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142|回复: 0

荆楚文化的气息

[复制链接]

79

主题

107

帖子

297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297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6-25 12: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荆楚文化的气息
        
——
我身边的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
楚辞的产生离不开楚地特有的民间习俗。江汉水乡,民间巫风盛行,土俗尚祠祀歌舞,而且这一带很早就流传着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楚地民歌,这些因素都是楚辞得以产生的基础。地方戏曲文化。汉剧角色齐全,长于抒情;楚剧语言质朴,乡土气息浓厚;黄梅采茶戏唱腔丰富,感染力强;潜江花鼓戏,雅俗共赏。说唱艺术有湖北大鼓、湖北评书、汉滩小曲、汉川善书等,丰富多彩。黄梅戏也是其中的一种,黄梅采茶戏是湖北的地方小戏,俗为湖北的“黄梅”戏
黄梅采茶戏首先起源于黄梅县的紫云、战坪、多云等山区的田歌皈腔和采茶歌。丰富的民歌小调,是形成采茶戏的基础。黄梅采茶戏俗称“采子戏”、“茶蓝戏”,是湖北采茶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被田汉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传统曲牌有二百八十余首,根据其来源、风格、弦路、调式及使用情况等,可分为“茶腔”、“灯腔”、“路腔”、“杂调”四类。表演时,演员在伴奏音乐中灵巧地运用独特的矮子步、扇子花、单长水袖及模仿动物形象的一些表演动作,载歌载舞,显示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鄂东特色每年阳春三月,嫩茶吐绿,姑娘三五成群,上山采茶,茶林一片葱绿,采茶男女放歌于万绿丛中,遂产生了采茶歌。代表作有《送香茶》、《打猪草》、《多云山摘茶》、《四姐反情》、《补皮鞋》、《补缸》等。而我的家乡黄石市阳新县的采茶戏也是别具一格,每天夜幕降临时,在阳新立交桥下就会搭起简易的舞台,采茶戏人员在那上妆为晚上的表演做准备。采茶戏开始时,桥下就已经做满了老爷爷和老奶奶,他们会跟着演员一起哼唱。那种氛围非常温馨。《娘教子》、《杨七郎》、《贺年》等就是阳新采茶戏的最初雏形。阳新县采茶戏剧团是湖北省唯一的一个专业的采茶戏剧团。1976年,王平将军同省委书记关广富一同观看了采茶戏《园丁之歌》。演出结束后上台亲切接见演员。2003年创作演出的《载梦的小船》参加湖北省新剧目展演获各项大奖,2006年参加中国第八届艺术节展演并获得各项好评。阳新采茶戏《绣出吉祥幸福来》,被2011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定为开场戏。阳新采茶戏通过戏剧表演的手法再现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民生疾苦同时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婚姻爱情、道德伦理、乐观向上的人文风尚。二00八年,阳新采茶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盛开在鄂东南地区一支独放的山茶花”。

目前,黄梅大部分采茶剧团编、创、演及研究人员匮乏,一些黄梅采茶戏全靠老艺人传唱,会唱采茶戏的艺人越来越少,需要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我们不能让这一文化消失。阳新在2011年开设了黄梅戏曲班,一个班招收30人,主要是为了保护黄梅戏。学习黄梅戏的孩子,他们免除学费,而老一辈的名间老师教导他们,教授他们最淳朴,最自然的黄梅戏曲。这是传承荆楚文化很好的一个途径。
“使人触目难忘,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阳新布贴
阳新布贴,是农村妇女用缝衣时裁剪下来的边角,多在黑色或深蓝色的布料上,精心拼贴成的各种五彩斑斓的图案。它用于装饰衣服、鞋帽、披肩等穿戴物和帐沿、飘带、布枕及童玩等。阳新布贴具有原汁原味的楚文化风格,执着,古朴,野逸。题材传统,色彩浓烈,造型稚拙,构成浪漫,尤其是她那黑漆点金似的色彩效果和不合常理、不计时空、天上人间,山珍水族皆可溶为一体的构图组合阳新布贴的造型手法,用一凤(凤呈祥)、一鱼(鱼献宝)、一梅(梅呈五福)等。那么,利用汉语谐音寓意,则在阳新布贴中多有精到体现,一个卍字图案(“卍”即“万”)、一个烟袋(“袋”谐“代”)和一个铜钱装饰成的茶壶(意在不愁吃喝)连在一起,即意在“万代富贵”。布贴用最简单的方法表达人们的情感,也寓意着最真挚的祝福。同样的阳新布贴充分凝聚着阳新劳动妇女自成体系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也体现了阳新人民的勤俭美德
阳新的采茶戏和布贴是阳新的非文化物质遗产,也是荆楚文化的一员,希望各位喜欢他们。
继承传统文化,不是要回头依赖古人,不是要重复古籍的谬误和民间的讹传,而是要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立足于创新。唯有推陈出新才是古今文化的灵魂!希望我们新的一代继承和弘扬我们的荆楚文化!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11级汉语班
                                                              
汪琳莉
2012年6月23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