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天导演了一部电视剧,首度关注了眼下正在如火如荼的“小升初”话题,不知这部名为《妈妈圈的流言蜚语》播出的时候,一年一度让无数家长和孩子焦头烂额的“小升初”大战是否会结束。作为大众娱乐产品的电视剧,是无法阻止“小升初”愈演愈烈的,除非教育部门祭出强硬措施,捆绑了诸多利益的“小升初”就会一直车轮滚滚,碾压着教育公平,惟愿这部电视剧能教导一下家长,减轻一下对中国教育的过高期望,少给孩子一些压力,没那么多人追逐名校,没那么多人给学校送“赞助费”,“小升初”才能回归它的本义,让每个孩子都能带着轻松的心情,按照电脑派位的方式,进入自己的中学。 但即便是只求有所中学可以上课,这个最基本的愿望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也很奢侈,以北京为例,2010年北京开始实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以和京籍孩子一样享受小升初同城待遇,当年有多个城区同步实施了该项政策,但丰台、昌平、通州三区还是拖延了一年,这意味着,有无数家长在2011年为孩子上中学,交了名目虽不同但性质却一样的“赞助费”,2012年,这种针对外地孩子的“吸血收费”还打算在三区进行下去,在家长的努力之下,丰台、昌平算是勉强开始实施2010年就有的政策,但通州区仍然如铁板一块,打算死啃这最后一根肉骨头。 我所住的小区就有一位为孩子小升初而苦闷不堪的妈妈,她的儿子在最近一次考试中,语数英都考了100分,但在填报初中志愿时,却没有发给他表格,一向自恃优秀、性格好强的孩子回到家哭了,一颗不平等的种子就此在一个孩子心里埋下。她坦然,如果不挑学校,随便找个中学接受教育并不难,但无论进那所中学,要么给学校交变化名目的“赞助费”,要么给校长、老师送礼,她不明白,为何在北京生活十几年,有纳税的业务却无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钱是可以交,这是这屈辱,孩子和家长都得无奈咽下。 如果在了解了有关“小升初”中诸多名词,也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是什么样变态的国家造就了这种变态的教育?大派位、坑班生、特长生、推优生、共建生,笔试面试、择校战略……有人举办的“小升初”讲堂居然也会人满为患。在学习了诸多有关小升初的明规则、潜规则之后,我的一个强烈想法是,操他**这还仅仅是从小学到中学阶段,家长和学生就要闯那么多关,以后上高中、大学、就业、升迁,哪一道不需要钱权开路?不能怪爹妈拼了老命也要把孩子往名校送,送往名校孩子长大后还能勉强有些机会,随便对付着一些学校读了,以后很难再进入社会的上升空间,一辈子只能在底层混了。话说回来,能一下拿出十几万进名校的家庭,又有多少是普通家庭? 异地高考实现不了,“小升初”一视同仁电脑派位实现不了,在教育部那里,没有能实现得了的事情,竟然还有官员在教育问题上,喊出了要“保护既得利益”这样的屁话。在教育公平上,不应该有既得利益,但已经形成的利益集团,的确在封锁行政、商业、经济、教育等涉及公共利益的领域,阻止社会均衡化发展。只是,天可怜见,一些捆绑在这个利益链条上的附庸者,也如贪婪之蛆,在嚼食着民众的血汗,比如那些大肆收取“赞助费”的公办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