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i土豆银 于 2012-6-4 22:05 编辑
提琴戏里的《双合莲》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10级传播学 王昭 电话:15527914020 “崇阳有本《双合莲》,世代流唱在民间。”在我老家,流传着一个真实版的“梁祝”故事,并以提琴戏的演绎方式植根老家人的心头。 《双合莲》本是近代民间叙事诗,叙述了清末道光年间发生在崇阳的一个真实的爱情悲剧故事,后被改编为戏曲。大概因为这一改编是“崇阳人以崇阳人的艺术方式讲述崇阳先人的故事”的缘故,曲目得以广为流传,遂成为崇阳提琴戏中的一朵奇葩。所以,要了解提琴戏里《双合莲》,少不了要先了解提琴戏。 中国戏曲剧种繁多、异彩纷呈,笔者涉猎不深,不敢多言。但对于家乡的提琴戏,却也略知一二,为此也就不惮同众人说说这其中的“源”与“妙”! 关于提琴戏的由来说法不少,在我们当地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是:相传多才多艺的崇阳先人利用当地山上的梨木和蛇皮制作了一种杆短筒长的土琴,别在腰间站着也能拉,三两个演员随场就势,提着土琴,一台好戏就开演了,因此被称为“提琴戏”。这是我对提琴戏名字来源的初印象,现在看来这种说法虽不确切,但却折射出一个要点,即剧种名字的由来与主奏乐器有关。《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载:“提琴戏戏曲剧种,原系湖南岳阳一带的花鼓戏,约于清末流传到湖北崇阳、通城等地”。初传入时主奏乐器名为大筒胡琴,当时称为“琵琴”,故称此戏为“琵琴戏”,鄂南方言中“琵”“提”二音近似,遂讹传为“提琴戏”。 至于提琴戏的“妙”,主要体现在其独特性上。该剧种虽由湖南花鼓戏发展而来,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当地山歌、田歌、孝歌等民歌的句式处理、行腔终止和曲体结构等手法,形成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基本唱腔曲调,被称作“上古之音”。另外,提琴戏戏班不大,乐器简便,非常适合农村演出,尤其对居住分散的山区更为适合,这也是与当地自然地理面貌相辅而行的。 由上我们不难了解,《双合莲》系崇阳土生土长的故事,提琴戏则是当地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两者相辅相成,自成佳品。所以要说提琴戏里的《双合莲》,则犹比唐诗之有李杜、五岳之有岱宗!其重要之处也就不言而喻。 在我们老家有个习俗,每逢红白喜事多会搭台唱戏,富户人家请的戏班通常是通宵达旦、昼夜不歇的,至于小户人家,虽难,却也会请个小戏班子,在他们看来图个吉利、撑回门面也是必须的。老家的人也都爱热闹,每有戏班通常都是扶老携幼的早早候在戏场子里。《三宝记》、《孟姜女》、《白蛇传》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当然还有《双合莲》。《双合莲》里凄美的爱情故事和上富有抒情性的腔调往往很能打动人心,因此便有了“三保秀英相恋苦,人人唱来泪涟涟”的影响和效果。以至于后来“逢有红白事,必延请戏班;逢延请戏班,必演《双合莲》”。 提琴戏,《双合莲》,我是爱听的,也曾是常听的,然而已经好久没有听过了……
附:1999 年,崇阳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湖北省民间艺术(提琴戏)之乡”; 2008年,国务院公布提琴戏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提琴戏《双合莲》被拍摄成电视剧,并于同年9月在央视戏曲频道热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