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端午节因为闰四月的缘故,似乎比往年迟了一些。这倒是成全了我的乡亲们能过上一个真正意义的端午节。 我的老家在江汉平原的潜江农村。在那里,与其说是过端午,倒不如说是过单五。城里人过的端午节,在我老家人眼中只是一个小单五;乡里人过的大单五——五月十五才是他们真正的端午节;农历五月,我的乡亲还要过一个与端午节有关的节日——五月二十五,那是乡里人的末单五。 乡里人和城里人有一点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对节日的渴望。在某种程度上,乡里人对传统节日更加推崇,但对端午节却是例外。 我的乡亲之所以忽视五月初五端午节,而重视所谓的大单五,其实与传统无关,而是缘于农事。进入农历五月,江汉平原农村栽秧割麦两头忙、抢收抢种不得闲,哪里有时间和心情过端午节,只好把端午节“单五”化了。再忙上个十天左右,农事也差不多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那个大单五才是真正的端午节。就是那些农田多一些的、劳力少一些的,要多劳作个十天半月的,也能拽住端午节的尾巴,过一个难忘的末单五。这就是我的乡亲们最朴素的、最传统的端午节。 说到端午节,就不能不说粽子,也不能不说屈原。 其实,吃粽子,最初并非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为了取悦水神,也就是蛟龙。 史料中关于粽子的记载,始于东汉。当时的粽子包成牛角状,故粽子也叫“角黍”。西晋周处《风土记》称: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又说每年在夏至和端午这两个节日都吃这种食品。 郭沫若先生根据《离骚》中的诗句,考证出屈原出生于公元前340年(楚宣王三十年)的农历正月初七;又根据屈原的作品《哀郢》考证屈原卒于公元前278年(顷襄王二十一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在端午节以粽子祭祀屈原,不过是原来风俗的演变和发展。 据《续齐谐记》记载,人们最早是用竹筒贮米投水来祭祀屈原的。东汉建武中元时期,屈原白日显圣,说大家投入水中的祭物都被蛟龙抢去了,以后要用楝叶塞住竹筒口,并用五彩丝线缚住后,再投入水中。因为蛟龙惧怕楝叶和五彩丝。于是就慢慢演变成今天人们常见的三角形、拳头大小的粽子。 在我的老家,端午节吃粽子那是天经地义的。不过,老家的粽子没有现在城里的粽子花梢,就是糯米、粽叶的清水粽,大不了加一点葡萄干。而城里的粽子这馅那馅的,完全失去了粽叶的口味。 在我的老家,家家户户过端午节都要吃粽子,但粽子只是用来家人聚会或接待客人的,一般是不会给别人送粽子的,这就象不论哪一家做什么事,送礼都没有人送钟一样,忌讳“送终”。 过端午节也是要送礼的,那都是女婿送给岳父岳母的。在我的记忆中,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我的老家,端午节送礼比较简单,一般都是皮蛋和油条。我的姐夫那时候就是送的20个皮蛋和20根炸好的油条。不过,这是在江汉平原的水田乡里的习俗。如果是在种旱田的地方,那就有些为难女婿们了,端午节要送20斤鳝鱼,那可是只在水田乡里才有的稀罕物。不过,现在送礼可没有这些讲究了,大多被烟酒乃至现金所取代。这样一来,虽然多了一些方便、实在,但却少了许多传统气息。 每逢佳节倍思亲。端午节前,接到参加工作一年的女儿从深圳打来的电话,说端午节回武汉过。高兴之余,我连忙给至今还在乡下与我的姐姐和妹妹们一起生活的老父亲打电话,今年端午节我们回老家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