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五三农场 周季方 我这一生,戎马倥愡,饱经沧桑,打过仗,搞过行政领导,也办过农场。有人认为,打仗如江河直泻,威武雄壮;搞行政领导,发号施令,日理万机;办农场涓涓溪流,不甚了了。我却不以为然。当我和我的同志们一道,风餐露宿,斩棘披荆,在京、钟、天、潜边百里荒芜地带,垦拓拼搏,战天斗地,变荒原为良田,变荒山为园林时,我感到欣慰。因为,我们用双手巧绣了祖国大地,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花果山、米粮川;我们改造着大自然,进行着亘古未有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大生产。这改变山河的壮举,同样是一曲沁人肺腑的乐章。 【探荒】 1952年8月,李先念同志(当时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兼省政府主席) 知道了我想去办农场,就把我的意图介绍给省委书记刘子厚。子厚同志同意我去开荒办场。他拿出一张一尺见方的地图,“沙洋”两字被一个个圈圈围住,周围都是荒地。所要开荒的地方就在这里。 荒地的情况如何,都不清楚。当时湖北农林厅厅长徐觉非约我于1952年9月,到荆门县沙洋一带探荒。一到沙洋,才知道沙洋已有一个劳改农场,叫沙洋农场。襄河以东大概有十万亩土地尚待开垦,要我准备在这里开荒。但这里的土质很差,抽查结果,五米以下,还是流沙。只好转回来向东,走到京山县杨家峰。这个地方也是一片荒地和水汪汪的沼泽地带,旱地上长满了白茅草,水泽地长的是芦苇。那一带没有路,我们从高湖地区钻进芦苇中,爬行了一里多路,一望无边都是荒地,里面虎狼成群,荒无人烟。将这里的泥土翻开一看,是沙壤土,是种庄稼的好土壤。随后我们又往南行了八华里,走到一个叫坡子湾的地方,那儿有一座山叫石女山,这里又是一片大荒原。回头来到一家岭登高一望,前面是无尽的荒原,后面是丘陵和山地,我们认为这一带比较好,可以安营扎寨,垦荒建场。后来后向省委汇报,省委同意我们的建议。 原来,这京山、天门、荆门、钟祥、潜江四县边缘地带,是有其光荣传统的老革命根据地。早在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以后,就是红二方面军贺龙洪湖苏区的游击区。至今蒋湖农场尚有红军沟存在,为群众农田作排灌之用。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李先念所部新四军第五师鄂豫边的江汉军区的抗日根据地一部分,是五师的重要经济来源和兵源的补充地。又是国民党军队和敌伪的犬牙交错之地,情况极为复杂。五师京山的南山游击区,就是现在的杨家峰、永隆河一带。群众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斗争经验。 1935年汉江遥堤溃口,使这块良田变成百里荒原。人民生活极为困难。 【开荒建场】 1.驱车赴荒原 1952年11月7日,我们一行六人(我、蔡光耀、雷振环、司机周振雄和两个通信员),乘坐一辆破旧的美式吉普,从汉口出发,奔赴荒原。汽车沿着汉宜公路西行。下午到达天门皂市时,车坏了,幸好碰上荆州地委书记孟莜彭同志的车,在他司机的帮助下,才把车修好。第二天上午到京山杨家峰时,油泵又坏了。司机周振雄用手帮助油泵上下启动,走几步,再停下,停下再启动,又走几步,从杨家峰到下洋港八华里,整整走了一两个钟头。当时在荒原中心下洋港区政府落脚,第二天又搬到黄家台黄婆婆家中。群众看到政府派人来开荒,既高兴又怀疑。他们认为我们人太少,不足以开荒。这里虎狼成群,野兽为害,血吸虫泛滥,群众都染上了血吸虫和血丝虫病,到处都是大肚子和粗腿子。此外,这里还有解放初期未剿尽的土匪。总之,这里的外部条件很差。 2. 定点潘家台 靠我们少数几个人来开荒显然是不够的,因此,省里把襄阳吕堰驿农场和大冶阳新农场一部分职工连同机具于1952年12月调给五三农场。与此同时,武汉市政府将市内三百多名失业工人调给农场,每人发七十元开荒费。省里还调来参加荆江分洪和汉宜公路建设的五百余宜昌工人。这样,一支千余人的开荒大军就组建起来了。 为了便于开荒生产,农场的指挥中心由下洋港区政府迁到黄家台,后又从黄家台迁到潘家台。农场的临时场部也设在潘家台。 百里荒原,遍地是茅草。开荒生产第一件事就是要消灭茅草。而全场职工住的、睡的、烧的也要用茅草,还要用茅草肥田。所以我们大讲“茅草哲学”,鼓励大家既要消灭茅草,又要利用茅草,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当时人手镰刀一把,扁担一条,绳子两根,向茅草进军。 由于进入荒原之后,没有测绘的资料和地图,访问群众和当地政府,他们对荒地情况也不清楚。我们只好就地目测,大体确定居民点,选高地准备先行开荒。正在这时(1953年初),李先念同志来场视察开荒。我们向他提出此事,他指示依然实地目测,绘出草图,作出详细记载,把荒原、丘陵、山区大体搞清,以便耕作安排;随后省里再派勘测队来测绘地图,进行总体全面规划。 根据这一指示,我们分派两路人马,一路由刘汉章同志负责带十人,在汉宜公路从一家岭到杨家峰将十人等距离排好,由北向南行走,直到汉江会合,观测绘出草图,并详细记载。另一路由黄德华同志等六人,用马匹驮着行李、干粮,从一家岭出发,经荒原、丘陵、山区进行实地观测,也绘出草图和详细记载。历时将近一个月,把荒原和山丘情况弄清--------分成了长滩埠、何集、高湖、坡子湾、蒋家湖几个居民点,也就是后来的生产队、作业区、分场的所在地。 3. 试耕第一犁 1952年12月下旬,就在阳新农场和吕堰驿农场的职工来到以后,我找到原阳新农场机务负责人刘汉章,要他组织机耕小组,用一周的时间做好准备,元旦试耕。机手们经过长途跋涉,人困机坏,又缺少工具。但困难吓不倒这些思想觉悟、技术素质都好的机手,他们想方设法,保证了试耕如期进行。 试耕在下洋港北边的荒地里进行。这天,风和日丽,是湖北冬天少有的好天气。总场的同志们来了,附近的群众也来了,很多人是第一次看见拖拉机,大家的心情既兴奋又紧张。试耕开始了,十台拖拉机一字排开,机手一踩油门,拖拉机轰隆隆地向前驶去,犁铧轻轻插入地中,瞬间翻起大块大块的泥土,一行行向前延伸,宛如条条浪花绽开在莽莽荒原上。拖拉机发出有力的轰鸣声,它宣告着荒原的新生。试耕成功了! 为这次试耕成功,农场召开了庆祝会,也是农场建场典礼和向荒原进军的动员会。在会上,正式宣布组建机耕队,任命李建勋、刘汉章、徐克任正、副队长。从此,垦荒的战斗打响了!二十余台拖拉机日夜奋战在荒原上。那时垦荒用的是美式“福特”和“爱强”小型拖拉机,烧的是汽油改用木炭,在天寒地冻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机手们个个是英雄汉。他们吃大苦,耐大劳,你追我赶,暗中竞赛,一机一天平均开荒六十多亩。拖拉机手曹子伟和蒋文竟创下一天一百二十六亩和一百一十四亩的最高纪录。农工们冒寒风,流热汗,战天斗地,人均每天开荒一亩左右。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全场就完成了近四万亩的垦荒任务。当年就种上了棉花、黄豆、花生和水稻等农作物,并获得了好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