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1日,省委书记李鸿忠在黄石市三级干部会议上指出:“黄石市的历史证明,转型发展是永恒的主题”。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支持黄石实施‘大产业、大园区、大城市’战略,建设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铁山是一个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工矿城区,正处在转型发展的紧要关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包容、创新、唯实、自强”的黄石精神,既是对我区千年矿冶文明的高度熔铸,更是加快实现主动转型、率先转型、全面转型的一项重大战略抉择。
推进铁山转型跨越发展,要勇于创新破“势”
要破解资源枯竭的困势。虽然我们资源枯竭,但我们的精神不能枯竭。要在推进铁山转型跨越发展中,彰显黄石精神,高筑精神区位,凝聚发展动力。
要破解空间不足的制势。当前,铁山虽在大项目引进上存在土地需求短缺,在大规模产业集聚上存在集群发展短板,但铁山区位优势明显,承载功能可塑性大,由来已久的空间瓶颈制约在省、市委的关心支持下正逐步缓解,如东、西两个新城的建设,可扩增城市容量;连接光谷大道,对接大武汉,可打开黄石西大门;工矿废弃地综合开发,可推进区镇合作;铁山—还地桥卫星城建设,可拓展西区发展空间,凸显城乡结合部特势。
要破解产业不优的弱势。近年来,铁山区着力摆脱产业对资源的依赖,通过对外招商引资,对内改制重组,在产业调整、产业优化上下功夫,逐步发展了冶金、建材、铝材、特钢、服饰、医药、化工等产业。在推进产业转型中,努力向产业求支撑,向园区求集聚,向高新求效益,向旅游求活力,力争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发展更加强势。
推进铁山转型跨越发展,要善于包容聚“气”
要在打造世界铁城上聚底气。铁山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城市转型,全力打造最具幸福感魅力城区”的目标,将“建设旅游名区,打造世界铁城”作为铁山转型发展的“牛鼻子”, 既顺应了旅游发展大势,也契合了区情。
要在全域转型上聚大气。对于铁山来说,转型不能偏于某一层面,止于某一领域,必须是全域转型、全方位转型,不仅是产业要转型,城市建设要转型,人文精神更要转型,努力凝铸“开放、创新、务实、奉献”的铁山精神区位,坚定“有限铁山,无限铁城”的发展理念。
要在提能善政上聚士气。近年来,铁山着力打造“效率最高、收费最低、环境最优”“三最”城区,在全区大力营造“产业第一,企业家第一”的尊商重企氛围,使铁山在资源日渐枯竭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着较高增速,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是我们在全区打造了一个宜业兴业的发展环境。
推进铁山转型跨越发展,要结合实际奋于发“力”
要在推进“一主两翼”建设上发力。“一主”,就是要做优主城区统筹发展平台。“两翼”,就是要做强东区三产发展平台和西区二产发展平台,东部工贸新城建设关键抓融入,主动融入黄石特大城市建设。
要在抢抓机遇落实上发力。当前铁山转型发展,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既有国家层面的扶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政策机遇,也有省级层面的工矿废弃地综合开发试验区先行先试机遇,还有市级层面的建设矿冶文化名城,打开黄石西大门,建设铁山—还地桥卫星城等机遇。
要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上发力。要在全区上下大力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动,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加快铁山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以项目带动为抓手、以产业拉动为核心、以环境促动为保障,进一步抓好黄金山铁山工业园、铁山机械工业园、西部科技工业园“三大园区”平台建设,着力在扩大内需中做大总量,在招商引资中做活存量,在项目建设中做优增量,在开放开发中做强能量。
要在保民生惠民利上发力。近年来,铁山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以撤销街道办事处为主要内容的“大部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了警务体制改革,在全市率先实施了社区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改革注入了转型发展的动力,激活了转型发展的生机,民生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归属感明显提高。
(作者系铁山区委书记:胡楚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