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725|回复: 0

我们曾和老乞丐一起过年

[复制链接]

79

主题

107

帖子

297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297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5-30 09: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路人马甲 于 2012-5-30 09:53 编辑

时间:1983年2月12日,除夕夜,已经过去了29年
地点:湖南省常宁县洋泉人民公社西桥大队第二生产队,锅底塘湾,我的老屋。如今这块地方已叫做常宁市洋泉镇天堂湖风景区了。
人物:我和弟弟、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加上来自安徽的两位老乞丐。如今,我的祖父母早已过世,两位老乞丐也没了消息。
事件:总共八人,围坐一桌,一起在我屋里吃了年夜饭。彼时,桌下有一个燃烧着木炭的火盆,是用来取暖的。
因果:那年冬天,村里来了两个年过花甲的老乞丐,都是一手拿着树杈棍,一手捧着残破了的洋铁碗,肩上背了一个灰黄的粗布袋。身上穿的衣裤打了很多蓝补丁,但看上去并不脏、不烂,他们也好象不太怕冷(要知道那个冬天,湖南下了好几场雪,屋檐上、树枝上,都挂满了冰凌)。他们自称是安徽人,说家乡遭了灾、没有收成,一路风餐露宿地来到湖南讨米要饭。村里人见他们可怜,就把一座多年不用、门窗破败的猪舍让给他们住。老乞丐自己捡了一些稻草,晚上在猪舍里睡下,早晨就出去乞讨。他们每天晚上都是自己搬两个土砖,搭一个小灶,捡一些柴火,用洋铁碗煮一些米吃,没有任何菜蔬;偶尔用讨来的米在洋泉老街换一碗米线、一支油条吃,算是沾一点油盐了。他们说打算在临近春耕的时候,把米换成钱,带回安徽。
那年除夕,爸妈跟我说:“你和弟弟一起到猪屋里面去,把两个叫花子爷爷请来吃夜饭。过年时节,他们外地人都很可怜,记得一定要喊一声爷爷,不能看不起人家直喊叫花子。”两个乞丐爷爷来了,我母亲在灶上炒菜煮饭,祖母在灶边烧柴火,父亲和祖父就在桌上陪他们聊天。那时常宁人待客的最好礼遇叫做“九个大碗”,两荤七素,依次为甘薯粉片、金米圆子、芡汁杂碎、白水豆腐、鲜汤海带、红烧肥肉、炒豆腐干、水发魔芋和盐汁全鱼(一条鲢鱼,约一斤半重)。最后上桌的盐汁全鱼叫做“看盘”,大家看一下就端走,至少在元宵节前,任何人都不会动筷。桌上也有酒,是自己做的米酒,取一只锡壶烫热后再喝,甜甜糯糯的。饭前饭后,可以给客人磨牙的零食也不过就是炒黄豆、炒薯片之类,再稀奇一点的就是炒瓜子、炒花生、炸豆角酥了(摆上的红枣、桂圆、糖果,用线串着,也是看盘,不许吃)。吃完年夜饭后,村里很多乡亲都来了,分别给老乞丐送了一些炒食。次日是正月初一,老乞丐给村里一家一户地拜了年,每家又抓了一把米、敬了两支“丰收”烟(每包20支,价1角3分)给他们。
第二年冬天,两位老乞丐爷爷又来了,但是那座猪舍却变成了一排新房子,因为西桥第二生产队在这年被拆分成了两个村民小组,猪舍多年不用,就连同北边的一片桃林通过抓阄分给了我的福云二舅和杏业大伯。两家人当年就把猪舍拆掉,新建了红砖房。因为没了“根据地”,老乞丐在他们曾经住过的地方转了两圈、看了两眼就走了。后来,常有乞丐来村里,但我再也没有见到过那两位老乞丐爷爷。
后记:一直记得我的长辈都说过,“看见乞丐,一定要抓一把米,或者添一碗饭给他,因为走到这个份上的人总比我们过得更难。”
报送:父亲杨朝富 母亲李春花
抄送:各路亲友和同学
发送:杨重楼的同学和伙伴
杨榕枫廖雪梅杨重楼编辑               
2012年1月
28日定稿



作者真实姓名:杨荣峰(声明:作品为原创)
居民身份证号码:430202197107084052
通讯地址: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人民路111号,自贡硬质合金公司党委宣传部,杨荣峰收
邮政编码:643011
作者职业:信息编辑
手机:13778597409
办公室电话:0813-5516893
电子邮箱:工作室yangrf163@126.com,编辑室yangrf@zgcc.com
个人主页:http://blog.sina.com.cn/yangrongfe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