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心如晨曦 于 2012-6-29 12:08 编辑
2010年12月,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在黄金时段推出的全新旅游栏目——《远方的家》,是目前央视唯一一档旅游节目。
今年6月18日,《远方的家》栏目组在黄揭开了镜头盖子,开始拍摄。摄制组走进黄石,我们走进摄制组,探究他们“讲述”怎样的黄石,怎样讲述黄石。 地处神秘纬线 引来摄制组一探究竟
《远方的家》栏目,成功推出《远方的家·边疆行》、《远方的家·沿海行》两部大型系列节目之后,开始做系列特别节目《北纬30°·中国行》。
北纬30°,贯穿四大文明古国,这是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度。
在这条纬线附近有神秘的百慕大三角,著名的埃及金字塔,传说中沉没的大西洲,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不管是巧合还是冥冥中注定,北纬30°线都是一条能引起人们极度关注的地带。而在中国,从零海拔地区到珠穆朗玛峰,确实也是风景最为丰富、变化最多、景色最美的一条线,仅杜鹃花就有300多种。
《远方的家》此次聚焦这条纬线,目的就是将最美的景色,收录到镜头中,呈献给观众。
黄石正好在这条纬线上。
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踩在这条神秘的纬线上,处在中国最美的风景带上,令人惊喜。
所以,央视《远方的家》栏目组,来到了黄石。
虾街吃了顿饭 他们觉得这个可以拍
摄制组分为两批。编导朱军率领的第二组,于6月25日从北京飞抵武汉,再到黄石。
如果是《远方的家》栏目的粉丝,对于朱军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这个跟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名字一模一样的年轻编导,经他之手出品的节目,风格细腻、画面优美,收视率极高。
朱军一行抵达黄石时,已是晚上九点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邹红军热情接待了他们一行。
“是喜欢在酒店吃饭,还是来点特色小吃?”邹红军问道。
“随意。大排档就很好。”朱军戴着一副眼镜,模样斯文。于是,邹红军将他们带到了黄棉虾街。黄石人都知道的一条美食街,一到傍晚,小龙虾、烧烤、啤酒就成了街道的“主角”,伴随着食客们坐在街道两边吃龙虾、喝啤酒,高峰时期桌子能蜿蜒一千多米,好不热闹。
这种盛大的热闹,显然也感染了朱军一行。
“嗯,好吃!”尽管在北京,朱军也常吃小龙虾,黄棉的虾外面味道重、里面肉质细腻,无疑击中了朱军的味蕾。
“这个就很好啊,就拍这个!”朱军有些兴奋地对邹红军说,尽管不是既定行程,但朱军临时决定将黄棉虾街收录到镜头之中。于是,26日晚的黄棉虾街,便迎来了一群带着摄像机的食客。
“呀,看,那是《远方的家》摄制组!”眼尖的市民瞥见摄像机上中央电视台的台标,兴奋地大叫。
一家虾店的李老板也兴奋莫名:“没想到能意外走进央视,很高兴!”据了解,黄棉虾街如今每天要“吃”掉小龙虾约1万斤。
“80后”团队 坐公交车到处找料
朱军年纪不大,1981年生人。
不仅朱军年纪不大,整个摄制组的成员也都是“80后”。
“我们坐公交车,在城市里逛了一圈。”问及到黄石后的行程,朱军告诉记者“第一课”是坐公交车。“80后”的团队,想法也很新颖,用坐公车的方式来了解一座城市,看上去是个“土办法”,不过着实管用。
从宾馆里出来的朱军一行,并不知道黄石有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有特色,在街上晃了一下便直奔公交车站,连站牌也不看,问过行人乘公交车是多少钱一个人之 后,马上上了一辆公交车。
幸好黄石城区不大,一趟公交车不至于坐两小时。
朱军一行上的是5路车,环磁湖的线路也是黄石城区风景最美的一条。
“真是没想到,黄石还有个这么大的湖,都连成片了,这么完整。”一路上,朱军和同事们赞不绝口。又恰巧碰上了雨天,于是,湖水、绿树、雨丝、凉风加上垂钓的人们,构成了一幅宜人的城市画卷。
朱军特别喜欢雨中磁湖边垂钓的人们,他说“那感觉很好,让人觉得这座城市的安逸和美丽。”
坐到终点站,有一家大超市,朱军一行奔了进去,拎了些水果出来,再乘上5路车“复习”一遍刚才的美景,回到宾馆里,感觉倍儿棒。
黄石的山水
最打动这群年轻人
《远方的家》栏目编导陈文婷1984年出生,她带领第一组,于6月18日抵达黄石,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拍摄。
黄石和大冶地区,都被她收录到镜头之中。
“保安湖、刘通村、西塞山等地方都去了。”陈文婷历数拍摄期间的点点滴滴,在保安湖捕鱼、虾,还有采菱角,在保安镇尝狗血桃。最有意思的是在刘通村碰到两位长寿老人,一个90多岁、一个80多岁,很精神。摄制组想找他们学习做扫帚的方法,两位老人哈哈一笑:“你学了也没用呀,你们那里没有这种种子。”老人的乐观、简单,以及对生活简单幸福的领悟,让陈文婷感触颇深。
“如果不是单位有事,我真想跟着第二组去阳新看看,听说那里特别美。”陈文婷悄悄地说:“我是孝感人,来之前我妈知道我要来黄石,还特意跟我说‘那个地方好,我年轻的时候去过’。”
“城市因水而灵动,黄石人又特别聪明、勤奋。”这是摄制组与黄石相识之初,留下的印象,他们表示在中国,北纬30°也是一条神奇的线,不仅风景秀丽、物种多样,而且城市也有一些相似度,比如城市里山多、水多等。
如今,摄制组已经开始了在阳新地区的拍摄,黄石的这档节目初步定为分上、下两集制作。
也许是为了保持节目的神秘感,栏目组在黄石拍摄期间,几乎没有安排媒体同行采访,本报也是唯一一家与栏目组成员接触并专访的媒体,他们在黄石期间拍摄的具体内容,谜底只能等待节目播出时才能揭开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