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3140|回复: 0

伴子陪考 玉汝鹏程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26

主题

54

帖子

103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03
QQ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6-3 09: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伴子陪考    玉汝鹏程
万崇新


      每年入夏,就到了上千万学子们废寝忘食备战高考和家长们战战兢兢倍受煎熬的时候,对此我记忆犹深刻骨铭心。每年高考时,尽管自己现在没有孩子高考,我仍会到市一中等考点门前站站,感受一下家长送考的气氛,也思忆起自已十一年来伴子陪考:高考、硕考、博考的艰难历程。

      那是新世纪第一年的夏天,儿子由鄂州高中理科毕业参加高考。一年来家长不出远差不看电视,全家总动员全力扶持儿子全心复习自不必说,高考三天考场外的憧憬、担心、焦虑也可忽略不记。但关键的是当时考后估分填志愿,未知数很大,社会并流行“七月考学生、八月烤家长、九月拷钞票”的说法。那之前我已把儿子那两本《高考志愿填报指南》研习得滚瓜烂熟,为他制定出三套报考方案,与他及班主任反复探讨,又赶到欲填报第一志愿学校的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咨询,得知他们承诺580分以上保证录取、590分以上保证专业才回。而我儿子估分是588分,更坚定了我们填报武汉大学为第一志愿学校。在专业选择上,我根据就业形势及专业热门与否权衡利弊,填报专业顺序为: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讯工程。在填报第四个专业时,儿子却坚持要填听复读同学说的武大合并前全亚洲唯一的测绘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最好的专业和新武大六个国家级专业中的专业:航空摄影与卫星遥感。我恐惧这个热门专业竞争力太强,但想到只是第四专业,就填着玩吧。估分填志愿后是最难熬的高考录取阶段,那时已进八月,骄阳似火,马路生烟。尽管高考成绩已公布,儿子考了601分,可喜可贺,应该无忧,但我仍在火炉武汉的省考试院门前马路边呆了三天。一顶草帽,一把纸扇,一张报纸,席地而坐,顶着烈日,汗流浃背,心焦似火,还打通关节与鄂州教委在省考试院的联络员联系上,请他用手机与考试院外马路边的我随时通报儿子的录取进程:第一天下午3点40分武汉大学接受投档,第二天下午4点55分武汉大学预备录取,第三天下午4点21分武汉大学正式录取,但遗憾的是被调剂专业为环境工程。果然,当我赶回鄂州告诉儿子这一消息时,他也是冷了一截,口中冒出一句:那我不成了厕所所长?由此我想起这三天来在省考试院外与其他家长闲聊得知,某些高校对外州县考生的歧视与不公,及武汉大学招办的承诺食言。当晚我即伏案疾书给武汉大学校长的材料,并于第二天凌晨四点坐到汉正街的车赶去武汉。到武汉大学门前已近六点,忙敲开一家打印社的门请他打印材料,出双倍打印费也行。打印完材料已到七点,我赶紧进武大校园询问几位晨练老师才知武大校长住在校别墅区二号楼。我又忙找到二号楼这幢独立的花园小楼在院门外等候,直到八点一刻这位校长到门外牛奶箱取牛奶时,我即上前请教确认,并提出武大招办食言而肥,没有保证专业,请他们退还我儿子档案,我们明年再报考其它高校。这位校长很诧异地询问我的身份,我拿出自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湖北省电影家协会的会员证,以及武汉市委、市政府举办的“百年武汉”文艺创作竞标活动中我所写的爱国主义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剧本《巾帼先锋》的中标协议书,又表达了一位考生家长的愤慨与诉求。这位校长收下了我所写的材料,表示要向校招办了解情况再说。这之后就一直无消息,我经过另外的努力也无结果,直到儿子收到武汉大学录取通知书,仍是环境工程专业无奈地表示认命去读。9月6日晚上在收拾行李准备第二天去武汉大学环境资源学院报到时,却突然接到了这位校长的电话,他表示武大已决定为我儿子换专业,我们想要上什么专业?我忙答填报的四个专业哪个都行。但校长却要我儿子接电话,询问他要上什么专业?我儿子脱口而出:航空摄影与卫星遥感。他答道:行,你们明天来武大,先到校长办公室换录取通知书,再去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报到。此时,我们全家自是意外之喜。第二天全家驱车送儿子去武大,先换录取通知书再去报到,一路绿灯,一帆风顺。由此,我儿子进入了十年高校学习生活的第一站。这之后,我曾专程去那位武大校长府上拜谢,他讲当时听到我要档案,很生气很恼火,自己当了三十年教师和领导,第一次有学生家长找他要档案。我问他为何又给予关怀帮助时,这位副省级的校长叹了一声说:“我被你感动了,你能说出你儿子是哪日哪时哪分投档、预录、录取,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历尽艰辛,儿子进了满意的大学与专业,饮水思源,我在感谢武大校长的关怀帮助时,又不禁想起儿子当初进鄂州高中的情景。当时他在企业子弟学校初中毕业,尽管中考518分,超过了市属中学进鄂高的503分数线,但离鄂高全市免择校费统招线550分还相差甚远,不仅要交6000元择校费,还因企业子弟学校自有高中而鄂高拒招。但鄂高作为省重点高中,其教学质量和教育环境对学生尤其重要,儿子也非鄂高不读,真急死人了!按照当时社会风气和其他家长的做法去找人吧?可我因工作关系及兴趣爱好,鄂州文学艺术界很熟,但教育界除儿子老师外别无熟人,也曾求过一位教委领导被婉言拒绝。怎么办?只好去鄂高见机行事,谋事在人,成事由天了。在鄂高校长办公室门前我踯躅不前,终于见到两位学生与一位儒雅端方的中年老师打招呼问好:某校长你好!待这位老师点头进门后我忙问那两位同学,确知是分管教学又参与招生的副校长后,我忙谢过学生又去敲这位副校长的办公室门,并以文学身份自我介绍寒喧。万幸的是这位副校长也与我一见如故,越谈越投机,一来二去,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自然我儿子进鄂高的事他是鼎力相助。在鄂高开学一周后,企业子弟高中仍在向市教委告状鄂高抢优秀生源的情况下,我儿子仍补交择校费进了鄂高。也是鄂高的教学质量和环境氛围,才使儿子高考取得超出重点线50分的较好成绩,才敢于报考和考上武汉大学。
       在进武汉大学的前两年半,儿子讲他是经过高中牢笼脱缰而出的野马,在大学悠哉游哉玩了两年半。我也是遥控不及,放任自流,只要他每门功课及格就行。但大学扩招后严峻的就业形势却逼着他有所打算,决定收心考研。由此他又拿出高中备考的劲头,尤其是寒暑假回家,我们都是全力以赴,冷热空调不计代价全天开通,早中晚餐讲求营养搭配,全部娱乐活动停止。在他考硕士研究生初试、复试的那六天。我都提前在武汉大学附近一家僻街宾馆包下了一个标准间,专程请假陪他,招呼他洗嗽、吃饭、考场接送、午觉晚安,让他无后顾之忧地全心考试。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顺利初试复试,成为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的硕士研究生,开始了他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但智者千虑,必有所失。全国高校500多人报考武大遥感硕士研究生,只录取100人,而且仅20人为公费。儿子初试加复试考分,仅排在第22名,自然是自费,三年学费住宿费5万多元,加上生活费等费用近10万元,就工薪阶层的我来说倍感艰难。更可惜的是,武大一位鄂州籍的老师后来对我讲:你当初为何不找人呢?复试时面试成绩是印象分,第20名和第22名的分数几乎没有区别。我闻言不语,只能自我安慰考上就好,然后全家节衣缩食,全力保证儿子读研费用了。
       一晃三年,儿子硕士研究生即将毕业,但研究生扩招后严峻的就业形势又让他赶上了。儿子八方投档,四处碰壁,偶有面试通知,出于安全考虑,和及时总结应聘得失,提供参考意见,我就请假陪他先后到广东、山东、河北等地面试,但希望与失望同行,机缘不合,经常失利落空。直到他临毕业在校内匆忙签约东北一家事业单位并马上去报到,才发现该单位人浮于事,裙带关系成风,派他到外业实习,专业既不对口,又不正经用。急于跳槽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哈尔滨一所国家重点大学却因他武大过硬的专业背景破格录用了他。这时他是喜出望外,我也急忙赶去陪他到原单位交8000元钱解约,又武汉、东北两地奔波费尽周折办理相关手续,儿子才成为了一名大学助教。但他当大学教师的就业热情并未长久,仅半年他又寝食难安:一是东北最北端的寒冷他难以适应;二是重点大学里硕士文凭太低,作为助教人微言轻,难有发展前景。于是他又滋生了考博的愿望。

      决定考博士研究生,自有多种考虑,因为地域气候,儿子自然不愿考哈尔滨本校在职博士。而回来考武汉大学博士生,当时仍是30%公费、70%自费。公费录取很难很玄,而自费三年学费住宿费加生活费又是10万,就我工薪阶层的经济状况自然难以为继。我与儿子几经商议,左难右难,正当我决定不惜倾家荡产也要供他读博士时,柳暗花明又一村:儿子和我都在网上获悉,中国科学院直属国务院,所招博士研究生虽然难考但全是公费,每月还发生活费一两千元。于是儿子决定全力报考中科院博士生,我并陪他去北京中国科学院拜见他要报考的导师(当然不论面试或拜见我都在幕后)。那位导师是位中年女科学家,既是博导教授,又是北京奥运会火炬手。睿智慈祥的她见到我儿子比较满意,认为他面像和善、性格开朗、思维敏捷、谈吐得体、适宜深造。此行更坚定了儿子信心,寒假期间回家全力备考。但变生不测,在他寒假将满即将起程赴哈尔滨时,我妻病倒住院,儿子只好电话请假在医院边服侍母亲,边复习备考,到他母亲出院已临近中科院考博初试时间。此时我又陪他到北京中科院研究生院考场附近高价入住一家宾馆的标准间,如考硕时同样全力招呼他吃住洗睡。并在考场附近酒店预先定下席位,与服务员和厨师联系好,点好菜肴,等儿子进门就上菜,吃完后立即回宾馆,抓紧时间让他午睡,下午再送考。三天初试如此,后来三天复试也如此。尤其是初试考完后,我才和儿子郑重商量,哈尔滨学校那关怎样过?因为他因母亲住院和复习备考已耽误几个月,有关系好的老师曾电告学校要处分他,而且关系搞僵后,即使考上了学校不给档案也难进中科院。这在当时也确实是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思考再三,第二天上午我带儿子进了北京中南海。
      这缘于十几年前,长春电影制片厂影视中心曾聘我为编剧编辑,并借调我去工作。这期间我曾受命持长影介绍信和当地省委宣传部的盖章意见,采访过某位中央领导的亲属及家乡领导,并创作出有关电影文学剧本,之后我与其亲属仍有联系。这次进中南海一是叙旧;二是带儿子见见世面,感受一下这里神圣而又神秘的气氛。可喜的是那位领导人的儿子尽管身居高位,仍亲自到中南海西华门迎接我和儿子,邀请我们到他府上叙谈,还平易近人地与我及儿子合影留念,饭后又派车送我与儿子回宾馆。
       回到哈尔滨学校,儿子已感受到咄咄逼人的紧张气氛,但那放大后放在办公桌上的合影像框解了他的围,很快风平浪静。学院领导还专门慰问,询问他母亲病情,嘱他安心教学科研。这之后儿子又请假到北京中科院参加复试,仍是相安无事。直到六月中旬接到中科院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才又到了风口浪尖之上。学校按我儿子进校时签署的聘用合同:服务期5年不到每年罚款1万元,仅工作一年要罚4万。这又给我出了难题,儿子参加工作一年,每月仅两千元工资入不敷出,家中为他读本科、硕士已花费十几万元,我还有一个孩子正在读书(这个孩子后来也成了人才,但却是另一番辛酸),从何处再拿四万元?况且这罚款明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是学校为稳定教师队伍定的袖子笼政策,但档案和人事关系在人家手里,你奈他何?情急之中,我急忙赶赴哈尔滨,遍求学校领导。好在经据理力争,以情感人,学校通情达理,网开一面,以折衷一半交两万元放人。一面卡上转钱,一面转档案材料,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但难题接踵而至,又一个棘手问题:是儿子本人或学校的疏忽?儿子的户口迁移证一直在手上,未在哈尔滨落户,早已过期,学校当地派出所自然不管。我心急如焚,只得赶回武汉再想办法。所幸天无绝人之路,经到武汉大学保卫部和当地派出所反复请教咨询协商,与儿子反复联系备齐有关材料,敬送一面锦旗赠武大当地派出所,所长热心地帮我儿子办理了由武汉大学迁往北京中国科学院的户口迁移证。唉!好事多磨,至于办理儿子人事、组织等关系的转移,还有另外一些异常的艰难艰辛,也都是我们父子咬紧牙关逐一想法解决,终于使儿子如期进了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专业研究所。

       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三年,在研究所的集体关怀和导师的严格教导下,儿子如鱼得水,倍感珍惜地刻苦学习钻研和参与科研,成长进步很快,发表过几篇较有份量的论文,多次出国参加专业会议,多次受命到有关省市参与解决专业问题,并顺利地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但临近毕业。一个工作就业的大问题又摆在眼前。应该说,国家重视科技人才,中科院博士毕业生户口落地生根,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能顺利落户。中科院博士毕业生就业也不太难,已有中央下属的事业单位要他。儿子也事事与我商量探讨,但反对我让他留在北京工作的意见,其说法也代表了北、上、广一些寒门学子面临压力的共同想法:生存压力和住房压力太大,事业单位更是人才济济,竞争异常激烈;四、五千元的月工资连买三、四百万的远郊商品房都难如上青天,更不敢也不可能向家庭要钱首付。在北京无房就找不到女朋友,即使找到女朋友也不敢结婚,租套房每月就是几千元;结了婚也不敢生小孩,生个孩子每月托儿所、幼儿园又要几千元;以后的教育、医疗等费用更是天文数字,几时是头是岸?如此压力又如何潜心科研工作?在我要他象北漂那样熬他十年二十年时,儿子却反问:人生有几个十年、二十年?他的师哥师姐们的处境和压力,已作出了郁闷的榜样。由此反复商讨,我与他达成共识:逃离北上广,但是不出国,去祖国基层,到南方发展。
      万幸的是儿子的学历学位和教育背景管用,所投外地简历百发百中。接简历的大学与事业单位都请他去面试,提出的优惠条件也多种多样:有的给高额安家费,有的给无偿套房,甚至有单位主动向他介绍硕士女朋友……于是我再陪他到南昌、徐州、成都、杭州等城市面试。此行轻松,既是考察,更是旅游,父子相依,其乐融融。至此,我们才尝到了国家高校教育改革双向选择的甜头。终于,我们选定了浙江省一家省级科学研究院,在杭州中心市区,单位提供安置房,杭州市政府给半价90平米引进人才适用房,单位给的年薪是北京事业单位的一倍,并上报为省厅青年科技学术带头人。其书记甚至笑言:“你买什么房?作为一米八的中科院年轻博士,在我们这里肯定疯抢。我们这里稍微象样的家庭都有三、四套房,人家要你做女婿,房子车子早就准备好了……”这是笑谈,但坚定了儿子的签约决心:一是专业对口,作为青年科技学术带头人,有发展前景;二是工资待遇不低,还有安置房与半价人才房,生活压力不大,既能孝敬双亲,又利于全力以赴干好本职科研工作;第三他没有说出,我猜是好找老婆。说实在话,儿子快29岁了,还没有女朋友,这也是我们全家的一项心事,他妈妈更是着急几时才能够抱孙子呢……

       如此想来,自儿子高考一晃十一年了。儿子刻苦求学十年加工作一年,我也一路艰辛地陪考十一年。从高考时的“七月考学生、八月烤家长”,到他中科院博士毕业就业,含辛茹苦,委屈受累,廉颇老矣,我也感慨颇多。这十一年,是我伴随儿子考学求学的十一年,也是见证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十一年,有痛苦、有压力、有辛酸、有回味,一个无能的父亲大概也只能做到这样了,但亲身感受到儿子成长进步,知识改变命运,我心依旧,无怨无悔。我并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儿子求学上进的恩师和好心人,感恩之心常存。我也总记得当初武大校长的一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我要再加上两句:可怜天下考学人!可怜天下陪考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