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970|回复: 0

我之荆楚文化观

[复制链接]

73

主题

79

帖子

173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73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6-6 18: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之荆楚文化观
                                          徐新武
时六月江城,阴阴夏木,苍枝欲翠,南国烟景,尽收眼底;荆楚之地,适崛起之时,南倾中原,地大物博,人文荟萃,全凭气胜。楚之深蕴,上历千年,下逢百世,数辈楚民,开拓辛勤。于是,山川尽为斧凿之工,秀美俊逸;河湖皆成鱼米之乡,产物丰盛。江汉膏被千里,楚城威响四方。此乃天倚予楚之大气磅礴而惠泽万世一也。
《诗经》有言:维女荆楚,居国南方。荆楚之来由,实则以荆、楚之二木为名,本为楚地之乔木以作薪柴用,后借以为国号,从此称世。楚国起于商周,至战国时,已为天下强国,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战国策》亦有言:楚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当此之时,正值诸国争霸之乱世,而楚已为五霸之一。虽终为秦之所侵,而楚民始不服也。故鲁迅言之“秦灭六国,四方怨恨,而楚尤为发愤,誓虽三户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声为尚。”后秦之残虐,虽历二世而不得人心,楚地之壮士陈胜吴广遂起而反之,楚民群起而响应,一时四方之士皆揭竿而起,诛暴秦,伐无道,秦终坠万劫不复之境也。此种自强不息之志,乃楚人情系故土,终身奋斗于斯之精神风貌所馈也,经数世而不消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深固难徙,筚路蓝缕。楚之文化气质如此,又况乎楚之人事乎?
瞻我先祖,炎帝神农尝百草,教授耕种之术,民自足而有所得,渔猎文明遂一去不返也。而楚人奉祝融为始祖,辨乎南方,嗣火种而守一方之土;后犹有尹吉甫之“天生烝民,有物有则”,至善有度而好德;季梁“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之大道为民;文种“施民所善,去民所恶”;屈子上下而求索,“哀民生之多艰”,不得志时,芳草美人,托词喻物,志洁行芳;老庄张扬“南方之强”,物我齐观,死生齐等;荀况隐于兰陵之泽。此皆楚人特有之品质,内外兼济,渡世济人。楚文化气息之氤氲遂源远而流长矣。逮至近世,历史文明之一大演进复随武昌始,起义之声响彻中原,志士仁人齐聚楚地,革命圣火愈燃愈旺矣。辛亥革命开百世之新,专制王朝终不复存焉。后人视之,亦尤今之视昔,百年辉煌,楚儿女筚路蓝缕,惨淡经营。而今荆楚之欣欣向荣,亦先民志行神质所砥砺奔赴向前也。
故吾叹之赞之,深为楚民之智慧所折服。而今视四处之地,犹闻“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之楚辞,尚楚声之雅。又闻南方之学亦起于荆楚之地,刘师培于《南北文学不同论》有言证之:楚国之壤北有江汉,南有潇湘,地为泽国,故老子之学兴于其间,从其说者大抵遗弃世尘,渺视宇宙,如庄列是也。以自然为主,以谦逊为宗。后犹有“其旨远义隐,寓实于虚,渊乎其有思,茫乎其不可测矣。”《论语》楚狂人接舆、沮溺避世隐耕;屈平、宋玉之厌世,其溯源大抵为老聃支派之流也。后世遁隐于世者遂渐成风尚矣。
追怀抚昔,云梦古泽,龙岗秦简,明妃昭君,武帝刘秀。古隆中孔明犹在;今赤壁公瑾当叹。秦汉三国,古迹遗风犹存;清江源流,巴土之士长居。纯净质朴之地,犹若世外桃源。巴东三峡横贯荆楚,峡谷风貌,险峻美绝,大坝中栏。高峡出平湖,能源济四方;又有名山古刹,庙宇楼阁。武当山道教垂远,黄鹤楼文化载重。地方戏曲繁盛,民间艺术杂陈。汉剧角色齐全,长于抒情,楚剧语言质朴,乡味浓厚。潜江花鼓雅俗共赏,沙滩小曲说唱结合。民间版画精细,风俗人情物美。楚地之博大兼容若此,楚文化之藏厚传承亦如是。楚之流风所被,文化日兹,遂为世人道称焉。
文化乃一地民众于实践中集体智慧之结晶,其先为物质文化之隆盛创造,此为精神文化所伴随繁衍。盖精神与物质乃文化同一层次之两方面,不可分割。然精神尤为重也,其由物质抽象而出,物质或可为灭,而精神犹能长存于世,砥砺后人而造一新物质也。楚文化独厚寄予世人若此,唯通此理,则楚地方可获长足之发展。
楚文化予我以济世之责,我当有自强之志。以微夫人之力,或可渺渺,然千里之行,当始自足下,吾乃何足惧哉?以修身养性治德,以心怀天下治世,古已有之,且先世皆践履负笈而行,我辈当秉承其旨,以世纪青年之责承来下之事,终身奋斗于斯,岂可薄哉?

2012
6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文1101
                                            徐新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