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6
东湖元老
<< 庄子>>云:造化为大冶!
  
- 积分
- 31361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

楼主 |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2-6-29 20: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大冶出发,沿着刘金公路(金湖至刘仁八)过姜桥铺,穿殷祖街,经云台一路向南20
公里,在玉屏山下右拐,进入刘仁八村,路边有一栋建筑样式古色古香的老宅,大门顶上宽大的石匾,横书三个行楷大字“太史第”,石匾两旁的小字记载该宅子属于刘仁八村刘大柱的,他在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参加辛未科科举被皇上钦赐翰林院检讨。算起来,该宅子距今已有整整200年。
据最新《刘氏宗谱卷一十三》介绍,刘大柱又名刘永楹,号觉斋,生于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闰六月二十二日亥时,卒于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八月二十七日亥时。殁后葬启石里盛宣九对面山下手咀土名高湖塘,有碑石。
据说,刘大柱一生好学,总想通过科举求得功名。无奈命运不济,屡次参加考试均名落孙山。但刘大柱不服输,屡败屡战。嘉庆十六年,71岁高龄的刘大柱再次赴京赶考。考试时,恰逢嘉庆皇帝亲临考场视察。嘉庆看见这位留着长须、须发全白的老人还在埋头考试,便问主考官此人是谁?主考官告知刘大柱的情况后,嘉庆有些感动,临走时撂下话来:考完后,我想见见这位年逾古稀的刘大柱。
后来,刘大柱被主考官带到嘉庆面前。刘大柱跪在地上低着头,不敢吱声。嘉庆命其抬头。刘大柱说:皇帝在上,草民岂敢抬头?嘉庆看他如此老实,二话没说,就封给他一个翰林院检讨。刘大柱磕头谢恩。回家后,就修建了这座府第。
皇帝赐给刘大柱一个翰林院检讨,刘大柱为什么要给自己的宅子起名“太史第”呢?
原来,太史一职,夏代末年就有,名称太史。西周、春秋时代朝廷把掌管国家典籍、起草文书、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天文历法、主管祭祀的朝廷大臣称为“太史”。秦汉“太史”更名为“太史令”,名称变化不大,但职位渐低。到了魏晋时期,修史的任务被划归著作郎,太史仅管推算历法,沿用数个朝代。明、清两朝,推算历法职责划归钦天监,修史之事则归翰林院,所以对翰林亦有“太史”之称。刘大柱一个翰林院检讨,把自己的宅子称为“太史第”也正是源出于此。
满清时期,翰林分为五个级别:翰林院修撰、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翰林院典簿、翰林院待诏。按照当时的职级制度规定,翰林院修撰属于从六品,翰林院编修属于正七品,翰林院检讨属于从七品,翰林院典簿属于从八品,翰林院待诏则属于从九品。但他们都是虚衔虚职,没有实权。嘉庆当时封了刘大柱一个从七品的虚衔。
尽管翰林院检讨只是一个挂名,但得到手同样是要费一番功夫的。
按照嘉庆年间通行的取士制度来看,获得翰林院检讨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花钱买官,名曰捐纳,又叫赀选、开纳,有时也称捐输、捐例,它通常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成为制度,这就是捐纳制度,又名“异途”。二是科举考试,被称为“正途”。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考证:清代取士,官员走“异途”的比例高达60;而走“正途”的不过只有40,有时还要低。
“正途”难啊。一要过秀才关。通过童试(县级)、府试(市级)、院试(省级)三级考试,才能取得秀才资格,进入县学或者府学读书。未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即使八旬老翁,儿孙满堂,也只能称为“童生”,没有资格进学。刘大柱考了一生的秀才,直到快七十岁了才勉强通过,实为翔实之佐证;当了秀才后,还要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乡试通过后称为举人,即获得赴京会试的资格。当时规定,举人也可以直接做官。但绝大多数的读书人,还是选择了继续前进,进京会试,以期获得贡士的头衔,取得参加由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资格。通过了殿试,方可称为“进士”,才能真正挤进人才精英阶层。
查《同治版·大冶县志·选举志》可知,刘大柱既不是进士,也不是举人,连赴京参加会试的资格都没有,如何荣升翰林院检讨呢?但该志一章的“国朝恩赐”一节中,赫然有一行简短的记载:“刘大柱,南方堡人,乙丑翰林院检讨”。
嘉庆乙丑是哪一年?嘉庆十年,即是公元1805年。根据《清史稿》记载,嘉庆十年前后,朝廷公开卖官活动早在六七年前就已经停止了,再说,生于1740年的刘大柱此时已经65岁,他花钱买官干什么用?
“国朝恩赐”一章的前言中还说:“清朝乡试有副榜,凡上副榜者,可入国子监肄业,对会试中高龄而落第者,常常给国子监司业、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等虚衔”。
由于编志者失误,误将“嘉庆辛未年记作嘉庆乙丑年”,误将“可入国子监肄业”句后标点错标成逗号,致使“前言”的这一段话表意模糊,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该段前言力求表达出两层意思:一是凡属被选上乡试副榜者,可入国子监肄业,享受贡生待遇,也可获得进京会试的资格。二是凡属参加会试落榜的高龄贡生或者类贡生(像乡试副榜,如国子监肄业此类),都有机会获得朝廷赏赐“国子监司业、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的可能。
这一来,就明白了。刘大柱的翰林院检讨既不是通过“异途”花钱买来的,也不是走“正途”考上的。他的翰林院检讨一职完全是因为他参加科举考试时年龄偏大而获得的恩赐所得——与传说基本吻合。
《刘氏宗谱·藜光堂49页》记载,刘大柱嘉庆戊辰年(公元1808年)通过县、府、省三级考试,获得庠生——秀才的资格,年龄高达68岁;嘉庆庚午年(公元1810年)刘大柱70岁以秀才身份参加乡试,获得朝廷恩赐副榜,有了国子监肄业的“类贡生”资格,得以参加会试;嘉庆辛未年(即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71岁仍在科举考场奋斗的刘大柱获得皇上的特别恩赐,得了一个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走完了一个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晋身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