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人们往往会想起位于长江北岸、龟山西麓、月湖东畔的古琴台。其实,从古琴台之滨的长江溯江而上,约200公里南岸的湘鄂交界处,有一个湖北小镇石首市调关镇,也盛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动人传说。
调关镇北临长江,西有调弦河与长江相连。民间传说此地就是伯牙抚琴调弦遇知音之地,遂命名为“调弦口”,钟子期死后,伯牙在他坟前将琴摔碎,断裂的琴弦就成了调弦河。早在宋朝年间,人们就在这里修建了“调弦亭”,只是后来由于年久失修而毁于民国。1999年,调关镇人民政府在调弦口闸旁竖立了一座引人注目的“高山流水遇知音”雕像,2004年因加固荆南长江干堤而拆去。
在调关镇,有一个行政村叫“伯牙口村”,有一个社区叫琴台社区,有一条道路叫琴台路,都是为了纪念这位琴艺大师。
传说就是传说。事实上调弦河就是一条连通长江与洞庭湖的河道。湖北多称调弦河,湖南则多称华容河。调弦河的形成有多种说法,有记载说是西晋太康元年(280年),驻襄阳镇南大将杜预为平定江南后,动用民力而开凿调弦河,出入长江,以避洞庭之险,故此地又称调弦口,为荆江四口之一(其余三口为松滋口、藕池口、太平口);也有记载说形成于明末清初。究竟形成于何时至今亦无定论。
据史书记载,调弦河最初是分洞庭湖水入长江,宋朝时因荆江水位上涨和河道南移而变为分江入湖。历史上,调弦河不仅有分泄江水、湖水的功能,还有漕运功能,到清朝中后期都比较通畅。清咸丰乙卯年(1855年),重开调弦穴,设巡桥司,建海关,立水路关卡纳税,故又称调关。调弦河畔的焦山河集镇原是航运重镇,因水路而兴起,又名“招商河”,据说是“日有桅杆千根,夜有明灯万盏”,盛极一时。可以想象出当时舟楫通江达湖、商贾四面云集的繁华景象。到清朝后期,受江湖关系和泥沙运动的影响,调弦河开始逐渐淤塞、萎缩,水运、供水、防洪等效益逐步衰减。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大跃进”和“以粮为纲”政治背景下,为解决吃饭问题,各地刮起一股围湖造田风。湖南省提出向钱粮湖(洞庭湖的一部分)要“钱”要“粮”。钱粮湖与调弦河相通,而要围垦此湖,必须得先堵住长江来水。于是,湖南向湖北提出了“堵塞调弦口”的要求。1958年5月20日,国务院召集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以及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水利电力部主要负责人,专题研究“荆江四口”治理问题。此后,湘鄂两省商定,由湖南华容县在石首境内兴建调弦口闸,控制江水入湖,围垦钱粮湖农场,扩大湖区的可耕地面积,同时在湖南境内的旗杆嘴兴建六门闸,与洞庭湖分离。这个方案很快得到国务院批准,并于1958年冬实施。至此,调弦河成了上不通江、下不达湖的内河。由于河口逐年淤塞抬高,调弦河几乎成为死河,调弦口闸也成为一座不需要开启的废闸,荆江“四口分流”也演变为“三口分流”。
2007年,国家启动了洞庭湖区综合治理工程。2008年水利部批准的《洞庭湖区治理近期实施方案》中,最主要的治理内容就是钱粮湖等蓄洪垸堤防加固、安全建设和调弦河等洪道整治,并将在调弦河河口新建一座提水泵站,引江济河,从而保障沿河地区的供水水源。这也算是对过去过度开发的一种补偿吧。
反思调弦河的兴衰,表面上看,似乎是河势调整、泥沙淤积所致,是一种自然现象。其实不然,调弦河的今天,无不是人类无休止索取的结果,是人类征服大自然所得到的“回报”。
人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活路。只有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才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只有依法治水、遵循自然规律治水,才有水利事业的兴旺发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