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的前一天,回城北乡下一趟。沿途,看到的是一片旱情,几乎没有一口堰塘还有水,一些秧田里已经开始龟裂。顺便与一老乡聊了聊。“这狗日滴天气,让人怎么过啊!”
“怎么啦?”我问。“再不下雨,秧苗只怕要干死求哒,水井也快干了。”狗日的天气,我只能随声附和。的确是这样,幸好现在的农民绝大多数家里都用了水井,否则的话,真还有一些农民会发生吃水困难。
很多地方是靠漳河的水才插上秧,现在发裂的秧田,只有靠天下雨了。让人揪心的是,还有少数的农户有部分田还没插上秧。农谚说“芒种打火夜插秧,夏至插秧分早晚。”夏至已经过了,即便现在有水插上秧,不知收成会如何。同样的天气,同样的地方,有一个组多数堰塘都灌上了水,田里也有水。水从哪里来?组里花钱买水,从河里抽上来的。而相邻的一个组,几乎是一样的条件,但没人出面组织,至今,还有近20亩田无水插秧。都是乡里乡亲的,有些话就不能挑明说了。
在乡下看到一些现象,就是每家每户都有小潜水泵,还有少数农民在田里直接挖一个大坑蓄水,有的是在田边抽一条深槽,也是用来蓄水的。这种蓄水池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
有堰塘为什么还挖蓄水池呢?原来,现在的堰塘和地一样,承包了。单家独户承包的还好说,几家联合承包的堰塘,你指望我、我指望你,几年不清淤,基本上装不了多少水了。有的农户,合伙起来把堰整修一下,但是天干,无水可装。老家有三个农户,一起花了一万多块钱把堰清理一下,但不下雨,现在还是干的。用漳河的水,花钱都好说,关键是一下子放不来,而且一个流量的水,放到堰里来,有半个流量就相当不错了。我先说的近20亩田没插上秧,就是在等漳河的水,后来通知说放水了,放了个把星期,据说端午节可能到,这个星期天看能不能插秧还是个话。
想起大集体的时候,农户绝不会在田里挖蓄水池,当然也不会买潜水泵。那时候村组统一调配用水,我记事起,基本上没听说到夏至后还有没插秧的。那个时候的小水利设施,每个冬季都会进行一次维护。每个组都有一到两个机台,也就是抽水用的,现在早就没有了。由大集体到大包干,真的是一种进步么?大包干真的是灵丹妙药?
本想在乡下还走走看看的,天太热,算求喽。陪兄弟姐妹打麻将,输了几十百把块,嘿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