办事极为不便;加上小集镇人口急剧增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
有关专家将当前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面临的困境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权力与责任不对等,缺乏必要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二是财力与事权不匹配,镇级可用财力不足,“寅吃卯粮”现象突出,难以满足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需要;三是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已经不能适应管理服务需求。
大冶还地桥镇是个拥有十万人口的大镇,党政机关公务人员不足百人,镇内公安、国土、工商等部门单位,极少的人员配备与需要承担的大量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相比显得捉襟见肘。大冶还地桥镇党委书记曹华形象地将此情形喻为“小马拉大车”、“大脚穿小鞋”。
“镇级市”的热炒
由此,一些经济强镇呼吁“松绑”、“减负”,渴望实施扩权改革。
2010年9月7日,全省城乡一体化现场会在大冶召开。时任省委书记罗清泉在会上表示:可以学习浙江、山东等地,发展“镇级市”,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这一信息迅速传播、扩散。大冶、阳新的几个老牌强镇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当年11月15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明确提出我省“十二五”期间将选择100个重点中心镇,实施扩权强镇,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按小城市规模和标准建设,使其成为经济强镇和县域副中心;选择一批镇区户籍人口在5万以上、产业支撑强、镇区建设发展较快的建制镇作为镇级市建设试点,赋予县级管理权限,将其建设成为发展领先、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县域小城市。
随后,官方对试点反应迅速,大冶的灵乡镇、还地桥镇、陈贵镇你争我夺,阳新的龙港镇、富池镇也暗中较劲,不甘示弱。
农民变市民,乡镇变城市?“镇级市”在网上、坊间开始热炒。
这种“镇级市”的反应和热炒,直至今年3月9日,省委、省政府“两办”下发文件后才终止。
事实上,在这种反应和热炒中,大冶灵乡镇、还地桥镇,阳新的富池镇也在实施镇域大提升。
还地桥镇从构建小城市路网、增强小城市商贸活力、打造金桥工业园、推进中心镇区建设等方面拉开小城市建设格局。去年该镇就投入1亿多元,启动了环湖北路、镇区外环线、街道绿化美化、金桥工业园,以及镇中心小学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金桥工业园投入8000多万元。
灵乡镇按“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用他人的钱办灵乡的事,用无形的钱办有形的事”的思路,依托现有基础条件、产业优势,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并按“镇级市”的创建标准,对谈桥等村实行“村改居”。
在沉寂多年后,阳新富池这个滨江集镇,再次引人关注。湖北远大投资近4亿元的3个重点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不到7个月;娲石水泥投资4.8亿元的水泥项目,从平整土地到点火投产,只用了1年,创造了大型水泥项目建设最快纪录。这种速度,被媒体称之为“富池效率”。
不仅如此,搁置了多年的富池广场、街道整修等建设项目也陆续重新启动,曾经灰尘遍地的富池街“脱胎换骨”, 于今年春节前“鲜亮”地交还给了富池人。
在低调中“先行先试”
尽管三个试点镇的方案还没出台,但是三个镇都在低调中“先行先试”。
站在长江之滨,遥望滚滚江水,富池镇党委书记周国金饱含深情地说:“按照省里‘两办’要求,试点能变通的变通,不能变通的争取上级部门理解和支持。”
这位被人称为“政治明星”的党委书记向来高调做事、低调为官。此次行政体制改革试点显得有点低调。
尽管如此,富池街头挂着的“热烈祝贺富池镇被列为全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的横幅显示其独特的思维。他坚称自己的观点,扩权强镇就是建设“小城市”!
按建设小城市的思路,富池正在完善小城市功能,总体规划重新修编完成,镇里还成立规划委员会和城投公司,搭建了投融资平台。
富池的产业战略定位为“一带二区三园”,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实施投产、在建、开工、签约、跟踪等“五个一批”。一季度,富池镇主要指标一路走红。
按“农民变市民、村庄变社区、村委变居委、村干变居干”的思路,富池正全力开展文明创建、精神提升,迎接新市民时代的到来。
春天的大冶灵成工业园车来人往,机声隆隆。
“先看看再说。”大冶灵乡镇党委书记袁知鹏对试点也是谨而又慎。目前,灵乡镇产业发展按“大园区、大项目”的思路,正在实施大拆迁、大扩园,力争把灵成工业园打造成“华中特钢模具第一园”。镇区服务功能按“大投入、大手笔”的思路,全面启动了谈灵等两条镇级公路建设。
“干部是发展决定因素。”这位从事过组织工作的党委书记颇有学者风度。在迎战“试点”中,按“大考核、大教育”的思路,实行千分制目标考核、实施素质大提升工程,把村干部当镇干部用,把镇干部当项目经理用,把领导干部当职业经理用。
就在阳新富池镇、大冶灵乡镇低调中先行先试时,大冶还地桥镇也在抢抓全省工矿废弃地综合开发试验区、全市打造“卫星城”的机遇,不等不靠、克难求进。
“这是个没办法的办法。”还地桥镇党委书记曹华很无奈。四月的还地桥正在实施城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镇里没执法权,就想出个“委托执法、联合执法”的办法。
目前,还地桥围绕“镇域功能大提升、产业园区大发展”的思路,打造宜居、宜业的卫星城。在产业发展上,还地桥按“项目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要求,重点打造金桥工业园,全力冲刺省级工业园,到2015年工业园发展规模以上产业30家,创产值100亿元,安置就业1万人。
目前,还地桥镇投入7000多万元,启动了6大交通路网建设,将镇区主路网建成“四纵三横”,对接大武汉。同时,文、教、卫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全面启动。
相关新闻
“强镇”如何“扩权”?
广饶县大王镇
2012年4月11日,山东广饶县将发改、商贸财税、科技信息、国土规划等12个方面102项过去由县级审批管理的权限,全部下放到大王镇。
大王镇是全国首批“强镇扩权”试点镇之一。扩权后,财政体制也作了适当调整。从2012年开始,以2011年大王镇上缴县财政2.65亿元的额度为基数,在大王镇境内实现的县及县以下税收超收部分由大王镇全额留成,基数一定5年不变。
扩权的同时,该县推出系列配套改革。对条件成熟的事业单位可与镇政府脱钩转制走向市场,由政府向其购买服务。在用地制度改革上,大王镇辖区内符合产业政策的重点项目可单独上报、单独审批。
目前,大王镇正筹备成立环保、安监、城管、公安分局,以此确保行政执法权的顺利实施。
温州市龙港镇
浙江温州市龙港镇被确定为“强镇扩权”改革试点后,温州市加大对其用地、财政、项目的扶持力度,扩大县(市)派驻强镇部门的权力,并建立了城镇管理综合执法大队、镇审批服务中心、土地储备中心、招投标中心。同时,试点强镇的党政主要领导实现“高配”,可以参与县(市)政府的决策。
吴江市盛泽镇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在推进“强镇扩权”改革试点中,吴江市将试点镇按照副县(处)级管理;把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下放到试点镇便民服务中心进行“一站式”服务;还成立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上级政府在一般预算收入分成比例、财政收入超收返还和土地出让金留成等方面向试点镇倾斜,增强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让有条件的农民有序转为市民,并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
(首席记者 梁坚义 实习生 许嫣然 整理)
越敏感越要探索
一个乡镇干部跟我们谈起一件事。他在一个矿山检查安全生产时,对方根本不配合。因为安全生产的关矿、停电、处罚权在上头,而政府只有建议权,没有执行权。
他觉得很委屈,矿里一旦出了事,“帽子”可能保不住。这种“责任大、权力小”的体制,可能有许多想法因无权执行而成为泡影。
这就是行政体制,你要做多少事、担多少风险,又有多少权是不对等的。于是,乡镇就高呼发展“空间”不足,执法“腰板”不硬。
一直以来,行政体制是个较为敏感的问题,因为涉及到人权、事权、财权。一方面,掌权者谁也不愿意将手中的权力下放,因为可能削弱部门某些利益,或产生人员精简和分流,再可能是担心权力失控。所以,放权犹如“刀割肉”。
另一方面,获权者总免不了有“争权夺利”之嫌,这是一大禁忌,所以“强镇扩权”的“权”字变得极为敏感。
“强镇扩权”的核心在于“简政高效”,把经济发达镇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明和谐的新型城镇,让民众享受到改革的发展成果。只有站在这种大局的高度,破除了权力之争的思想顾虑,放权、领权才可能成为一种自然交接,而不是单纯“为权而争”了。
“强镇”应该怎样“扩权”,首先要实事求是地对镇的功能进行定位,镇有多少能力、能承担多少事务,该放多少权,应该清楚明了。只有这样,县市级才能按“能放则放,该放必放”和“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权力逐步下放,确保改革稳妥推进。
目前,我市三个经济发达镇建成一个什么样的模式?各方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和相关方案。还有县市级权力怎么下放?乡镇怎样承接、行使好这些权力?改革的难点依旧很多。
总之,每项改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照,这就需要我们付出勇气和智慧去探索、去实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