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风华
荆楚大地自春秋战国时期起,便放射出璨烂夺目的光芒。迎得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不管是“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武汉,还是“落霞如绮珣晴空,坐对天门欲下舂”的天门,或是“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的襄阳······荆楚大地的风华足以让人神往。
湖北属荆楚大地为世人熟知,一般都知道“楚”,至余何意“荆”联称“荆楚”,《诗·商颂·殷武》说:“维女荆楚,居国南乡。” 这里是“荆楚”联称,荆在前,楚在后。《竹书纪年》说:“昭王十六年,伐楚荆。”这里是“楚荆”联称,楚在前,荆在后。另据《春秋》记载,鲁庄公之前称荆,但自鲁僖公后,就改称为楚了。这样看来,荆或楚,荆楚或楚荆联称,其意思是一致的,似无多大区别。至此,荆楚约定俗,成为一个专称楚族,楚国和荆楚地域的一个特有的称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荆楚地处伟大祖国的中部,长江、汉水流贯其间,有着良好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早在史前,这块土地上就出现了人类的活动,此后伴随历史的变迁,我们的祖先在这里不断繁衍生息,并以自身的智慧和创造力为推动中华民族的形成及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给今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遗存。
提起荆楚的历史名人,人们马上就会想起“惟楚有才”这个典故,“神农之后,随之大贤”的季梁,百步穿杨”的神箭手养由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风流儒雅的辞赋家宋玉,医圣”李时珍,开宗立派的文坛三兄弟“公安三袁”, 从晚清秀才到国家主席的董必武,现代军事家林彪,共和国主席李先念,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京剧艺术大师余叔岩......历史由笔墨留下,岁月苍桑,造就万千荆楚儿女,随大地而风流,着岁月而光辉!
荆楚传统的节俗活动,丰富多彩,难以尽述。仅以春节为例。
《荆楚岁时记》这样记述古代荆楚人民过春节的欢乐情景:“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魈、恶鬼。”每到初一这天,家家户户争相燃放爆竹,以吓退怪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门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谓之门神。”为祈求平安,人们还在门户户上贴门神、挂桃符来驱逐邪恶。
《荆楚岁时记》还描绘了春节隆重而欢庆的场面:“长幼悉正衣冠,以次祥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油,......凡饮酒。次第从小起。”大年初一,男女老少人人穿戴齐整,到亲戚朋友和邻居家拱手作揖,相互祝贺拜年。各家还为拜年的客人准备了糖、水果、糕点、瓜子等款待品。人们频频举杯,畅饮丰收美酒,年幼者首先品尝,享受着节日的优待。
楚人在饮食习俗上也有一些避讳禁忌,较为典型的有:在腊月办年货期间,炒黄豆、炒蚕豆、花生及米泡谓“炒腊锅”。
炒腊锅有“炒七不炒八”之俗。其意是说炒腊锅不能在腊月二十八日,因“炒”与“吵”、“八”与“发”谐音。如这天炒腊锅就会导致经常“吵嘴”,因不和睦而影响“发财”。又如:楚人除夕的团年饭桌上必有一碗煎鱼。“鱼”谐“余”,是年年有余的象征。实际上此鱼是一碗“看菜”,可吃“余”有不宽“余(裕)”之嫌。这些习俗一直沿习至今,为人们普遍接受。
荆楚大地的风华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述尽的,需要我们亲自探寻。我无比庆幸自己生长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她将她的神韵,伴着我的成长,一点一滴的将之渗入,在不知不觉中使我如饱蘸浓墨的大豪,只等在宣纸上挥洒出更美的篇章。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11级汉语言文学
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