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040|回复: 0

史凤末:飘逝的彩云(樊湖副刊2012年第23期)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503

主题

613

帖子

1199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19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6-8 09: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家乡的江堤内外,田埂地头,有许多种野菜,生机勃勃,清香四溢。荠菜大大方方为游人的脚步,添香留翠;枸杞菜争强好胜,一味经略地盘;竹笋当仁不让,意欲独占高处春光;草籽楚楚可怜,躲在低处开着紫红色的小花;蒲公英却嬉皮笑脸地举着黄色的花瓣,不时洒一把成熟的花絮蒙人视眼;而地衣则谦卑不已,只有连天阴雨才显露一下她那暗黑色的容颜……五彩缤纷的野菜,有如天边飘落的彩云,点缀着乡村繁闹的春天。
记得诗经之中有“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句子。荇菜即莕菜,属浅水植物,春夏可采,叶根煮汤,柔软滑嫩,是上古美食。这种受人亲睐的野菜生长在河滩之上,引来一位勤劳的窈窕淑女,在明媚的春光之中挥动玉臂,左右采撷。野菜与美女可谓光环交辉了,君子遇之,岂有不怦然心动之理?一幅多么浪漫而温馨的古代画图!而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躲进首阳山采薇的故事,却让人心生恻隐。薇即野碗豆苗。就是说他们二人整日靠采撷野豌豆尖果腹度日。其气节可嘉,千古仰止。在今日,清炒豌豆尖是时尚之菜。
孩提时代,我们都有采野菜的经历,而这些经历都与饥饿紧紧联系在一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乡村,人们大都住着土坯房。那时候还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家家都是儿女成行,日子自然过得紧巴巴的。食则粗粮咸菜,衣则捉襟见肘。春日渐长,饥色难掩,于是大人们就教孩子们去采野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阴雨连绵的日子里,少男少女们成群结队去大堤两边采摘地衣的情形。有的足踏芒鞋,有的干脆卷起裤子光着脚丫,头戴斗笠,或肩披棕丝蓑衣避雨。春阴如翰墨天上卷舒,雨点像飞蝗草间冲撞。池满沟流,水泡连珠,随波逐流。间或听见几声小春雷,如同长辈在一旁吓唬逗笑。孩子们可没有在意这些,全神贯注猫腰搜索,小手起起落落,有如小天鹅争相觅食。未过多久,又黑又亮的地衣就填满了小竹篓子和饭箕。返回的路上,一个小姑娘经验不足,小脚丫踏在没有长草的泥路之上,滑了一跤。一饭箕地衣抛了出去,如天女散花洒了一地,惹来同伴一阵笑声,小姑娘则放声大哭。小哥哥小姐姐们连忙过来拉起她,又七手八脚帮她捡回地衣,然后才三三两两地回家。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结合体,状如泡软的黑木耳。我们一般喜爱加上韭菜炒着吃,奢侈的人家则用之炖豆腐,食后可以清热降火。当乡村的炊烟纷纷袅袅升起,欢声笑语和美味清香随之四处飘荡开来。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手足之上常常长些脓包疮,祖父采回一些蒲公英,将其捣碎成泥,敷在患处,又用根须煮茶饮服,一星期之后,便能康愈如初。这恐怕是"医食同源"最到位的现身说法。
弹指四十余载,家乡变化沧海桑田,各式各样的洋楼鳞次栉比,宽敞的水泥路贯通村头村尾,电瓶助动车,摩托车,漂亮小车时进时出,年轻的小伙身着名牌衣服,动不动三五成群下酒馆而去。人们尽情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谁曾料到,一些私营小铁厂蜂拥而至,大堤内良田沃土朝夕间蚕食殆尽。各厂各家不分昼夜争相开动机器,如一群猫头鹰撕抢硕大的腐鼠,为了各自利益,竟丝毫不顾破坏环境。这里曾是稻菽涌浪,如今只见矿灰蔽日;这里曾经小溪漱玉,如今只见污泥横流;这里曾经蛙蝉清幽鼓唱,如今只闻机器疯狂嘶吼。曾经灿烂如锦的野菜呢,已是踪迹难觅,就如彩云飘逝。偶见几株灰头灰脸的荠菜在臭水沟边相对而泣,而或一株病怏怏的蒲公英躲在矿石缝里瑟瑟祈祷。
亲爱的"彩云"啊,你何时才能飘回我的故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