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来了“清道夫”
——记东宝区依托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新农村
初春的一个清晨,保洁员们的身影在东宝区仙居乡淡薄的白雾中若隐若现,他们戴上口罩,费力地将乡镇各处的垃圾清扫到一处。不久以后,一辆垃圾清运车将这些垃圾集中起来,运到离乡镇不远处的山坳里,这里有一座建成不久的垃圾焚烧处理场,里面早有一位操作工人挥动铁锹,将垃圾一点点送进焚烧炉内。外面十多米高的烟囱口白烟缭绕,里面却闻不到一丝垃圾焚烧的异味。2小时后,一大车垃圾变成一小斗车炉渣,它们将在另外一个地点得到妥善安置。操作工人廖师傅告诉记者,这种新型垃圾焚烧炉一是“胃口”很好,除了建筑垃圾,什么类型的垃圾都能“吃”。“吐出来”的垃圾处理生成物90%接近水和蒸汽,只有10%的垃圾炉渣,产生的烟气经过滤水池净化处理也变成了洁净无色的白烟;二是好养,这个庞然大物吃下每吨垃圾,成本仅需6—10元,且具环保、经济、不受天气影响、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这一幕,在马河镇、栗溪镇、和石桥驿,也正同样上演着。把这些场景集中起来看,我们就会发现,东宝区委、区政府近两年重点推进的农村清洁工程不仅顺利投产,且正有序地运行着。4月28日,记者进入这些示范点后得知,东宝区委、区政府根据各乡镇规模大小,分别在马河镇、栗溪镇、仙居乡和石桥驿镇配备了日处理6—8吨和日处理10—15吨的垃圾焚烧炉,目前有5万多名群众从中受益。
垃圾遍地,乡村呼唤美丽
据了解,东宝区现有6个乡镇、137村(农村社区),面积1362平方公里,总人口15.9万。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和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活垃圾急剧增加,目前已达到日产垃圾近50吨。以往,大部分农村垃圾都是随地堆放,主要倾倒在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房前屋后等,形成垃圾“绕村围河”的杂乱景象。以往各集镇通行的做法是由保洁人员清扫后,集中运到乡镇垃圾场简单填埋处理。但化验表明结果,农村生活垃圾有机物含量多,长时间放置易滋生多种微生物、病毒及蚊蝇。长期不加以科学处置,将会对当地居民的健康带来危害,生态环境也会遭到破坏。
如果把这些垃圾称为玻璃上的污点,那么各级政府就要考虑提供一块实用型的“抹布”了。2011年9月,东宝区将仙居、石桥驿、马河、栗溪四个乡镇定为东宝区农村清洁工程试点村镇,确定用3年时间实现“一年试点启动、二年全面推开、三年大见成效”的目标,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操作标准,全面运行“户集、村收、镇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而子陵镇和牌楼镇靠近城区,则纳入城区垃圾处理的模式。
农村清洁工程立项之初,东宝区就严把“规划设计关”。为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多位工作人员和专家在施工图设计上进行长达数月的反复论证、多次评审修改,确定完善后方付诸实施;其次为引进优质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而严把“招标投标关”;最后在施工过程中,为此事成立的专班小组聘请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质量监督员,确保配套工程建设按期、高标完成,牢牢守住了“工程质量关”。
硬件设施齐全后,还需要软件匹配。专班小组认为,形成“人人爱卫生、个个爱家园”的良好风气最为重要。因此他们努力营造全民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引导群众自觉维护环卫设施、自觉缴纳保洁费用,教育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房前屋后的环境清洁和绿化美化建设。
截至2月底,全区农村清洁工程共投入资金525万元,完成了石桥驿、马河、栗溪、仙居等试点村镇的垃圾处理配套工程建设任务,建成垃圾屋21座、垃圾池110座、垃圾焚烧站4座,购置运输车6辆、人力保洁车50辆、垃圾铁箱60个,全面实行“户集、村收、镇处理(无害化)”或“户集、村收、镇转运、市处理”等垃圾处理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