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眼读国史(十三篇)
邹剑川
一、史上最强枪稿帝——严世蕃
我们都知道明嘉靖皇帝是一个聪明绝顶的皇帝,善于玩弄权术。作为湖北人,他培养和锻炼了许多名臣。嘉靖皇帝躲在深宫里,但一样操纵把持着大局,对于一切洞若观火。他就喜欢玩这种聪明,让大臣们去窝里斗。
但是嘉靖时期,最聪明的人不是张居正,不是徐阶,更不是严嵩,而是严世蕃。
严世蕃是严嵩的儿子。严嵩是皇帝的秘书,即内阁大学士,首辅。明代的内阁其实就是皇帝的办公室,首辅也就是皇帝的秘书长。因为皇帝不大理朝政,所以秘书长就代为处理国家事务。
嘉靖迷恋道教,幻想成仙。这个过于聪明的皇帝,想超越生死,不做凡人。貌似历史上过于聪明的帝王都有这个念头。当时祭祀、祷告和神仙沟通需要写清词,而嘉靖作为皇帝,理所当然不用动笔,这事交给他的秘书办了。
内阁也就是皇帝的办公室,大学士也就是皇帝的秘书,这些科举选拔的精英,翰林院的庶吉士们,争先恐后卖弄文采,最后的结果是严嵩胜出。对于清词这种枪稿,没有什么格式套路,又没有什么好坏标准,嘉靖觉得爽,觉得行,觉得OK就行。
严嵩成功的秘密在于严世蕃,小严没有别的才能,但善于揣摩人心,察言观色,也就是体察圣意。所以他写的请词、枪稿,当然深简帝心。久而久之,嘉靖就离不开严嵩了,实际是离不开严世蕃。一个善于写枪稿的人,必然是一个聪明人,知道怎么掌握操控别人,更知道怎么忽悠人、陷害人,久而久之,明朝最聪明的皇帝嘉靖就被严嵩父子玩弄于股掌之中了。
被誉为明朝大奸相的严嵩,其实靠得是枪稿起家。而他的儿子堪称史上最强枪稿帝,依靠写枪稿,窃国居高位,把持朝政20年,招权纳贿,肆行贪污。如此的稿酬润笔堪称史上最强。
这段历史也教育我们,枪稿不要写得太好,一定要写得比领导差一些。不然领导不敢重用你,因为领导发现你比他聪明,领导怕被你玩了、骗了、忽悠了、耍了、卖了。
(二)从怀才有遇到不遇是宋江的悲剧
宋江在体制内一直混得很窝囊。虽然公关工作做的很好,江湖名头很响,但在体制内只是个副股级干部。我认为这和宋江的学历有关,也和宋朝的制度有关。宋江肯定不是进士,进士最低出来都是七品,七品的一方主官。宋江最多是个举人,按照制度,举人是不能做主官的,只能做属官,而且升迁极慢。所以宋江常常哀叹自己时运不济,以宋江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不懂朝廷的制度呢?
宋江当时是押司,这大概是个管司法、诉讼的职位,或者就是个文案、办事员。也就是吏,不是官。中国历代官、吏分得很清楚。吏很难升迁,而官经常调动。中国封建社会官员有个传统,主官一般异地就任,本地人不担任主官,这叫回避。而吏则从本地招募,官是流官,吏是土吏。
宋江在地方上是豪富,但中国古代富没地位,做官才是正途,才是主流。宋江中不了进士,很难做官,只能为吏。既然体制和制度决定了宋江一辈子只能做个吏,最多最多混到个从八品、正八品或从七品的副科、正科、副处级干部,那宋江其实就根本没必要混官场了。在官场上,宋江是注定怀才不遇的。
离开官场体制的宋江,在江湖上很NB,人称及时雨,很老大很强大,是人们心目中的领袖。一个被杀人越货、黑社会分子所抬举的,一个被老百姓爱戴的,一个被上司、同僚敬重的好同志,却老是个押司,一个文案,一个笔杆子,一个小吏,这只能说是制度的悲剧。按照官职,宋江可能是个从九品或者正九品,也就是个弼马温。
和孙悟空不同的是,孙悟空得知自己小的没品,直接反下天庭去了。宋江一直知道自己小的没品,但还是强颜欢笑,无人处自卑落泪,现实的反差,江湖的风光,一天天让他沉沦压抑。终于,有一天,体制把他逼迫出局。一旦离开这个体制,宋江焕发了活力,青春,所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水泊梁山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宋江的悲剧就在于,既然脱身于体制外,就不该再介入,继续去水浒梁山,大块吃肉,大腕喝酒的生活且不更好。让高太尉、蔡京、赵官家那些贼狗厮们去死,让北宋腐朽王朝去被杨幺、辽国灭掉。既然替天行道,就不该想到被招安。宋江投降朝廷,回归体制,最后混到了个正六品厅级干部,但梁山的事业就此终结,他最终也郁郁而终,依然是怀才不遇。而北宋也终于灭亡,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体制问题不解决,宋江就会不遇。一进入体制,宋江就是个庸碌的SB,被体制中人玩弄和摧残迫害,可悲可怜。一出体制,宋江就是人中之龙,把体制中人玩弄欺负,打得满地找牙。
宋江只有在体制内却实际游离于体制之外,或者彻底与体制决裂。才能一展抱负、雄心。宋江错在对体制抱有幻想,幻想招安做官、建功立业,事实一再证明,忠义水浒远远不若替天行道精彩。八百里梁山泊才是宋江快活的好所在。
(三)古代文人怎么混?
中国古代文人怎么混?李白这样的富家子弟就不说了。他有钱,是富二代。花钱如流水。所以交游广阔,基本就是驴友,四下游山玩水。时不时玩把隐居。这就是写意生活,潇洒人生。如果不是他老人家太想做官,简直就可以称作仙了。只是李白对于做官很沉迷,性格狂放,得罪了权臣,后来又站错了队,跟错了人,所以,政治上没什么亮点。
唐代以诗歌为文学正宗,写诗是可以做官的,当国家干部,进入主流社会。诗词科出身的自我感觉都很好,这是正途。比经学科的要强很多。所以唐诗发达,因为里面真有颜如玉,千钟粟,黄金屋。因为诗歌写得好,被权贵招为东床快婿的事还是很多的。当时,诗词科出身的进士见到经学科的是颇为不屑的,经学考的就是填空、问题,例如孔子生于哪年?老子见到孔子说了啥?庄子他爸爸是哪里人?诸如此类。当时,诗词科出身的相当于现在的普通高校正规录取的,而经学科的就相当于什么*****、远程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在就业、升迁上是要区别对待的。
宋代文人地位最高,皇帝优待文人。所以宋代基本是个文化时代,让后世向往。那个时代,文人地位最高,想怎么着怎么着,想骂皇帝就骂皇帝,想罢工就罢工。皇帝还不能把你怎么样,只能把你调离到偏远地方。文人们还要哭天喊地,乱写诗文表达不满,皇帝也装作不知道。
明清,文人可以参加科举,科举都是命题作文,也就是枪稿,考试的都是一些枪手。能快速从老套的题目中,按照格式写出东西来,还得有新意,让考官满意。这其实是高深的学问,有些文人不大明白这个,由着性子去搞文学创作,当然屡试不第。其实这个就是要揣摩、领悟,只可意会。类似于今天的公关稿、广告文案、新闻通稿,总之是要甲方满意,愿意用你,给你钱,给你职位。
古代没有稿酬,文人们怎么混?一是做清客,幕僚,跟着权贵富人们混,做些锦上添花之事,吃别人饭,被别人管。二是写软文,墓志铭、传记、历史书什么的。收了别人真金白银,得了别人好处,就写好一点,否则就实话实说,或者负面消息。越有名的人,润笔价格越高。三就是干脆做隐士,隐居了,不问世事了。这里头有真隐,真的田园山野了,或者隐藏于世了。也有假隐,借隐居炒作自己,提高自己名气。皇帝不用人才要人才弃于野在舆论上是不道德的罪过,所以皇帝往往请他们做官,他们还要推辞,最后目的达到了。四就是做官了,依靠科举、考试,写诗词、八股直接做官。五就是写小说、诗歌、散文搞文学创作,或者钻研历史去了。只是这一拨人里大多是有钱人。我曾经计算过,著名作品的作者身家大多过千万。可能就是蒲松龄差点。所以逆境出文人,贫寒出作家,愤怒出诗人绝对是瞎说。写作应当有安逸的环境,最低得解决温饱问题。所以,靠文字为生,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在这个时代基本不靠谱。解决了吃饭问题,再来写作比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