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425|回复: 2

城市之魂,荆楚之灵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16

积分

列兵

Rank: 1

积分
1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6-25 20: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纪艺 于 2012-6-25 20:18 编辑

    一声炮响,外国侵略者轰开中国闭关多年的铁门,由此拉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序幕,吹响了列强们入侵的号角……..
   鸦片战争后,中英《天津条约》的签订,汉口于1861年被强行开辟为对外开放的商埠。外国列强纷纷涌入,北抵京汉大道,南至江边,西起江汉路,东到黄浦路,划分了英法俄日德等国租界,建立了12个外国领事馆,设立近30家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先后有18个国家前来通商,建港办工厂,开商行,使汉口成为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的商贸中心!从汉口标志性建筑——江汉关,出发顺江而下,沿岸线长达3600m的街面,可以看到迎江矗立的欧式建筑——哥特式,洛可可式,巴洛克式…….可见当时汉口建筑之纷呈,商业之繁华,文化之碰撞而至昌盛。这不禁让我想起来一句古谚语“五百年前一荒洲,五百年后楼外楼”,这不就是近代汉口的真实写照吗?
     而今日此地的繁华落尽,昌盛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已被居民百姓破坏得百孔千疮,面目全非的;口喷热气的钢铁怪兽栖息的;纠缠曲虬的黑色怪蟒包围的旧房子。原来那些布满精美花饰的阑干,窗台已被钢筋混泥土包围。鼎盛历史已蒙上落尽繁华之尘埃,拉上高潮过后的幕布。
    步入原为俄国皇戚巴洛夫兄弟所建的“巴公房子”,穿过车水马龙的大道,远远的就看到一栋别致的建筑,让我为之叹止,此情此景此心境与柳宗元发现小丘西小石潭时一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乃做一记。自鄱阳街南行百余步,见赤壁,阅墨碑,乃巴公房子也,是为沧桑百年之建筑也。抚高墙,仰视之,可见历史之辙痕,可闻古之繁杂声。房屋之雕梁画栋透历史之尘埃犹可视,只可谓美哉轮焉,美哉奂焉,壮哉宏焉,壮哉蔚焉。兴趣使然,迈足而入,豁然开朗。
    骤见两赤龙交相缠绕,攀登直插云霄,定睛一视,方晓乃交相爬升之梯呈二龙夺珠之势,顿觉颖之伟之。周视之,尤见墨蟒,复道行空,缠之屈曲蟠虬龙。登楼望远,包览景色,俯现缤纷之纺风动如木之叶,摇曳生姿;静若跗骨之蛆,令人恶止。是为抹吾城昔日之光辉,辱吾先之天灵,不胜叹息!
    乃哀曰:“昨之繁,今不见;今之辱,昨不晓;昨之工,今未明;今之颓,昨岂料;明之昌与衰,又有谁人知?”深感痛惜,及此凋落,只摧吾心,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以上之赘述,只为叙述历史.文化.古建筑之于城市民族国家之重要。建筑是一座城市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历史最好的见证,也是其文化的载体。建筑之于城市,之于民族,好比历史长河中的一活力四射的鲢鱼,仿若文化长廊中《晨》之雕塑。建筑是历史载体,也是市民生活记忆的载体。前不久与同学去了武汉建起不久的楚河汉街,在参观建设规划展馆时听见一名年近古稀的老者说到“以后可能再也不会到这来了,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了,如今全被拆了,路都不认识了………”。一个失去历史建筑的城市,将是一个失去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文化氛围的城市。试想一下,伦敦失去了大本钟,巴黎失去了埃菲尔铁塔,罗马失去斗兽场,北京失去了故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母校图书馆外墙上镌刻着此句,以此来激励学子们。此句原为屈原在《离骚》中的呐喊,成为了执着求索千古流传的经典语句。广袤的荆楚大地在长江的滋润下孕育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因此荆楚一带一直十分繁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一直有出的一席之地。南宋诗人陆游如是形容当时的武昌“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有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也,隐然一大都会也”。说明荆楚一带十分富足,当然这与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的艰苦创业精神;“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的隐忍;“欲观中国之政”、“观兵问鼎”的霸气与雄心;“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的公而忘私;“爱贤绝缨”的宽容等优秀品质不可分开的,也是使荆楚之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原因。
如今要使湖北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的重要战略支点,必须要有先进文化做支柱,而且大力继承和传播荆楚文化,对推动湖北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大有裨益。
     荆楚文化之博大不容置疑。荆楚文化一斑,最为人熟知的就是《离骚》,《史记》的不朽已是不容置疑的,而鲁迅先生曾经如是赞叹《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离骚》之不朽,唯有《诗经》与之比肩,《史记》与之辉映。“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如何”“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守四方,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垓下歌、大风歌,都为楚才之证。
    荆楚不仅是诗的国度还是歌的国度。古书有诸多记载,且有许多成语即可证明“曲高和寡”,此成语来自宋玉《对楚王问》一文。文中记载,唱通俗的《下里巴人》存在几千人跟唱,而高雅的《阳春白雪》时只有几十人。还有“四面楚歌”等等。高山流水颂知音的故事不需赘述。而在曾侯乙墓出土的65件青铜编钟,时隔2400所发出乐音涵盖了五个八度再加上一个小三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了最高和最低的两个八度音程。它展现荆楚音乐之发达,因此荆楚文化是一座大宝藏。
    近代首义文化与现代红色文化也无不体现湖北人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和伟大的开创精神,这正是湖北号召“中部崛起”所需发扬的。当然若想继承发扬荆楚文化,必须先保护其之载体,不保存何来继承发扬之说。因此,中部崛起首要之职应该保护老建筑,然而如今为了修建地铁不知又有多少租界的古建筑要倒在冰冷的钢铁怪兽的脚下。其次,可以集中各方面人力编创一批品质优秀汇知识性、宣传性、可读性于一体的文献,使人们领悟荆楚文化,感受其氛围,组织各式展览会…….更胜者可开通“荆楚文化寻访感受之旅”,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工具开展各类文艺活动推动荆楚文化的薪火相传。
   而想要中部崛起,保存历史建筑,继承发扬荆楚文化仅仅只是开端。也就是说仅仅发扬荆楚文化是不可能达到“中部崛起”之庞大的目标。继承弘扬荆楚文化只是达成“中部崛起”这一目标的支点之一。当荆楚文化的继承发扬这一目标达到时,也就是文化继承发扬到高潮,便会刺激经济的一系列增长,旅游业,商品业等等。此为第二支点。当经济与文化碰撞出火花、达到高潮,便应拿出资金发展科技。当三个支点发生共鸣时方可支起“中部崛起”这一巨鼎,达到三足鼎立之姿。此时方才是真正的达到中部崛起。
   城市之魂得以保存,荆楚之灵方可发扬,而后再言中部之崛起。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经济管理系市场营销(专)2011
言俊
189710354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

帖子

45

积分

列兵

Rank: 1

积分
45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2-6-26 14: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仅仅发扬荆楚文化是不可能达到“中部崛起”的庞大目标,中部崛起任重而道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

帖子

45

积分

列兵

Rank: 1

积分
45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2-6-26 15: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深奥,还有文言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