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不起,我正在拜访企业”、“对不起,我正在接待客户考察”、“对不起,我正在开招商策划会”……每一次打电话给蔡甸区商务局局长周立新时,他无一例外都在忙。 事实上,曾经在开发区做过17年招商工作的周立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累过。“三天没回来一个亿,我就发慌,睡不着觉。”周立新说,“17年没有这一年累。就像有人拿着一根鞭子,在后面猛抽。”
【背景】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以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纷纷回归实业。从世界历史来看,各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45%,甚至50%以后,工业占比才开始缓慢下降,2011年武汉工业占GDP才40.1%,工业化进程远未完成。
东西湖区经信局副局长郭鸣还记得,刚刚听说“工业倍增”时的反应:“很多区认为,目标定得太高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大家都还存在观望情绪。”
2011年伊始,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几乎逢会必为“工业倍增”擂鼓:工业是“毅力产业”,工业发展了财政就会增长,才有剩余价值来支撑土地价格。武汉不能走产业“空心化”的路子。
2011年3月起,武汉首次把工业投资占比、工业增加值占比、工业投资项目数量、工业投资增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指标,与各区执政绩效挂钩。
蔡甸、江夏、汉南、新洲、黄陂、东西湖、汉阳、青山、洪山以及三个开发区,纷纷签订了工业“军令状”。每个月,12个区的工业进度要公开通报,谁状元、谁垫底,工业搞不好要掉“帽子”,这种急迫感,是武汉近几十年来不曾有的。
新洲区驻上海招商人员洪明谊,每天早上七八时就要出门,晚上10时还在外面跑。“敲10家企业的门,只有三四家愿意聊聊。”洪明谊说,“没想到招商比做推销员还累。要厚脸皮,要会钻墙打洞。”
上到区委书记、下到街镇干部,全员上阵招商。频频出击之下,大项目开始纷纷落户武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