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646|回复: 1

藕池河印象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50

主题

1697

帖子

233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334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

发表于 湖北省十堰市 2012-6-3 12: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2

主题

20

帖子

88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88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6-1 11: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初闻藕池河,我便想起老家的冯家湖。这“藕池”是否也象儿时的冯家湖一样,碧波涟涟、荷叶田田?儿时,曾随姑父、姑妈划着木船,在那里打蒿排;曾与表弟及湾里的一班同龄孩子在那里抽藕梢、摘莲蓬。那时的冯家湖好大好大,大的一眼望不到边,打蒿排的木船划个来回,要一整天,还得起早贪黑。盛夏之时,满湖的绿色中点缀着粉红,煞是好看。记忆中,冯家湖的蒿排晒干后既轻巧又耐烧还没有烟,寒冬腊月,取两三块晒干的蒿排,蓬成一个屋脊型,熬上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就能度过一个漫长的冬日;冯家湖的藕梢特别长、特别嫩,长的能绕身两圈,嫩的不用掐就能脆生生地断成几节;冯家湖的莲蓬特别大、特别甜,大的赛过菜碗、甜的如抹蜜糖。想来,那都是40多年前的事了。30年前,我在冯家湖所在地的龙湾镇工作,在那里工作的13年里,十分心痛地看到了冯家湖的萎缩、乃至逐渐消亡,痛如割腕。

初识藕池河,是10年前省水利厅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荆南四河考察。与莲藕似乎没有丝毫关联的藕池河及其众多的汊道、支流,就象冯家湖里盘根错节的莲藕、藕梢一样,搞得人云里雾里,几乎难以理清头绪,几乎难以辨别方向。

再识藕池河,终于慢慢地有了一些头绪,也多了一些感慨。

藕池河是荆江南岸分泄江水入洞庭湖的一条支流,其连江口也称藕池口,为荆南四口(另三口为调弦口、太平口、松滋口)之一,也是上下荆江的分界点。据《水经注》卷三十五·江水篇记载:“大江右径石首山北,又东径赭要(洲名)……赭要下即杨子洲……江之右岸则清水口,口上即钱官也。”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赭要洲、杨子洲、钱官这些地名早已消失殆尽。尽管如此,但仍可推断,藕池口就是古代的清水口所在地。宋朝时筑塞。

藕池口位于石首市与公安县交界的藕池镇。藕池镇历史悠久,多多少少也与藕有些关系。据说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83万人马下江南,在此屯兵筹粮,为赤壁之战做准备。次年,刘备领荆州牧,驻油江口,也曾在此屯田采藕。曹、刘两军在此屯田采藕,集藕于池藕池就由此而名。藕池建镇也有近千年的历史,由北宋大臣王存在元丰三年(1080年)主编的《九域志》中就有藕池属石首一镇的记载。历史上藕池镇属于石首管辖,195211月组建荆江县时划出;19554月荆江县并入公安县时,划归公安县管辖。

史料记载,清朝年间石首长江堤防有杨林工、烟堆工、马林工、响嘴工、杨树工等堤段,咸丰二年(1852年)长江大水,马林工发生溃决,在藕池镇冲开一个穴口,当时,因“民力拮据,未及时堵口。此后,又连续几年大水,均未复堤。到咸丰十年(1860年),长江发生历史少见的大洪水,又适逢两湖平原大雨,外洪内涝、江湖并涨,洪水从未复堤的藕池口汹涌南下,直入洞庭湖。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的《咸丰朝军机处录副奏折》记载,“水势建瓴直下,漫城而入,水高出城墙丈余,阖邑被淹,江湖连成一片,民堤漫塌尤多”。清光绪版《华容县志》的记载更为形象:洪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无垸不当冲,无冲不成河,无河不分枝……支则分而又分,派则别而又别。”就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以藕池河为主流,以安乡河、团山河、南县河为西、中、东三条支流的藕池河水系格局。

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俞昌烈所著的《楚北水利堤防纪要》中,有《石首县水利堤防记》、《九穴十三口记》和《开穴口总考略》等篇,均未记录藕池河(口)及成因,从另一层面证实了藕池河(口)形成时期。

藕池河形成后,对改善江湖关系,特别是分泄荆江洪水,保障荆江防洪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分洪流量一度达到“四口”分流总量的一半。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藕池河在分流的同时,带走大量泥沙,使得藕池河和洞庭湖逐渐淤塞,藕池河的分泄能力也逐年下降,其害处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所认识。光绪十六年(1890年),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在查看荆江大堤和藕池河后,给皇上的一份奏折中,就有这样一段话:“江水入湖挟泥带沙以南趋西湖一带淤地成洲,土人名曰南洲,地广土沃,土客互争,实为湖南隐患。且淤洲日宽,湖面愈狭,内水阻遏不消,滨湖州县,胥受其害。”

令人幸喜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荆江的治理。1952年实施的荆江分洪工程、1974年开始的荆江大堤建设和1998年长江大水后大规模的长江堤防建设、1993年开工的三峡工程,极大地提高了长江特别是荆江的防洪能力,荆江两岸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有了安全保障,昔日的洪水走廊藕池镇也一跃成为“楚天明星乡镇”、“中国乡镇之星”。三峡工程的更是拦截了大量泥沙,减少了荆南四口和洞庭湖的淤塞。

然而,三峡大坝拦截的泥沙最终还是要通过冲沙排到下游的,解决泥沙和洞庭湖区淤塞的根本问题还是要从源头抓起、从根本抓起。其源头就是对长江上游实现保护性开发,防止过度开发而带来的环境问题;其根本就是要做好长江中上游的水土保持,让青山绿水惠及民生。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步冯家湖的后尘,才有人水和谐的美好明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