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返回列表
查看: 3253|回复: 8

刘国安:想念插秧时节(樊湖副刊2012年第18期)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24

主题

492

帖子

1069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06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5-5 19: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wdaolin 的帖子

曾经在鄂州日报上读过一篇《“生”“冷”字读音与释义》,学习并收藏了,但有一字不知是原稿还是报社的编排,发现有误,好像是“瓮牖绳枢”的“瓮”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6

主题

191

帖子

855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855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5-5 15: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上山下湖 的帖子

不错,那时插秧确是一件痛苦的事,特别是下雨季节插早稻秧还很冷,衣服都穿得少,披上蓑衣后,那股温暖的感受没有经历的人肯定想象不到。正所谓苦中的甜是难以忘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

88

主题

567

帖子

1641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641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5-5 10: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好文,引发了多少人对童年的回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24

主题

492

帖子

1069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06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5-4 21: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主席,好了伤疤忘了痛哦,插秧时的辛苦永世难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24

主题

492

帖子

1069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06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5-4 21: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wdaolin 的帖子

唯心话,插秧时累的腰都撑不直,还么温暖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24

主题

492

帖子

1069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06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5-4 21: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插秧可是辛苦活哟,刘主席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89

主题

995

帖子

1582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582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5-4 20: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6

主题

191

帖子

855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855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5-4 11: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一前后的细雨,在田里插秧有些冷的感觉,披上蓑衣,戴上斗笠那种温暖的感受恒久不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503

主题

613

帖子

1199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199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5-4 10: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春天踮起脚尖从泥土里悄悄长出,一场场细雨润物无声地催动一瓣瓣青茶的芳心,使之以待嫁的心情等待采撷。此时,思乡的情怀如同一尾穿梭在时间河流里的小鱼,一会儿把我带到春天这张刚展开的水彩画里畅游,一会儿又把我带到家乡满田满畈的碧绿原野上,体会插秧时节的兴奋与遐想……
说起插秧,总能让我联想起儿时老师讲到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成年以后,又读到唐代布袋和尚的那首偈语诗《插秧歌》:“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时,既体会到了插秧时节农民辛勤劳作的苦与累,同时也让人感悟到了“退后与向前”的人生哲学的“透”与“彻”。
插秧之前,秧田是必须提前整的。整秧田之前,必须“浸”谷种。六七十年代一亩田一般要“浸”三四十斤谷种,如今用的是杂交水稻,每亩田只要几斤谷种就行了。谷种“浸”到两三天后,用破的箩筐或木盆装起来,这样有利于滤水。每天用三四十度的温开水“淋”它几遍,催它生芽。三四天谷芽生出来后,再把谷芽均匀地撒到整好的每厢田块上,水位要适中。如遇上低温天气或者"倒春寒",育秧必须用薄膜,既可以保持温度,又可以保证秧幼苗的正常生长。两三个星期后,秧苗长到两三寸时,“五一”期间就可以顺利插秧了。在农业合作社年代,也尝试过“温室育秧”,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温室育秧也就更为盛行了。
南方农谚里,早稻有“不插五一秧”的说法,但低温季节也在所难免。到了“五一”前后,就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开秧门”。这时春风在杨柳枝头撒娇,燕子在低声呢喃,村里男女老少的一串串欢声笑语也在田野上空荡漾。插秧之前,必须到秧田里拔秧,又叫扯秧。拔秧时,人要坐在“秧马”上,秧马底部外形似小船,头尾往上翘,背面象瓦,供一人坐其腹部,以枣木或榆木制成,由于有宽阔的底板,根据力学的原理,受力面积大,压强就越小,人坐在上面力量就分散开来,所以人既轻松省力,又不至于陷于泥中。秧马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发明,元代袁士元曾有诗云:“木龙漫吼江头月,秧马犹沉屋角烟”。拔秧有决窍。首先要将双手把住秧的根部,一次拔它个上十根,不拔根部,秧苗容易断,没“根”了,秧苗也就成活不了。拔好秧后,再把秧就在水里清净,这样到插秧的时候就有利于双手“分”秧,提高效率。“系”秧是用往年的早稻精选的“齐”草(脱谷以后,整理完好)来系,系秧必须要系“活”头,这样插秧时,更容易解开。所以民间有句谚语叫:“稻草系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秧拔好以后,用竹筐装好,挑到要插的田埂上,按田的大小、面积,将秧抛到田中央,这样就可以插秧了。
插秧更有决窍。先解开秧,拿一半在左手上,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从左手分的秧里,一般七至八根,一颗一颗插到田中,按标准,一般早稻的距离“行”距是五寸,“间”距是三寸,这样秧苗既可以均匀吸收土壤营养,又可以透风。在大集体年代,村里的记分员(一般是知识青年)拿着一把木制的“划行器”在田里把横竖的距离都划出来,因为要看横竖线,所以在划之前,田里一般不放水,等秧插完后,再放水到田中。那时,插田是讲进度的,每个人都像鸡啄米一样,不停的插秧,不停的后退。插的太慢,人家插的越远,退的越远,你就可能被关“笼”,这样很可能被人笑话。那个年代,小孩子一般不跟大人一起插秧,常常在“边角余料”的田角角里慢慢学,慢慢插,等到熟能生巧后,也就能和大人比赛速度了。还有一些小孩,专门提秧、挑秧,或送茶、送水、送饭,或“换牛”(大人休息时,去放牛),这样也可以发挥一定作用。在农业合作社年代,插秧时人很多,一亩田一下子就插完了,联产承包以后,每家每户插田的人自然少了,于是,乡村更流行“人多好插田、人少好过年”的俗语。随着打工时代的到来,“换工”和“农事服务队”也就更为普遍了。
插秧时,最容易碰到的是水蛭,又名蚂蝗,蚂蝗是无脊椎软体动物,也是水生环节动物,专门吸血,一般长二至三厘米,也有大的,如牛蚂蝗,碰上它,吸在腿上,不能用手扯,越扯蚂蝗吸的越紧,最好的办法是用力一拍,这样它就滚下来了。所以一般插秧要带上用布做的“护腿”,这样蚂蝗就不容易吸进去。如今赶上农机时代,又加上化肥用的较多,水蛭也越来越少了。前几天碰上一位儿时的伙伴,他说蚂蝗是很好的药材,一公斤可卖到一百几十元,用于治疗心血管和女性相关疾病,药用价值特高,除了专门饲养,现在水蛭也是越来越稀罕了。
每到开秧门、大插秧的时节,一般家庭都要弄上几个菜,如家里过年未吃完的咸鱼、腊肉,加上小菜,晚上太阳落山之时,星星露脸之际,一家人把晚风舀进浓浓的亲情,拌着月光下酒,舂醉一天的苦累,其乐融融,大家畅谈一年的美好憧憬,畅想着一年无边丰收的希望。
每每想起插秧时节,我常常情不自禁。于是我手持一把灵感的剪刀,剪清风为诗,剪明月为诗,剪乡情为诗,置入案头,让故乡的美好未来连同我的深深祝福,枕入梦中,与乡亲们插秧时节的快乐心情一起自由飞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