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江新闻网讯 游梅苑、看大戏、品龙虾;登“天下第一台”,观“平原第一坝”……记者昨日获悉,第三届中国湖北潜江龙虾节“引爆”潜江乡村休闲游。龙虾节前后,我市各景区游人如织,各星级宾馆、品牌餐饮店个个爆满。据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宋帆介绍,截至6月底,我市已接待中外游客近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0%、117%。
地处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汇处的潜江,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荟萃、自然风光旖旎、生态环境优良、水陆交通发达,是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市,中华诗词之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素有“曹禺故里、水乡园林、龙虾之乡、石油新城”的美誉。
我市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以“天下第一台”东周楚灵王行宫章华台遗址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以“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和辛亥革命元老李书城,东方的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大师曹禺等众多英才为代表的名人资源弥足珍贵;以被誉为“中国平原第一坝”兴隆水利枢纽工程、“中国现代人工第一大运河”引江济汉工程、国家级湿地公园返湾湖以及“活化石”水杉等为代表的生态风光独步荆楚;以潜江龙虾、中国名菜“潜江油焖大虾”为代表的特色产业文化享誉天下;以红军街、红军闸、红军堤等为代表的红色资源星罗棋布;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潜江花鼓戏、潜江皮影戏、潜江民歌以及草把龙灯、潜江木雕等为代表的民俗风情独具特色。
“三大品牌”彰显特色文化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建设文化名市”构想,树立“经营文化”理念,挖掘特色资源,做足“品牌”文章,努力将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促进潜江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新引擎。经过短短数年发展,潜江已成功塑造了以曹禺、古章华台、潜江龙虾为代表的名人文化、历史文化、产业文化“三大特色文化”品牌。
“水国人家冰镜里,兰堂深向镜中开。”这是晚清进士邱瑜赞誉潜江马昌湖的诗句。如今,我市在风景秀美的马昌湖畔斥资数亿元,建起了梅苑、曹禺公园、曹禺纪念馆、曹禺祖居、梅苑古街、芦洑宝塔、千亩梅林等特色文化旅游景点,成为领略曹禺文化和中国戏剧文化的著名旅游胜地,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0余万人次。
2010年,经积极争取,规划面积达4800亩的曹禺文化产业园被列入湖北省首批创建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园。目前,产业园中在建的重点工程世博会湖北馆将在今年年底竣工开馆,曹禺大剧院、中国剧协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今年下半年将开工建设。
潜江正以该产业园为依托,积极整合本地历史、民俗、戏曲、旅游资源,努力建设湖北文化旅游的极品景观、戏剧艺术的大观乐园、全国戏剧的活动基地、世界戏剧的交流中心,打造“东方的斯特拉夫”和“中国戏剧之都”。
2500多年前,东周楚灵王为彰显国力,举全国之力,汇全民之智,集文化之成,在古云梦泽一角营建章华台。历时6年,占地方圆四十里,气势雄伟,蔚为壮观,成为享誉天下的章华宫,史称“天下第一台”。其遗址——龙湾遗址是我国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高台园林建筑基址,被誉为古代离宫建筑和园林建筑的鼻祖,被列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去年,龙湾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荆州片区大遗址保护项目之一。目前,潜江正抓紧章华台基址展示馆建设,今年将竣工开馆。同时,湖北省唯一的将考古遗址公园也有望在今年挂牌。
潜江龙虾引领的“红色风暴”享誉全球,已成为潜江靓丽的特色产业文化品牌。
潜江在小龙虾繁育、养殖、加工等方面拥有国际领先的产业实力和技术优势。“潜江龙虾”获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通过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审核,并创造了多项“全国之最”:最早实现人工养殖,是“虾稻连作”模式的发源地;最早开展小龙虾人工繁育,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小龙虾工厂化繁育基地;是全国最大的淡水小龙虾加工出口创汇基地,出口创汇额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拥有最完整的产业链,已建立了从“科研—育种—繁殖—养殖到加工出口—销售—餐饮—甲壳素深加工—节会推介宣传”完整的小龙虾产业链,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潜江龙虾文化。
“特色节会”搭建商贸平台
在名人文化、历史文化、产业文化“三大特色文化”品牌日益成熟的基础上,近年来,我市以重点打造曹禺文化周、龙虾节等特色节会为突破口,逐步形成了文化、旅游、商贸协调发展的节会经济形态。
从2004年开始,我市举办了两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和三届中国湖北潜江龙虾节,承办了国际甲壳素研讨会,扛回了“中国小龙虾之乡”、“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两块金字招牌。潜江油焖大虾获“中国名菜”称号,龙虾节被评为“中国最具地方特色物产节会”,曹禺文化周被评为“中国最负盛名文化艺术节”和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特别奖”。借助节会之力,“曹禺故里、水乡园林、龙虾之乡,石油新城”的城市名片享誉四海,潜江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周矶、后湖等农场也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引进浙江滕头公司,建起了5000亩全省最大的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办起了花卉节、梨花节,大力发展花卉旅游和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每年吸引周边地区上万游客。
在节会效应的助推下,我市积极依托文化平台招商引资,在第二届曹禺文化周系列活动期间,潜江共签订经贸投资项目52个,投资总额达218亿元。2009年、2010年、2012年,我市连续举办了三届龙虾节,一届比一届规模大、规格高、影响大,特别是在刚刚闭幕的第三届龙虾节期间,潜江成功签约投资项目42个,签约金额达228.23亿元,创下了潜江节会招商新纪录。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龙虾节期间,我市还组织了“百家旅行社潜江行”活动,在潜江历史上第一次举行旅游推介会、第一次邀请省内外百家旅行社齐聚潜江,宣传推介潜江旅游资源,来自重庆、四川、安徽、江西、武汉、宜昌等地一大批龙头旅行社与潜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潜江纳入了三峡游旅游线路。
“灵秀潜江”谋建旅游强市
文化旅游产业是消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经济拉动作用明显的“朝阳产业”。在致力于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的大背景下,身为“绿色产业”的旅游业将大有可为。
为此,潜江把大力推动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突破口,出台了一系列“组合拳式”的倾斜政策,推进了一大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十一五”期间,潜江市用于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产业扶持和文化体制配套改革的投入达20亿元。
2009年,我市“大手笔、高起点、有特色、创精品、管长远”编制了《潜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相继启动和完成了一系列重点旅游区的规划工作。根据这一规划,潜江确定了旅游主题形象语:“楚韵水乡,曹禺故里”;旅游市场定位为:“以楚文化为主体,水乡情韵为主线,努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汇区最富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功能定位为:“集观光、休闲、度假、会议、娱乐等为主要功能的大型综合旅游区”。
在此基础上,2011年5月,我市又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刘秀晨,中国科学院地理署旅游中心学术指导、中国生态学会旅游志业委员会秘书长李文埕,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韩茂莉等11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潜江市政府旅游发展专家顾问团”,为潜江文化旅游发展出谋献力。同年,潜江还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意见》,进一步确立了文化旅游优先发展的产业地位。
找准了发展定位后的潜江文化旅游业从2009年开始,实现了质和量的飞跃:2009年至2011年,潜江完成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6.44亿元、8.15亿元、10.6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分别为2.75%、2.8%、2.81%。仅去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就达50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突破3亿元。
“三月看花,六月吃虾,八月采莲,十月品鸭。”可以预见,随着汉宜高铁今年7月1日顺利开通,潜江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情和旖旎的自然景观,必将吸引众多周边城市特别是铁路沿线居民来潜游览。
目前,我市正着手编制《潜江市旅游指南》、《潜江自助游指南》等,将其投放火车站、客运站、宾馆、酒店及旅游景区供游客免费取阅。同时,还投资300余万元增加了一批高品质旅游大巴,并正积极筹备开辟特色景区、农家乐、乡村游客运公交专线,以满足“高铁时代”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自助游游客的需求。
在汉宜高铁的拉动下,今年,来潜观光游客人数将较去年增长60%以上,突破80万人次,文化旅游产业总收入将达5亿元。“十二五”末,潜江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将高于GDP增幅,至2016年文化旅游增加值将达到20亿元以上。(通讯员 胡定平 日报社记者 潘建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