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6
东湖元老
<< 庄子>>云:造化为大冶!
  
- 积分
- 31361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
按照朱家祠堂规模改建的朱山小学
汪红光撰写
朱家祠堂盖汉口
很早以前,大冶地区就流传一句俗语“朱家祠堂盖汉口”。意思是说位于茗山一脉太阳山下的朱家宗祠,高门大厦、雕梁画栋,其建筑设计美仑美奂,比汉口的洋房还要阔气、漂亮。
这是事实。
一进三重的朱家宗祠,百年前一度是大冶地区方圆数百里的宗祠样板,给朱氏子孙留下难以磨灭的自豪。
很可惜,上世纪70年代初,地方政府为了建造梅山中学(位于金山店镇白鹤村白鹤墩),扩建朱山小学(朱家祠堂旧址),将这座“盖汉口”的朱氏宗祠全部拆毁。据当时参与其事者回忆,朱家宗祠整栋房屋纯梁木结构,房梁、椽条之间,竟没有用一颗铁钉,全部是用木榫联接,拆下来的木料堆积如山,光是废弃不用的木墩,朱山小学食堂把它劈开作柴火就烧了一年多。当时两所学校的大黑板全是用朱家宗祠的大匾额改成的。
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曾经去梅山中学礼堂上楼看瓦,发觉脚底下的楼板有点异常,用脚挪开多年积尘,一个个碗大的楷书木刻印入眼帘。经仔细辨认,木版上刻的是“晦庵公家训”“柏庐公治家格言”。相关知情者告知,这些楼板原来是朱家宗祠正堂的木质后壁,1972年流落至此,一直未有人发现。从其高大、宽厚的外表看去,朱家宗祠实不愧为千年冶邑第一祠。
现行的《朱氏宗谱》并没有详细记载朱氏宗祠始建于何年,从一些只言片语的资料分析,朱氏宗祠估计始建于康熙、乾隆年间,抑或更早,但成规模、上档次一定是在乾隆年间。
两度遭受“灭顶之灾”
乾隆54年(公元1789年),朱氏后人以己斋公为首,对年久失修的朱氏宗祠进行过一次比较完善的修葺并设立祠长制度。由祠长负责祠产的登记、保管,负责宗祠田产出租所得的管理、使用,保证资金主要用于宗祠日常维护,朱氏宗祠因此一度香火旺盛。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二次侵入大冶,朱氏宗祠未能幸免于难。不但所有的祠产器物被洗劫一空,三重阁楼亦被付之一炬。一些老人听老辈传言,大火整整烧了一天一夜,几乎惨到片甲不留的地步。
同治甲子年(公元1864年),朱氏后裔朱保华之父应芝岭公之邀,约请朱氏宗族聚而谋复修宗祠之事,数十个庄门达成统一意见。决定由朱葵阳(派名朱元升)具体负责宗祠修葺总管,当年开工,直到同治壬申年(公元1872年)完工,历经八个寒暑。
此次重修,朱氏宗祠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造和扩建。不但保留了原来的各个功能厅室,还增加了几个厅堂,增建了两边厢房以及扩建了院内的戏台。竣工之日,朱氏家族在祠堂内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盖合族莫不乐其成,而观礼者群啧啧焉,仪其盛已”。
谁曾想,整整100年后的1972年,辉煌的朱氏宗祠又一次遭受“灭顶之灾”。不过这一次毁灭后,直到1989年朱氏宗族重修家谱,都没有人再提重修宗祠之事。一来时势所限,二来重修朱氏宗祠,即使只恢复旧貌,起码也要千万之费。
兼备祭祀与育人功能
早在先祖绍一公来太阳山下定居,朱氏先人就定下了“耕读为本”的家法。后来族人慢慢外迁,家法随身,始终未变。宋后,朱熹的“晦庵公家训”成了整个朱氏家族的育人经典。大冶朱家祠堂后壁木刻刻的就是“晦庵公家训”以及明代“柏庐公治家格言”(明代昆山著名学者朱用纯,字柏庐)。大冶朱氏宗祠的这些设计安排无不体现出先辈对后代深深的期望,以及非凡的宗族睿智与人文底蕴。
现在还可以查到1872年朱氏宗祠重建之后合族公立的“祠规”:“除将捐入宗祠之田地、钱文条勒贞珉(刻石记载)以垂不朽外,立簿九本,将公置并私捐田地坐落水程及一切器具什物,缕悉登载。宗祠公存其一,八角各执其一,以备上下交卸之际查核照管”。“并胪列章程于左,伏翼合族慎择经理首人,同心保祖,毋分门别户,以伤宗谊。毋缅规越矩,以坠家声”。
这些祠规虽然没有提到家法、族训,但对宗祠的管理进行了比较完善的安排。今天看去,条条缕缕,公公开开,道理昭然,很好地避免了家族之间的猜疑与内乱,体现出宗族一统的和睦以及宗族管理的智慧。
特别是“体训堂”三字,以当今眼光分析,除了练体养身之外,恐怕炼心养神,注重道德修养的培育、提高要占重要的成分。有一件关于祠田来历的小事,或许可以应证这一点。
朱氏族人英才辈出
朱家山头有位名叫朱柳陔的士绅,四十多岁后生了个儿子,取名为朱致启。1895年,朱致启还不到十岁,恰逢大冶地区干旱。有一天他与父亲一起在宗祠门口散步,看到自家在朱氏宗祠旁边的几亩水田禾苗干枯而死,而宗祠门口的池塘塘水满满的,觉得很奇怪,就问父亲,为什么不用池塘的水救禾苗?朱柳陔告诉他,“水田为吾私产,公池有禁,不得灌溉私田”。没想到朱致启想了一个好办法,“父亲若捐此田入祠,则水得效其用,而田靡旱可虞,不大善耶”。朱柳陔暗暗称奇。可惜,过后不久朱致启患病身亡,朱柳陔为了成全儿子的心愿,将朱氏宗祠边属于自家的三斗七升水田,一并捐给宗祠,作为永久的祠产。
正是让赖以自豪的“朱氏家声”,将一个普通家族锻造成显赫的官宦世家。据准确历史记载,朱氏宗族从咸丰辛亥年(公元1851年)朱蔚中举到光绪癸卯年(公元1903年)朱清时中举、中进士的50年间,从朱家宗祠就走出了11位举人,2位进士,大小县官、府官百几十人。照例,每一个成功的朱氏子孙都要为朱氏宗祠立碑挂匾,几十年下来,体训堂内琳琅满目,应接不暇。而这些光鲜的匾额又成为活生生的教材,时时刻刻鞭策着朱氏子孙继续创造辉煌。
据朱氏老人回忆,原黄石市委书记孙德枢曾于1962年亲临朱氏宗祠视察。那时的体训堂内,光匾额就有近百块,木刻门联、木雕窗花、镂刻栏杆等无数。当时孙德枢一再吩咐朱氏后人一定要好好保护。只可惜,当时没有留下任何照片,图画,朱氏宗祠的样貌只能倘佯在人们的脑海印象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