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兴起于江汉流域,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文明成果。楚人“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鸣将惊人”的创新意识,“抚夷属夏”的开放气度和“深固难徙”的爱国情结、“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直至今日仍熠熠生辉。荆楚文化的这些创新特质,既是弥足珍贵的历史积淀,又不乏时代价值和意义,在湖北探寻文化强省的道路上,必将迸发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
荆楚文化的基本内容荆楚大地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一般认为,荆楚文化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十个主要方面:炎帝神农文化。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炎帝神农文化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完成了向农耕时代的过渡。楚国历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楚人“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鸣将惊人”的创新意识,“抚夷属夏”的开放气度和“深固难徙”的爱国情结,以及老子、庄子、屈原、宋玉等一大批名人,深刻影响着后人。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器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资源。秦汉三国文化。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特别是湖北境内是魏、蜀、吴三国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惊心动魄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篦路褴褛,以启山林”的楚国文化已经从荆楚传至九州,泽被中华大地。时至今日,荆楚文化更是通过各种表现方式,积极“走出去”,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感受荆楚文化魅力的热潮。
弘扬荆楚文化,让世界了解湖北,让湖北走向世界,清新的荆楚文化清风,正在吹遍全球各地。迷人的荆楚文化之光,在大红中国结的辉映下,格外绚丽!
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角度审视荆楚文化的发展轨迹,还可以进一步发现它在以下五个方面具有创新特质,是当今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精神遗产。一是“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二是“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三是“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四是“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五是“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荆楚文化的这些创新特质,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体展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
我们今天弘扬荆楚文化,首先要紧紧围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核心,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加快地域文化的建设步伐。就荆楚文化的现代性转换而言,尤其要重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实现荆楚文化的与时俱进。荆楚文化的创新特质为我们今天建设先进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优良传统应当很好地继承,但更重要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吸收全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将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历史文化底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实现荆楚文化的与时俱进,为湖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智力支持。二是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大力实施文化理论创新。文化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总体趋势。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关键是要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管理规则、制度体系、道德自律、法律规范等新的文化理念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实施文化理论创新,高度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荆楚文化的开放性、融合性等创新特质为实施文化理论创新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底蕴。将荆楚文化的深厚内涵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新的开放意识和发展理念,对湖北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三是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大力发展荆楚文化产业。文化是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活力源泉。湖北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化类型丰富多彩。要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品优势,就必须加大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入,使之形成强有力的规模竞争效应。
现在人们的旅游休闲越来越崇尚自然,亲近自然风光,追求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越来越超前,寻求现代化高科技带来的享乐。那种造假的历史人文景观越来越不受青睐,有些与名人挂钩的景点早已是门可罗雀,汉阳龟山的三国城日见萧条,如同鸡肋,湖北经典的三国旅游景点也遭遇冷落……,究其原因,当可列举若干条,但我以为根本原因是这些景点与当代游人缺乏心灵的沟通,它难以表达古今相通的人性,它还不是令人如醉如痴梦境般的人性世界。遗憾的是作为荆楚文化中心的武汉,有的部门仍在邯郸学步,热衷于人家早已打过且已陷于困境的“三国牌”,明显缺乏创新,明显落后于时代。
武汉地区人文景观建设的败笔启迪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不是要回头依赖古人,不是要重复古籍的谬误和民间的讹传,而是要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立足于创新。唯有推陈出新才是古今文化的灵魂!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2010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宋艳 电话:18702746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