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848|回复: 0

[复制链接]

73

主题

79

帖子

173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73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6-14 22: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竹

向来是喜欢竹子的,不过不是因为“岁寒三友”之类美名,大概仅仅为了那青葱而且挺拔的样子吧。
少时总幻想着能居住在这样的地方,妙影拂窗,清气盈院,闲来无事就在竹林中饮茶,夜半赏月竹间,竹林吹笛,闻竹香听竹音,不失为人间美事啊~
作为古今文人墨客的挚爱,它们时常出现在什么“青梅竹马”、“竹苞松茂”、“茂林修竹”之类的古文词中。而且向来是有节、有骨的代名词。
在历史文化中,竹子也是极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的中国人都喜欢以竹制筷。虽然日本韩国也使用筷子,但是却有完全不同的内涵。韩国传统的筷子大多以银制成,为圆柱体,上下大体一般粗。而日本的筷子多为上粗下细型的。传统的中国筷子上方下圆,至于我们的老祖先为什么这样设计,我至今尚未参透。
不经意间搜了一下竹子的种类,还真是千奇百怪,绿竹、孟宗竹,刺竹……多是我没有听说过的名字。收藏了一只笛,据说是斑竹制作的,不过我更喜欢叫它“竹”。还有那个“斑竹一枝千滴泪”的美丽传说。那笛身斑斑点点的紫晕,真的仿佛泪化作的一样。这个娥皇女英的故事应该是真的,可那泪化竹斑的情节确实难以置信,不过我宁愿相信存在这样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曾因为买不到笛膜而企图折一枝竹子取,我和哥哥穿梭在老竹林里,寻找容易砍伐的竹节。那清气,那只有竹子才能散发的说不出形容不来的气味,至今,似乎仍然弥漫在我身边,使我静心,使我安心。真的无比感谢笛子的创造者,他得以将这天赐尤物的精魂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可惜自幼不肯学习,也就没有能耐吹出竹音。
故乡不乏竹子。第二故乡咸宁,也盛产竹子。
小山丘的边缘,菜园的角落,或房前或屋后,我们总是很容易地看到它们的身影。细小的野生的竹子,或者家养的粗壮的竹子,我毫无例外的爱着它们。甚至茶几上的玻璃瓶里插着的富贵竹,我也不由地多看几眼。其实并不知道它们是不是属于竹子一类,或许只是因为长得像,而被取作带“竹”的名字吧。不过不得不称赞一下它那如竹般顽强的生命力,只需要一点点的水就可以生存。
竹子在冬天是不枯的。不过我也见过例外的。高中时代的校园有很多高大的竹子,之所以能够称之高大,是因为它们大概有好几层楼那么高,竹身粗过碗口。可是,就是这样“高大”的竹子,在那个冬天居然枯萎了,不得不说有点辜负千百年来人们对它们的赞美。在那个日日大雪的严冬,我很大度地原谅了它们,不过真的很少见到竹子冬天枯萎的,着实有点为它们担心。竹干和叶都枯了,时不时在风里沙沙做响。
春来。它们丝毫没有复苏的迹象,我不由地绝望了。待到初夏,就在我们都已经遗忘的时候,它们居然又泛绿了!我惊喜地盯着它们,就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又重逢了一样。由下到上,到每一片曾枯萎的叶,渐渐地,渐渐地变绿。我的朋友啊~又吐露了新绿,我似乎看到了浴火重生的凤凰,在经历了苦难后又复活了!那重生的竹子,就像那时的少年,经过严冬的洗礼,越来越坚韧越来越成熟。
忆起曾经的好友,同我一起喜爱着竹子。那时的他大概对这一岁一枯荣的竹子分外地“鄙视”,毕竟它们确实有些让人失望的。不过我更看重它们重生的勇气。竹子已经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成为指引我们一路走来的良师益友。我时常会想起那死过一次的竹子,是不是在哪个夜晚醒悟,自觉不甘如此,于是积蓄力量在某个不经意的夏雨天,复活。
找来一幅墨竹图,不是什么名家之作,只是爱那枝枝瘦竹。悬于桌前,时而抬头看看,想一想梦里的竹林小居,似乎还嗅着竹香,再忆一忆那年月重生的竹子……


作者:王优
院校:湖北工业大学
11工商类1班 市场营销
联系电话:15871406335
QQ:101322055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