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chenlinzz 于 2012-7-18 17:05 编辑
万里杨兴奋地展示他的北京电影学院录取通知书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记者 孙成香 见习记者 李艳芳 实习生 徐雷/文 邱孝威/摄
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做一名导演,将来像张艺谋一样拍出令世界关注的中国电影,这是许多男孩子的梦想。
黄石二中18岁男孩万里杨的梦想,有了实现的基石。昨天,他收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录取通知书。北电导演系号称“史上最难考”专业,要经过四轮考试,一次不过就要被淘汰,全国只招15人。万里杨凭借着对电影的一腔热爱,实现了从小想做导演的梦想。
别人看电影为娱乐,他看导演怎么拍还写影评
“《画皮二》真好看,里面的特效视觉冲击力很强。”
“我喜欢周迅和赵薇的对手戏,还喜欢杨幂。”
大家看完新上映的电影《画皮二》后讨论着自己的感想,万里杨也看了,但他却是看导演怎么拍,看导演通过电影想表达什么,看完后还写影评。
1994年出生的万里杨,年龄虽小,但看问题却非常老练。正如他躲在镜片后的双眼非常犀利那样,班上的同学都称那是一双名导演的眼睛。
个头不高,穿着随意,却说一口标准普通话的万里杨,长得有点像电影《南京!南京》的名导演陆川。他一坐下来就双手抱肩,非常有气场。
谈到电影和导演,万里杨随口就能说出几个中外名家和他们的作品。如果哪部电影打动了他,哪怕只是一个片段,他就会马上将自己的感想和分析写出来,也就是影评。现在,他保存的自己所写的影评已经有近30篇。
喜欢拍电影只为爱好,每周要到电影院看三场
万里杨说,让他最有感触的一部中国电影是贾樟柯导演的《小五》。他说,这部戏所表达的对小众人的人文关怀,让他特别地感动。
“我喜欢看电影。不管是外国大片,还是国产商业片,我每周都要去电影院看三场。”万里杨说,除了上电影院看,他还在家里用电脑下载看。每天晚上睡前非要看一部电影才能睡着,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为什么这么喜欢看电影?”记者问。
“因为我想拍电影,所以,首先就要看别人拍的电影,看别人怎么拍,别人的电影角度和立意,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万里杨说,其实不需要问为什么,因为就像有的人喜欢喝酒,有的人喜欢抽烟那样。他喜欢拍电影,只为爱好。
既然想拍电影,万里杨在高一时就立下了目标,到中国最顶尖的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如何拍电影,以及怎样拍一部好电影。
为了准备“四试”,下晚自习后熬夜看电影
想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那可不容易。北电表演系很难考,但只有“三试”。号称“史上最难考”专业的北电导演系,要经过“四试”。一次考不过就会被淘汰,并且全国只招15个人。
万里杨没有经过正规的学习,仅凭对电影的一腔热爱,能考过吗?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万里杨没有被全国只招15人的规定所吓倒。他每天正常地在学校上课,晚上10点多下了晚自习,就回家在电脑上看电影,增加自己的阅片量,不只中国的,还有美国的、日本的、韩国的等。世界各国的电影等着他去看,因为考试中有考察阅片量这一内容。
看完后还要写阅片分析,晚上经常一看,外面就天亮了。爬在电脑前眯一会儿,再起来到学校上课。那时,为了准备专业考试,每晚看电影都看得快吐了,但他坚持了下来。
第一试,生活文艺常识100道。里面有某个影片的作者是谁,那就是考察阅片量。第二试有三项,自我陈述、回答考官提问和集体小品。第三试为笔试,写小剧本和影视片段分析。第四试有两项内容,拍摄创作和集体回答考官的问。
四轮考试要考两个多月,因为一试过了才能参加下一项,许多考生都感觉支撑不住了。但万里杨四轮考试下来,却感觉很充实,学习到了很多不知道的电影知识,也更坚定了他上北电导演系的决心。
专业通过后回到班里,万里杨拼命学习文化课。班主任李朝胜老师说,万里杨回来后主动找每科的老师说明自己的学习情况,请老师给他指点方法,主动加班加点学习,特别刻苦。“我不能让我的梦想,因为文化课没有过而破灭。”万里杨说,结果他考了448分,超出北电导演系录取分数线48分。
父母从不强迫他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想考北电导演系,光是学课本里的语数外知识是不够的。”万里杨说。
他小学学书法,初中学乐器单簧管。高中学习那么忙,他还是学了吉他和播音主持。万里杨说,他的父母非常开明,支持他追求梦想。从来不认为他想做导演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行为,反而支持他,鼓励他。只要他想学的,从不反对,更不会担心那些影响了学习。
“孩子有梦想是一件好事,并且有兴趣的事就能做好,我们支持他。”万里杨的妈妈说,不管学什么,他们都尊重儿子的爱好,从不强迫他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而儿子也坚持不学和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考北电导演系都是他自己的选择。
“我有很浓厚的乡土情节,将来,想要拍一部反映黄石民风民情的电影。”万里杨说,去过一些大城市后,他觉得和大城市相比,黄石人很洒脱,民风特别朴实。
“好的电影就是要用一个好的角度讲一个好的故事,其实电影一点都不复杂。”万里杨说,这就是他理解的好电影。未来,他希望拍出一些感动国人的好故事,希望自己将来能当一名载入中国史册的导演。他将按自己的计划走自己的路。
万里杨影评摘录
《霸王别姬》成功登上了戛纳电影节的王牌宝座。在荣誉加身的同时,我们也得思考为什么这样一部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艺术色彩的影片,可以得到国际影视界的认可。
这说明了作为一个中国导演,在向中国传统的本位文化获取素材,并加以人文化的思考,社会性的探究之后,一部富有传统艺术性的影片同样可以得到共通,得到赞誉。不得不说,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里程碑的一笔,也是为我国本位文化的传播手段提供了极好的借鉴意义和成功经验。
陈凯歌作为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善于对文化的反思,对社会的思考,对人性的剖析,则是他成功的必要条件。一曲《霸王别姬》为我们带来的是直击心灵的震撼,正如“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是一种陈凯歌的旷世情怀!
——电影《霸王别姬》影评节选
电影与之受众而言,是应该具有很好的审美价值的。
但往往由于受众层次的不同,受众审美取向的不一,导致有的电影的被接受程度也不同。但在我看来,《那人,那山,那狗》则是将一个简单的、朴实的故事娓娓道来,全片节奏缓慢但又不显拖沓,内容简单但又有细腻饱满的情感。
精短的对白,恰到好处的旁白,都使这部电影极具魅力,极具感染力。导演对于小众生活的关注,对于艺术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就像影片中的父子俩对邮差工作的追求一样,在僻静的山村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在绿色的大山里,那人那山那狗,展现了最美的人间真情!
——电影《那人,那山,那狗》影评节选
本片的成功之处其实还有许多,在色彩色调上的巧妙运用,结构上的精心构造,都是十分出色的。
然而,众所周知,一切的视听元素其实都是为主题服务的,也只有主题本身的高度与深度才是影片成功的最大因素!导演站在一个不仅仅是一个客观记录者而是思考者的视角,秉着一种客观的态度与积极主观的心理机制,将一部讲述普通幼儿园的纪录片变得不普通,让受众在孩子们的举手投足之间、眼神交替之中,读懂了一个孩子真正的需要,也引发了对教育方式与教育体制的反思与思考。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节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