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56
上校
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表
  
- 积分
- 37030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
 | 化工产业园·天茂正在建设中的生产基地。郭立 摄 |
湖北日报记者 蔡朝阳 杨富春 本报记者 王杰 特约记者 李秦
循环利好来, 荆门动远空。
作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我市依托荆门石化年加工1000万吨技改扩规项目,导入循环理念,延伸其上下游产业链条,竭力打造以石化副产品延伸加工为主体,以煤化工、精细化工为两翼的化工循环产业园区。
5月18日,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区将满两周岁。两年来, 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4亿元 ,有17个循环项目入驻。
规模已初具, 蓝图更撩人。到“十二五”末,这28平方公里的循环产业园,将形成“千亿产业、千亿园区、千亿企业”格局,石油化工、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三大产业板块,上下游产品关联度达80%以上。
循环出炉
上世纪70年代,荆门炼油厂落户,为这座城市涂抹了最浓重、独特的工业底色。
这里是中南地区最大的润滑油、石蜡生产基地,拥有国内石油炼制加工手段最齐全的骨干企业。
可以想见,这个巨型央企对荆门市的影响:石化打个喷嚏,全市就要重感冒。同时,配套能力差、石化产业链条较短,关联度不高,环境容量压力较大,循环发展不够的短板也日渐凸显。
如何依靠荆门石化主导产业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将资源“吃干榨尽”,一直是荆门市历届领导班子思虑的课题。
2010年5月18日,荆门石化40周年厂庆,经过详细论证、调研后,“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正式挂牌。
加上“循环”二字,蕴含着荆门市领导班子的良苦用心:新型工业化不与污染结缘,破解这一难题的惟一出路就是走循环之路。市委书记王玲说,荆门是全省惟一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我们要趟出一条资源循环、环境友好的新型化工产业发展之路。
随着荆门市新一届领导班子到任,化工循环产业园实行荆门市与掇刀区共建模式,将园区建设推入一个新阶段。市长万勇多次到园区现场办公,研究解决园区项目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循环践诺
园区从规划始,便遵循“五个一体化”,即,上下游产业发展一体化、公用工程规划建设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物流运输一体化、安置还建一体化。
同时,产业园设立入园门槛,严格执行“四个不许进”,即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不许进、环评不过的不许进、“三高”项目不许进;投资强度(每亩200万元以上)不够的不许进。
高标准抬升门槛,换来的是大批优质企业入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功民如是说。
据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赵正旺介绍,浙江一家企业欲投资7.5亿元,上3000万只铅酸动力电池项目,达产后年产值40亿元、税收1.6亿元,非常诱人。项目专班赴该企业总部实地考察,还向省环保厅咨询情况,但可行性报告形成后还是被招商领导小组否定了,理由是铅污染排放减量置换刚性要求较高。
荆门石化工业尾气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鑫星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以此为原料生产食品级二氧化碳,年产值可达3360万元、利润1400万元。
天茂集团等企业综合开发碳四资源,上马丙烯项目,年产值12亿元、利税8000万元。这种从荆门石化液化气提取工业原料,既不影响液化气燃烧值,又可以开发利用碳四资源,实现循环发展。
苯乙烯是荆门石化即将上马的新项目,产业园围绕该项目的下游产品招商,引进山东一家著名企业,计划投资10亿元,形成年产值9.85亿元、利税4808万元的项目。该项目达产后,园区还将引进精细化工企业入驻,进一步拉长产业链。
未来的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产品路径将有三条,分别为:以碳四、碳五等资源为原料,打造华中碳四最大的后加工生产基地;以甲醇为原料,建成国内醇类最大的生产基地;以聚丙烯及其他副产品为原料的延伸加工产业。
循环拓城
工业化单兵突进,城镇化相对滞后,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性矛盾。在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区,一种新的尝试正在推行。
我市提出,在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和重镇产业集中区发展的同时,要推动城区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城乡对接和共享。
承担着化工循环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重任的掇刀区干部,以当年建设荆门高新区的热情和力度,为企业快速入驻提供保障。
园区成立一年多,拆迁130户,征地2400亩,均在平静中进行。为解决拆迁群众的后顾之忧,规划建设安置小区,一期可安置800户;修建生态型公墓,用于集中迁坟;为失地农户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和医保。
以打造工业新区、建设宜居新城,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掇刀区,正谋划以建设华中地区绿色环保、技术先进的化工循环产业基地为契机,全力推进工业新城建设,使之成为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典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