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商报消息 编 者 按
有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灵成长、学龄教育、亲情生活等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现在,这些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7月2日起,本报4名摄影记者,1名文字记者和1位司机深入麻城市顺河镇的南岗村、枣林村和长冲村,用5天时间踏访了30多个留守儿童家庭,在收集孩子们梦想的同时,我们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留守儿童的暑期生活,希望通过媒体的声音,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留守儿童们的生活,能让更多的爱心照耀到这些留守儿童的“非常假期”。
本特刊报道采于2012年7月2日—7月6日
文字本报记者 马秀佳
摄影本报记者 徐万涛 原丽阳 赵端 王筝
在知了声声的夏天,暑假如期而至。
7月3日,假期第五天。早上7点左右,湖北麻城市顺河镇南岗村的6岁留守女孩李向民已经站在灶台前,准备生火做饭了。
“呲——”火柴划到第三根的时候才被点燃,向民淡定且迅速地将准备好的一把松枝放在跳动的火苗上、松枝一点点烧开,噼噼啪啪作响。
越烧越旺的火苗偶尔会窜到手心,快速拨弄几下松枝,火苗便被控制在灶炉内。娴熟而自然的生火动作令人吃惊,这显然不是一两天能练就的本领。
李向民家所在的南岗村毗邻麻城市最大的浮桥河水库,这是全市的饮水源,为保障水质,政府不允许水库周边发展任何工业。人均不到两亩的薄田收入难以养家糊口,村里年轻人们纷纷外出打工。田地基本由老人种,种不了的便撂荒了。
孩子们多半由老人看管,没有老人的,家长留一人照顾孩子。在南岗村留守家中的多是妈妈。爸爸带小孩的极少,他们要么身有残疾,要么患重病在家休养。向民家的情况就属后者。
“‘李向民’像是男孩的名字?” “就是男孩名字,生她的时候,家里人都盼生男孩,提前就把名字想好了,谁知道来的是个女娃,唉……”说起女儿的出生,李中华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3年后,李中华盼来了一个男孩,儿子在广州出生,取名“李广民”。孩子出生后受到很好的照顾,长得白白胖胖,聪颖可爱。
夫妻俩原本打算带着儿子在广州多打几年工,等攒点钱了回老家盖楼房。不料去年年底,李中华被检查出患有严重的胃溃疡,和妻子商量后,他带着儿子回村静养,留老婆在外打工。
爸爸在家治病、种田,同时还要照看3岁的弟弟。由于没有多余的劳力,帮爸爸做饭、喂猪、洗衣服,成了向民假期里最重要的“作业”。她已经想不起来自己是什么时候学会做饭做菜的,只记得炒菜是爸爸教的,煮饭是妈妈教的。
“做菜很简单。”爸爸有胃病,饭菜吃得清淡,荤菜素菜都是用水煮,只给一点油盐,煮熟就行了。“做饭先盛米在锅里,再放水,搓一搓米,把水倒掉,再添水,插上电就好了。”
泥巴地的灶房不足10平方米,屋里只有一扇小窗,大白天光线也很暗。灶台旁边有一把木椅,那是向民炒菜、开灯专用椅。
向民身高1.1米,灶台有0.76米高,如果没有木椅,她即便踮起脚尖,也够不到那口足以装下她整个身体的炒菜锅。而踩着木椅“作业”,就轻松多了。
另外,灶房的光线太暗,炒菜时要先把电灯打开。开灯关灯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她必须借助椅子爬上灶台,然后踮起脚尖,伸手打开头顶上方那只随时可能漏电的手动闸灯泡。
爸爸下地或者外出的时候,她还要喂猪和洗衣。
喂猪是件体力活,向民力气小,一满桶水提不动,她分三次完成。水里主要加入麦麸和糟糠两种饲料,用一根木棍搅匀后,再倒入猪槽中。
每回她提着水桶靠近猪圈时,白胖的母猪立即扑闪着大耳朵起身迎她,围着她哼哼个不停,向民觉得好笑,拍拍猪耳朵,猪哼得更厉害了。而一旦猪食倒进水槽里,母猪就安生了,头也不抬地吃了起来。向民不太喜欢喂猪,因为“猪又臭又邋遢”。
为了能尽早出去玩儿,她得先把家里的衣服给洗了。
夏天的衣服薄,洗起来不太费劲。向民找来几件脏衣服,放在接满水的盆里,放一些洗衣粉,胡乱揉搓几下,搁清水里摆一摆,再晾晒到竹竿上。
(未完下转A19版)
7月3日上午,南岗村,6岁的李向民在给自家的母猪喂食,这是她每天必做的家务之一。当和她聊起城里的动物园时,向民认真地问:“米老鼠是不是住在动物园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