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8
东湖元老
理性思考,和平崛起!
  
- 积分
- 7067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
本帖最后由 黄石的海 于 2012-7-4 10:11 编辑
大冶自古以来有“三台”之说——天台山、云台山、宫台山,加上下陆附近的东方山一起被称为大冶四大名山。
东方山有一座山门,山门上有一块匾额,上书“三楚第一山”。这样看来,东方山在大冶四大名山中抢了头彩,不过据史料记载,大冶第一名山当属于天台山。
史载大冶第一佛教名山
新修《大冶县志》记载:相传,佛教传入大冶始于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时有一富家才女,到达云山(今天台山)削发为尼,建达云山寺。其徒昭则被御封为太平仙姑,其后将达云山寺改为太平庵(唐末兵乱被毁)。
据《同治版·大冶县志》载,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一名7岁从释,壮而好游的源公祖师来天台山,开辟道场,创建天台禅院(今天台山有源公祖师墓,庙宇僧房元末兵乱被毁)。明洪武、宣德、万历年间,众僧几度鼎新殿宇,营造斋堂楼阁;天启年间,能仁寺国师从乌斯藏取回楞伽经,译成汉文,以译经一部赐天台山,山僧筹金三千余,于熹宗天启7年(公元1627年)在天台寺西边建起藏经楼。
再看东方山的有关记载。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名僧智印长老挂锡东方山,结庐为寺,创建佛教道场。元和五年兴建佛寺,唐宪宗李纯御笔题书“宝峰招提”。
宋真宗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皇帝赵恒诏见东方山解明和尚,并御笔赐庙名“宝宁寺”。明宪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皇帝朱见深御赐第34世行果和尚衣钵,并封庙名为“弘化禅林”。清乾隆年间,为避帝讳,又将庙名更为“宏化寺”沿用至今。
《大冶县志》是大冶(包括黄石)地区目前唯一一部详细记载大冶县治历史的权威官方史志,其准确性不容置疑。从这一段详细的历史记载中,至少可以读出二个比较明确的事实:其一,天台山是大冶地区(包括黄石、鄂州泽林花湖一带)最早建立寺庙的佛教名山。建寺时间比东方山早了170年;其二,楞伽经是佛教最富盛名的经典,能够珍藏楞伽经的寺庙,往往都是一个地方的佛教圣地。天台禅院在明天启年间(天启7年1627年建成 前后)获赠楞伽经,实是领袖地方佛教的最好见证。
尽管天台山寺庙从唐代末年至今,多次重建,又多次遭受战火焚毁,文革期间更是片瓦不留,但它作为黄石地区建寺历史最早,佛教地位最高的第一佛教名山的地位是不可改变的。
僧尼于一山同修证道
天台山一些民间史料对《大冶县志》载唐贞观十年(636年)一富家女到达云山出家为尼建达云山寺一事进行了比较可信的补充。该富家女姓何,名何旎,武昌府人,因婚姻不能自主愤而出家,法号觉则,人称何仙姑,实为天台山传佛建庵创始人。
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觉则徒弟昭则(俗名胡哲珍)进京朝见天子,被唐高宗封为“太平仙姑”,并受封御赐经书数百卷和大铁钟一口,玉印一方。该事实曾镌刻文字于铁钟表面,可惜的是,1958年大炼钢铁,数百斤重的大铁钟被投入炼铁炉中化为铁水,玉印一方以及祖师铜像一尊,文革期间被住持茂益长老收藏于天台山某处,至今不知所终。
北宋初年,太平庵主持妙缈仙姑曾著有《昭则全集》《太平仙姑史》《太平庵史》等书传世,可惜,这些书籍也随着寺庙殿宇厅堂的倒塌淹没在岁月的浩瀚之中。(此记载来源于天台山下郭姓子孙手抄《天台山史》,现在犹存。)
说天台山是大冶第一名山,还因为除太平庵之外,另有一座天台禅林,天台山是大冶地区难得的僧尼同修证道之山。
清修《大冶县志》载,天台禅林真正的祖师是源公长老。源公七岁从释,壮而好游,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来天台山开辟道场,借用太平庵屋宇,创建“太平院”。此后,大冶地区所谓正统佛教自此名扬开来。
源公者,何人何名,源出何方,正史无由考查,民间众说纷纭:
一说源公原系镇江金山寺住持道悦。南宋绍兴年间为岳飞解梦,指点迷津,禅师为避秦桧门人何立追捕,隐遁达云山,开辟佛教道场。
但据《岳飞年谱》载: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诏岳飞赐死于大理寺,年三十九岁。而此时道悦到达云山建寺已有6年。可见《大冶县志》记载的公元1135年来天台山开辟道场的源公绝非《说岳全传》的解梦禅师道悦。
天台山曾藏有一份标名为《康熙五十五年为郭姓侵伐诉冤单》,里面记载明确,天台山的源公“祖师,俗籍江西长毛余氏(化主余志高)”句还是有几分可信的。至于说岳飞拜道月为师之事实与否,则不在该文考据之列。
明朝中后期寺院扬名三楚
天台山有两块镌刻于康熙、乾隆年间的碑文,记载了天台山太平院(亦有称天台寺、天台禅林的)僧侣传灯继代的事实。碑记曰:
圆寂中兴祖上真下了讳双融大和尚塔
双祖本邑安昌乡张得瑞人氏。其徒如寿。固双祖子也。于大明崇祯四年为其建塔著碑。以志功行。
至大清康熙二十五年。元(玄)孙寂皈、寂除、寂证、寂荣、寂伸、寂胜、寂遐、寂升、寂朗、寂达、寂静重建。奈所建不坚。崩坏碎裂。于本年嗣孙戒僧隆发字祥悟捐金重建。
从上面抄录的碑文可知,融公大和尚于明崇祯四年前已圆寂,塔是他的徒弟加后裔子孙建筑。康熙25年,大和尚的玄孙寂皈等为其重建了隐塔,结果建得不坚,崩坏碎裂。原因如何,不得而知。反正是其嗣法孙“隆发”字“祥悟”者捐金重建,且建得相当牢固,才保存到现在。稍微计算一下,该塔距今已有320年。
在融公大和尚住持执事太平院期间(大约公元1537-1614年),寺院大量购进田地山场,寺院规模空前,常住僧人众多。并建有下院“灵子禅寺”,专门负责灵子蟹地区的田地租赁事宜。融公还为他的这些土地取得了合法执照,执照系当时的武昌府委托大冶县衙核发的,时间为明天启一十一年,天台村有不少人亲眼见过此执照残片。
其次,明天启年间,能仁寺国师从乌斯藏(即:西藏)取回楞伽经,译成汉文在市面流通。融公大和尚筹金三千余,迎得西番译经一部,并于天启七年(1627年),在现天台禅林西边建起藏经楼贮之,藏经楼亦曰朝创楼。
这更是一件不得了的事。估计此经印刷量不大,全国各大寺院均以拥有此经供奉为荣事,不然,融公何以筹金三千余而迎之呢?由此,山门重辉,扬名三楚。
>>相关传说
“君倩山”一说无据可查
相传天汉二年,西汉时期大文学家东方朔从东方山来到天台山,将莲花山这一带山峦改为“君倩山”,因为,东方朔字曼倩,便用了其中一个“倩”字。东方朔就在这片竹林之中开设了“方朔书堂”。
东方朔招收了8名弟子,设坛讲学,传授文学,曾轰动一时。后来,东方朔发现天台山的茶叶清香绵长,于是,他将山中茶叶送给京城汉武帝品尝,汉武帝品尝后,龙颜愉悦,便下一道圣旨,将天台山的茶叶列为贡品,东方朔取名为“云雾茶”。
据说,一个中秋月圆之夜,东方朔请来众弟子,来到响洞旁,劝诫他们一定求取功名,上报国家,下报父母。说着说着,突然深不可测的响洞里升腾起一股白色云烟,待云烟散尽,东方朔却不见踪影。民间就流传:东方朔在天台山得道成仙了。从此每到秋冬季节,响洞洞口处常常会冒出一股股白色的雾气,向四周弥漫,成为一道别样的景致。响洞有多深,没有人知晓,如果丢下一块石头,只听得到石头坠入后撞击石壁的响声,似乎没有尽头,故此称“响洞”。
传说神则神矣,但仔细斟酌这个传说就会发现,该传说破绽甚多,一是时间;天汉二年东方朔正忙着养老,根本就没有什么下江南戏耍游玩之机,哪有设馆授徒之事?其次是山名;东方朔字君倩不错,但天台山什么时候更名为君倩山,无据可查?其三,天台山并非高峰险谷之地,山上没有云雾雨气萦绕,何来云雾茶之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