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慈湖禅月 于 2012-7-1 12:08 编辑
黄石地名故事趣谈:是“黄牯岭”还是“皇姑岭” 慈湖禅月
在黄石地名志中,除了“皇姑岭”外,带“皇”字的几乎没有,含有帝王血统的地名着实令一些市民及外地大学生觉得非常好奇,“皇姑岭”地名的由来,根据一些民间传闻故事,不外乎一 明正统年朱祁皇姑嫁到张姓,死后埋葬在此山岭故名,二 山岭地表为黄土,山形似黄鹘鸟,黄鹘二字难写难认,便索性写成黄姑故名。三 明代皇上妹妹下嫁张员外气死后葬在这山岭故名这三个版本。其实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可信度不够高,试分析如下:
首先,比较离谱的就是第三版本皇上妹妹下嫁张员外途中气死后葬在这山岭故名。在封建等级森严的古代,娶皇亲那是多么严肃之事,哪有“皇上信以为真”,随便将令妹嫁给来路不明之人荒唐之事呢,何况皇帝亲妹下嫁,当地官员肯定会极尽阿谀奉承之事,隆重迎嫁,事先打点,绝不会发生后来皇上妹妹认为远嫁这“荒湖村野,皇姑哭得死去活来,一气之下撞死在轿内”离奇之事。而且“一气之下撞死在轿内”不合常情,身为“格格”可以立马打道回府嘛。
和这个版本雷同的便是“相传,唐朝李世民的姑娘出嫁,经过此地,6月天太热,姑娘热死在此,人们将姑娘安葬在此,所以就叫皇姑岭。”显然毫无根据。
第一版本朱祁皇姑外逃改嫁张姓,死后埋葬在此山岭也值推敲:假如真是"朱祁皇姑外逃改嫁张姓,死后埋葬在此山岭,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皇姑,将此山岭命名为皇姑岭"的话,那应该从明朝正统1449年以后,此地应改称为"皇姑岭",明朝正统以后文物墓碑都应为"皇姑岭",然而各个朝代墓碑所刻载,以“黄姑岭”居多.不是“皇”字,这就推翻了上面故事的真实性了。
其实笔者认为“皇姑岭”地名真实由来其实隐藏在第二个版本中。
首先,我们来看荆楚新闻网曾报道过的一则消息:
“近日,70多岁的沈爹爹发来短信告诉记者,5路、6路公交车站牌中均将‘皇姑岭’站错写为‘皇牯岭’,希望有关部门予以改正。昨日,记者调查发现,5路、6路、17路公交车的站牌上写的都是“皇牯岭”。但是,当地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地叫“皇姑岭”,居委会建立以来一直使用这三个字。记者随后联系黄石城市客运交通管理处营运部喻部长。他告诉记者,这个站牌已经有很多年了,一直使用“皇牯岭”,没有人反映过用错了字。他将与当地居委会联系,考证后确定是哪个字。 在查阅过《黄石市地名志》后,记者了解到,“皇姑岭”的名称来历有二:其一,传说明初有位皇帝的姑娘嫁到附近,死后葬于此山,故得名“皇姑岭”;其二,该地山表为黄土,山形似黄鹘鸟,人们觉得黄鹘二字难写难认,便索性写成黄姑。今山上墓碑所刻,以“黄姑岭”居多。按照地名志中的解释,该地应该为“皇姑岭”而不是“皇牯岭”。”
看完这个报道后,我想读者应有些眉目了,即“黄姑岭”其实极为可能就是“黄牯岭”演化而来。据居住当地的曾在社区工作过三十多年的,现皇姑岭社区物业管理公司孙经理听他祖辈讲过,在民国时,此地自古山岭都是古木参天(后来大跃进大炼钢铁时期森林被砍伐破坏),低洼处为湖泊水田,当地农民世代都以种植水稻为生。用于耕田的大水牛特多,而大水牛在当地就叫“黄牯”。所以,笔者推测“黄姑岭”极为可能就是“黄牯岭”——“黄姑岭”——“皇牯岭”——“皇姑岭”以讹传讹为“皇姑岭”演变而来,。因为“黄”与“皇”音同,“牯”与“姑”则音同形近,极易混淆。而且古代一些地方上名不见经传的小地名都是以口传方式在民间百姓中代代流传下来,而在一些刻墓碑碑文时刻碑师傅就根据口述者读音或按自己理解而刻在墓碑石上,造成音同字讹的情况肯定会存在的。毕竟在文化上中国人有崇尚皇族以显高贵的习俗。各个朝代墓碑所刻载,以“黄姑岭”居多就证实了这一点,相对前面的“黄鹘二字难写难认,便索性写成黄姑"更合情合理,因为“鹘"与"姑"字形相隔太远了。“牯”与“姑”则音同形近,极易混淆。
其实笔者作为土生土长的皇姑岭居民,自己也是喜欢皇姑岭这个称呼,毕竟每个版本的地名传说都没错,都体现了家乡父老乡亲们的一种朴实美好的愿望,在优美的地名传说中,我们能回味到浓浓的家国乡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