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2
少校
大别山
 
- 积分
- 8202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
|
湖北罗田发展山区特色产业,努力“在山上再造一个罗田” 扶贫挺进大别山(走基层·看发展·贫困山区行) 本报记者 潘 岗 赵永平 曲哲涵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半个多世纪前,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打响了解放战争的关键战役。
这是一片希望的山野——这些年,中央一系列扶贫政策落户大别山区,打响了新时期扶贫开发攻坚战。
在大别山区的43个县中,湖北罗田是典型的扶贫开发重点县:地处大别山腹地,人均耕地只有0.72亩,贫困程度深;又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产业发展受限。
罗田的扶贫开发,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沿武英高速入湖北罗田县境,满山的绿色尽收眼底:郁郁葱葱的板栗树,枝繁叶茂的甜柿树,望不到边的松林……同行的县扶贫办姚科长介绍,罗田“八山一水一分田”,开发好山上的“绿色银行”,是山区脱贫的希望。
科技入户,“风景树”变“发财树”
从318国道拐进凤山镇的崎岖山路,丰衣坳村就坐落在青山环抱中。放眼望去,山坡上、山坳里,房前屋后,处处种满了板栗树。在浓密的叶子当中,一棵棵包着栗子的小刺球探出头来——“板栗专业村”名不虚传。
说起板栗,丰衣坳村村委会副主任程仲林一肚子感慨:“满山是板栗,技术在隔壁,种了七八年,就是不结栗”,过去管理粗放,板栗亩产不过百斤,是中看不中用的“风景树”。
单产过低,是罗田板栗发展的一道“坎”。上世纪80年代,全县板栗空苞率高达51%。“罗田的林地面积225万亩,可以说是希望在山,出路在山。”县委书记肖燕梅说,这些年,中央扶贫力度不断加大,罗田迎来难得的机遇。县里也勒紧腰带,拿出1000多万元科研经费,请省内外专家联合攻关,推出了23项丰产应用技术。
新技术推广并不容易。专家、技术员进村入户,给村民白天搞讲座,晚上拉家常。5株、10株……用上“增雌丰产”技术的板栗树产量翻了番,农民见到实效,思想开始转弯,“高改低”、“密改稀”,一项项新技术走进大山。
农民张利华是丰衣坳村的板栗大户,春嫁接、夏喷硼、秋施肥、冬修剪,一年到头忙不停,他承包的300多亩板栗园一年稳赚10多万元。“科技让咱翻了身。一亩间伐栗树20多株,树少了,产量高了,亩产从100斤提高到四五百斤。”
板栗树变成丰衣坳村的“发财树”。程仲林说,村里家家种板栗,村民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2300元,增加到去年的4800多元,其中板栗收入占到40%。
在罗田,像丰衣坳村这样的板栗专业村已发展到78个,建成500亩以上的板栗基地750个,板栗年收入过万元的农户5000多户。罗田成为“全国板栗生产第一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