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ishaning 于 2012-6-5 08:50 编辑
依沙凝(2012.06.04)
今天在报纸上偶然看到了,一篇特别关注文章——《毕业那年我们一个也不能少》。故事讲的是华中农业大学园林0801毕业班,有位叫陈天天同学在2个月前被确诊为白血病,35位同学赶回学校共同挽救他生命的故事。让人眼睛一亮转眼又会湿润的还有那张带着口罩,名为“与你同在”的毕业合影。全班36位同学的心愿——在放飞青春的航线上,谁也不能缺席。
几年前,我生病住院的时候,隔壁房间住在的一位患尿毒症的病友也是华农大的学子,大三刚刚读了不到一个月,就被发现患上了尿毒症。为了防止他自杀,同学们轮班“监护“着他;那所农业大学的师生在短短的一周内为他捐款6万。我在某一段时间里曾是华农大的常客,那时候姐姐在那里任教,我经常在周末去玩。走进大门时,看到的是一个个穿着简朴,皮肤黝黑、说着浓浓乡音的大孩子们。与我所就读高校的时髦、霸气的学子们完全不一样,有一次我还问姐姐,你们学校的学生怎么这样老土啊?
就是这些“老土”们,这次为陈天天募集到近14万的善款,值得欣慰的是,医院传来好消息:陈天天与他姐姐的骨髓配型成功。虽然离接受骨髓移植手术的费用缺口还差50万左右,但陈天天至少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校园的小黑板上贴满的那些祝福,也呼唤着陈天天早日重返校园。多年前张艺谋导演拍过部叫《一个也不能少》的电影,里面的某个镜头:13岁的小魏老师为了找回学生,不惜含辛茹苦,率全班26位学生帮砖瓦厂搬砖的情景,让我至今一想起还会泪流满面。 华农大人的纯朴不仅表现在同学,老师,校友这些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身上。华农大人在我眼中的形象几乎是唯美的,这种美无关长相的俊美,也不是头脑的聪慧,而是一种气质,是一种由内而向外挥发出来的心性善良、宽厚的魅力。华农大人的美在那些明净光洁的额头上,在自信清澈的眼神中,在温文有礼的举止中。记得我有一次去找姐姐,恰逢她不在家,素昧平生的邻居热情接待了我,还邀请我吃了一顿饭,那时候觉得教授家的妻子也有一股农民的实在和真诚,不知道是不是潜移默化的结果。不仅教授的妻子如此,就连华农大学子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是踏实的,一位曾经和华农大某博士有过交往的老乡告诉我,那博士写给她的情书中从来没有一个爱字,挑明的时候,竟是:“你对以后有什么打算,我好安排我未来的工作地点。”这是我听到过的最奇妙的情话,这个故事也让我对华农大人又多了一份敬佩和尊重。
近期耳闻,那位患尿毒症的华农大学子已经能独立工作,开始回报社会了。想起一句话:“生活不是等着暴风雨过去,而是学会在风雨中跳舞。”尿毒症没击倒他,他的大学同学在数年间从来没忘记看望、支持、鼓励他,所以他才能舞出自己的人生风采。病床上的陈天天也许还有很多迷茫和困惑,但我相信有同学们的帮助、友爱,搀扶他一定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
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也不会少,因为大家是是相亲相爱的兄弟姐妹。当我在初夏的凉风中,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不只是记录我们花样年华里的经历,也是鼓励正在苦难中寻找光明的人们,更是祈祷上帝赐给陈天天一双隐形的翅膀。
在这个夜晚,我不仅仅被纯朴和憨厚感动着,还有深深的祝福和遥远的思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