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738|回复: 8

[文苑春秋] 越剧《红楼梦》:情殇的人文精神及时代意义

[复制链接]
来自
北京
精华
0

3

主题

3318

帖子

466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4665

IP属地:北京市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5-10 21: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甲戌本砚脂斋畸笏叟批评语看一回辛酸一回,天下之书无过于红楼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3

138

主题

2832

帖子

4444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444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5-10 21: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勋明 发表于 2012-5-10 20:08
学习黄兄佳评,附一篇老拙作助威:                       

                    红 楼 一 梦 话 红 楼 ...

李元老的文章,解读分析得很是精辟,真正是一种“看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3

138

主题

2832

帖子

4444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444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5-10 21: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陌上花似锦 发表于 2012-5-10 21:50
看甲戌本砚脂斋畸笏叟批评语看一回辛酸一回,天下之书无过于红楼梦了

谢谢朋友的关注!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3

138

主题

2832

帖子

4444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444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5-10 21: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辛未明 发表于 2012-5-10 20:01
现在能沉下心来读《红楼梦》的确实不多了。老师用心了!

谢谢朋友的点评与鼓励!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3

138

主题

2832

帖子

4444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444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5-9 22: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黄叶斌 于 2012-5-9 22:39 编辑

越剧《红楼梦》:情殇的人文精神及时代意义
黄叶斌
    人间四月天,一朵从江南水乡漂移到九省通衢的戏剧之花诗意绽放。值武汉电视台举办“越剧展演周”的机会,我有幸在湖北剧院观看了一场杭州越剧团演出的《红楼梦》。这是在电影版的越剧《红楼梦》之后,我第二次欣赏这部由名著改编的戏剧。

     围绕着宝黛的爱情悲剧,唯美精致的舞台布景、柔软甜润的越剧唱腔、精美古典的服饰妆扮、细腻深沉的性格表演、大气磅礴的乐队伴奏,都以一种江南风味的气息氤氲着整个剧场的空间,吸引着观众的视线,调动着观众的感官,潜滋暗生着一种剧情感染和情感回旋的气流。

    可惜,这种戏剧的观众,大多是中老年人(除了艺术学校的学生),况且剧场里面还有许多空位。该剧为何遭遇如此冷遇呢?笔者以为有几个原因:地方戏剧的观众群,是有文化局限和疆域界限的;戏剧唱腔的慢节奏和道白的方言障碍(尽管伴有滚动电子字幕,但还是影响或分散了观众的欣赏精力),也分割和排斥了大多数现代青年的兴趣和忍耐力;面对现代传媒和娱乐的多元化选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目前似乎处于一种被动灌输和本能逃亡的境遇(尤其是年轻人);对该剧的策划和宣传,还没有形成一种声势和引力场;戏票的较高价格,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普通百姓观看的欲望,高雅艺术的文化消费与大众化普及时代还有较远的距离等。
   《红楼梦》的主题与宝黛爱情悲剧,已经被红学家们解读、分析、猜想和论证了无数遍。就连伟人也对此给予了“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赞誉和评价。当然,见仁见智是一种正常现象,而以艺术形式在舞台上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破译人物心灵的密码,则是当代文艺工作者应该担当的责任。


    《红楼梦》中人物的粉脂气和爱情悲剧的演绎,似乎更加适合越剧艺术的特长展示和发挥。君不见,越剧表演中,男主角好像都是女扮男装的,阴柔之气过于沉重和缠绵,就连剧中家族的主宰者也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太太,因而使得阳刚之魂退避三舍,当然也不会出现“大江东去”、“金戈铁马”般的豪情壮志了。在这样一种生活氛围中,作为男子汉代表的贾宝玉,怎么能够逃脱那种女性权利的包围圈呢?这是一种很有趣的中国特色:家族权利的至高无上,封建伦理的绳索捆绑,溺爱受宠的人格基因,怎么会孕育出一种为爱痴情的叛逆者的形象呢?该剧告诉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怎样一种历史背景的揭示和警醒;对爱情悲剧的讲述,是怎样一种人文精神的底蕴和悖论。

    情殇,是古今中外文学艺术表现的一个永恒主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它的悲剧效应比团圆喜剧更能够打动人心争取观众读者。为何?罗密欧与朱丽叶挑战世俗社会偏见的挤压而演绎一段悲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因为同窗相恋化蝶殉情,都是一种人间自我独立意识觉醒的体现、柏拉图似的精神恋爱升华和超越的标志。因此,千百年来,情殇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总是那么令人回味无穷、唏嘘不已。

    情殇,是人类的一种高尚而情绪化、愉悦而疼痛感的美学范畴。它的层次划分、程度界定和意义阐释,则因为时代熏染、社会裹挟、阶层定位、传统因袭、文化背景和人格差异显示出一种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解读。当然,一般来说,处于主流话语权的知识分子和权贵家族,对情殇的表述和宣传往往拥有更多的优势与条件。

    对于爱情婚姻悲剧的描写,是情殇中的重要一环。从《诗经·氓》的少妇哀叹中,我们可以看见普通百姓数千年前的情感演变和家庭破裂的轨迹;在乐府诗《孔雀东南飞》的长篇叙事故事的控诉中,我们看到封建家族礼教蹂躏和摧残青春幸福的无形枷锁;在《西厢记》、《伤逝》等戏剧小说中,我们能够领略到青春焦虑和现实残酷的无奈的祭奠;在“人比黄花瘦”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才情女子孤独寂寥的心痛;在“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的沈园题词中,我们可以聆听到放翁先生难言之忏悔;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朦胧迷离的爱情诗中,我们似乎看见一位纯情女子正梨花带雨充满幽怨地向我们走来;在《红楼梦》中,作者更是将以宝黛钗三人为代表的青春情感悲剧推向极致,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情殇的个性标本和典型形象。殊不知,从封建礼教的指腹为婚、媒妁代言、逃婚私奔、男尊女卑的多妻制到如今的小三、二奶、婚外情和试婚,爱情婚姻悲剧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这是社会文明的进步,还是伦理道德的沦丧?是否可以说,任何情殇的主体或客体,都是社会制度和宗法礼教的间接的牺牲品和殉葬品。个人的抗争和叛逆、追求与向往,尽管表达出一种十分奢侈而卑微的欲望,但是,在强大而顽固的封建伦理秩序的禁锢下,总是碰得头破血流。因此,只有真正的启蒙意识的觉醒和自由民主平等制度的建立,才可能为纯净而真诚的爱情婚姻之门套上百年和好之心锁。

    对于亲情友情悲剧的咏叹,也是情殇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亲人朋友“自古多情伤离别”,因此就有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遥想与告慰;有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怜惜与珍重;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自恋与凄凉;有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自伤与落寞;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悯与怅惘;有了《背影》中的父亲佝偻着身躯爬过栅栏为儿买水果的辛酸与自责;有了《我与地坛》中坐在轮椅上的儿子得到母亲默默呵护守望的担心与理解……于是,在人们的情感生活中,这种怀念牵挂亲人故友的诗词文章,几乎占据了中国文学长廊的大部分视域,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的倾情描述和真情讴歌。这种伤痛感的刻苦铭心,是一个人生命体征坚韧和温润的注释,是一种灵魂在回忆和怀想中的升华,是人间的离愁别绪的时间烙印。


     对于乡愁国殇悲剧的哀痛,更是情殇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亡国之恨,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民族怒吼;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戍边期待,到“乡愁是一张船票”的隔海之眷念;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绵绵乡思,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的游子情怀;从“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淡淡乡愁,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家国之痛……这种从个人的哀伤走向乡愁国恨的普世价值,是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感染共鸣的效果的,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重要粘合剂,也是衡量文学作品的主旨高下的重要标准之一。
    情殇,从表面上看,它是一种人的心理活动和情感际遇的外在表现形式;实际上,它是历史风云和社会环境的内在映射反应,只是表现的内容和特点有所不同而已。


    情殇,具有双刃剑的魔力:它使人的身心遭到摧残,使得心灵世界的底片上刻下永不褪色的暗记,使得情感的田园里难以再次生长出令人陶醉惬意的纯情之花;同时,它又能够丰富人的情感生活,成熟人的情感理念,强壮人的情感骨骼,并给予他人和社会以有益的教训和启示。


     情殇,是对温馨幸福美好甜蜜愿望的反动,是对人类情感世界的一种反讽。它是一种社会的存在、生活的调料、人生的阶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历经情殇的欲火冶炼和阵痛考验,人类才会逐步走向高尚与伟大、懂得与珍惜的境界。


     情殇,它的产生基本属于两种情况:一是外在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干涉、挤压、分割与限制,使得有情人终究不能成为眷属,使得生活中悲剧的出现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战乱动乱的无辜离散、自然灾害的强行撕裂、地理环境的距离鸿沟、意外事故的惊心降临、身心疾病的不期而遇、宗法礼教的无形藩篱、世俗舆论的恶意中伤等;二是主观内心情绪所表现的误解、偏激、焦虑、忧郁、孤寂、失望与绝望,是个人的良好意愿或幻想与现实碰撞后的心灵结痂和精神纠结。比如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出现大量的忏悔、悔恨、反思、自责、怨天尤人的痛苦等。


     面对情殇,如何对待?凡人被动接受,智者学会排解——或与人倾述求得慰藉,或借助于文学描述浇心中块垒,或寄情山水游目骋怀,或寻找寄托开始新的生活……


     正如“苦痛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一样,情殇也是生活的馈赠。但是,我们从来不希望情殇永远伴随着左右,糟踏着我们的心情,污染者我们的生活,撞击着我们的神经。这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厌恶和排斥它,正视和善待它。这可能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取舍的态度吧。


     《红楼梦》的爱情婚姻悲剧,以其厚重而阔大的人文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千古绝唱,同时,它也以历久弥新的时代意义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感动和思索……
(写于2012.05.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114

主题

642

帖子

845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845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5-10 10: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3

138

主题

2832

帖子

4444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444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5-10 2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繁花开尽 发表于 2012-5-10 10:07

谢谢朋友关注与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4

71

主题

1094

帖子

1579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579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5-10 20: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能沉下心来读《红楼梦》的确实不多了。老师用心了!
忠厚人颠扑不破,清淡处趣味弥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5-10 20: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黄兄佳评,附一篇老拙作助威:                       

                    红 楼 一 梦 话 红 楼
                          李勋明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曹雪芹以自己家族盛衰为背景,写出的一部揭露封建社会腐朽的不朽之作。但是很少有人理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背后,《红楼梦》给世人启示,那就是看破。看破人间沧桑,看破世态炎凉,看破功名利禄,看破一切色相。
   单从《红楼梦》的名字看,红者,鲜也;楼者,高也,可见红楼是名利和地位的象征。梦,迷时的幻影,几乎所有的人都做梦,所有的人都在梦想中。
《红楼梦》并不是在说红楼中发生的梦,而是说红楼本身就是梦。红楼中的一切都象无法把握的迷时幻影,人们拼命追求财富、地位以及各种各样的物质享受,难道不是“红楼”的缩影?天地轮回,时过境迁,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生灭无常,浑然一梦。这正是作者命书名曰《红楼梦》的真实意图。
  《红楼梦》开卷,作者就卖了一个大关子。“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这里隐去的真事是什么呢?正常的人都在梦幻中,唯有从梦幻中清醒过来的人才有所悟。“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的甄士隐和贾雨村,作者直接用谐音字,取“真事隐去”和“假语村言”之意。这样不难看出,小说中的人名都各有谐音含意,而且有些人事用名,颇耐人寻味。
   从《红楼梦》中四大家族的“护官符”来看:“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贾取“假”之谐音。一天之内宁国府被锦衣军查抄,无以数计的家财化为乌有,刹时散尽。即便是白玉镶嵌的厅堂,金银所造的车马,那时是真还是假?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史取“死”之谐音。当年项羽一把火,令人眼花潦乱﹑金碧辉煌的三百里阿房宫,便永远不复存在。再大的物相、心境也在生死中。贪求和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最终全部归于一个“死”。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王取“亡”之谐音,人在苦海中,哪里有理想的安睡之所,更多的是人们不愿意而又不得不下榻的地方。万有定数,时限一到,无论你是什么王都得亡。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里的“雪”,当然是指薛家。薛又取“邪”之谐音。当人生拥有丰厚的财富,遇到鸿运的时候,同时也交上了大邪,因为功德黑暗孪生并存。邪的思想,产生邪的见解,造作邪的行为,邪是一切罪恶的领袖。

   《红楼梦》中的家族姓氏也包含着深刻的“看破”,从贾氏家族中的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组合起来就是“原应叹息”。一切冤缘因果隐含其中,果报丝毫无差错,安忍了却宿罪。唯有叹息。
   《红楼梦》的主要角色贾宝玉,从字面看,一切宝贝玉石实假非真。贾宝玉的一生,从出生因缘,以及所经历的一切,到最后结局,充分暗示了如何才是“宝”和“玉”的真正归藏。
   另一主要人物林黛玉,林取“灵”音。灵有智慧之意。唯有智慧可以取“代”世间一切宝物珠“玉”,林黛玉的外貌﹑性情和才学,冰清玉洁,最后用焚稿来彻底了断一切凡俗痴情,自然圆通。
   薛家的大小姐薛宝钗,薛字带“邪”以喻“血”音,邪念往往在珍“宝”裙“钗”中。古人云:万恶淫为首,从薛宝钗的品行来看,似无大咎,这本来就是自然色相的还原特点。薛宝钗最终命运“金簪雪里埋”,归入色相本空的殉藏品。

   《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王熙凤,从其姓名看,就是一只鸟中之王,带着“王”冠,山间“稀”有的“凤”凰。然而,王熙凤性格泼辣,刻薄贪婪,为人精毒阴狠。就象扶乩鬼神的术语:“西”北角刮来的阴“风”。凡被阴风所摄,必然受其灾殃。“昔”日五彩披身的“凤”,最后不如落汤之鸡,被众冤魂折磨缠身,容颜俱毁,骨瘦如柴“历幻返金陵”。
  《红楼梦》中老祖宗“贾母”。喻母有儿心,而儿无母心的社会现象。百善孝为先,离开了对父母尊长的孝道,就意味着失去了人性最初的善基。贾母就是假母,谁能说清?
   又如“贾赦”喻“色”,皆是眼识感觉,色原本是假。
  “贾政”喻圣贤尚且有过,“正”中岂无掺“假”,假亦非假,正亦非正。
  “贾珍”喻“真”,假假真真,真即是假,假即是真。
  “贾链”“贾环”嗡万事万物皆在“链”“环”生灭的轮回之中,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假心不止,链环不断。
   小说中所有的人几乎全是作者喻意虚拟,意在让人参透禅机,彻底看破。
   值得一提的是,《红楼梦》中一个最低层的人物刘姥姥谐音喻“流”和“留”,姥姥即“老老”之音。天在老,地在老,梦在老,幻在老。不想老的心在不知不觉中不得不老。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送上些许土产之物,俨然与那些夫人姑娘混成一片,尽情享乐。然后是大吃暴饮,醉酒误入怡红院,竟然对着镜子胡诌一气,歪身昏睡,彻底失去自身把握能力。
   刘姥姥第三次入大观园,是被王熙凤请来为其驱邪托孤。一个乡土农妪成为了豪门贵人临危时刻的救命稻草,这说明了红楼即将人去楼空。原来,荣华富贵竟是如此脆弱。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彻底看破了世间一切不实与虚幻。从“太虚幻境”的对联“真作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可以看出,曹雪芹对佛法的理解十分精湛,了知真假实相,诸相非相。

   清代后期,众多学者为《红楼梦》撰写续集,版本繁多,效果都不够理想,而高颚正是领悟到曹雪芹的心性,看准了曹雪芹的立意,始终围绕看破的宗旨,用令人振撼的豪门悲欢离合来进一步演示潮起潮落、生生灭灭的人世事理,达到以假证真,去假存真的目的,高颚的文笔虽然比曹雪芹逊色,还是让《红楼梦》因为有了后四十回而成为千古绝唱。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