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武当 文/邓龙 序言 巍巍武当山,延绵八百里,滔滔汉江水,蜿蜒三千里。 是什么力量让同在地球神秘的北纬三十度线上的武当仙山,与古巴比伦空中花园、玛雅古建筑以及埃及金字塔等许多早已消失或遗迹仅存的文明奇观相生相伴,并执着地坚守至今呢? 游走在武当重重叠叠的神道上,鳞鳞有序的瓦阵,翼然翘展的飞檐,依峰就岩的宫观,在岁月的打磨下,斑驳淡然,弥漫着古朴肃穆的气息,一种灵性的风景,挟带着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武当山集自然景观、宗教神韵、山居民俗、人文嬗变于一体,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个与之紧密相连的难解之谜。 图腾崇拜
起源于尧舜时期的古糜部落,在春秋时期已经发展成为统辖今天的郧县、郧西、均县、房县、保康和陕西白河一带千里疆域的麋国。麋者,非鹿非马,非驴非牛,故民间亦称为“四不像”。据《中国大事年表》记载,当年在武王伐纣之时,这个拥有“四不像”的部落还参与过讨伐商纣的战争,为周朝的兴起打过前阵,出过力。
遥想当年,此地水草肥美,茂林修竹,气候湿润,麋鹿成群,一派生机。史载“盖相传玄帝之先曾为净乐国王,净乐治麇,而均(均县)为麇地,故因以名宫焉”。糜国王子也就是净乐太子玄(真)武,立下宏图大志,按照紫元君的指点,十五岁辞别父母,决然来到古均州城南的太和神山修行。 据民间传说,太子孤身一人来到太和山苦苦修炼了好些年,风餐露宿,夏天酷热难当,冬天风雪寒冽,只有乌鸦和黑虎伴着他,真是又苦又寂寞。太子有些泄气,就想回家了。
这天,太子告别了乌鸦和黑虎,下山返回净乐国。
太子走到一个山坳里。忽然看见一个白发老婆婆,正在井边吃力地磨着一根铁杵。太子很奇怪,上前问老婆婆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是想磨个绣花针。
太子说,铁杵这么粗,花针那么小,磨到哪年哪月才能磨成针呢。
老婆婆笑着说,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太子哦了一声,告别了老婆婆继续往下山走。
太子走着走着,心里一亮,猛然醒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自己修炼不成,那是因为功夫还不到家。 原来,磨针的老婆婆是上天紫元君下凡,特意以铁杵磨针来点化太子。
想到这里,太子折身回转,途中折一束梅花插于榔树上,并仰天发誓道:“吾若道成,花开果结”。真武潜心修炼,四十二年后,榔梅显灵异,果然开花结果;武修成正果,得道飞升。最终成为道教的崇奉神——玄天真武大帝”。 “玄武”之称最早见于《楚辞•远游》,书中记载“玄武”为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玄武”之名流传至宋代,为避宋真宗的讳(名玄休),玄武改为真武,玄武的名称很少有人提及了。 据考古发现,早在数亿年前,武当山便从古海洋中升起,形成一座莲花状的山形,周围群峰自然地朝向海拔1613米的天柱峰,如同众星拱月,这种奇观被称为“七十二峰朝大顶”。按照道教五行学说“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武当山峰顶的形状,如同烈烈燃烧的火焰,水克火,天下即济。只有北方水神真武坐镇在这火形山上,才能达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和谐盛世。因此便有了《太和山志》记载“非真武不足当之”之说。这也许正是武当之名,太和之意的根本寓意。 ·
玄(真)武由远古人类崇拜的动物神、星辰神演变为守护北方的将军,脱离动物神的形象而人格化,这是一个质的转变;然而,历史赋予玄武神的使命还远没有结束,在此后的数百年间,它将从“水神将军”一跃成为“保德真君”,最终贵为“玄天大帝”;八百里武当将它奉为主神,历代帝王向它虔诚膜拜,武当山也因此成为了皇家道场。 传经布道
春秋末年的一个秋日,秋阳暖暖地洒在秦国的雄关要塞函谷关上,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故名函谷关。关令尹喜走上城头巡视,他观察最多的是远山、天空和风云。军士们因此传说他在望气,这个传说流传开了,他也知道自己会望气。有时候,看着天边各形各色的云气,他真的想过它们可能就是各种各样的答案。这几天他观天象,见有紫气自东方而来,知是圣人将至,便叮嘱属下如有形貌脱俗之人,不得听任其过关。他还派人洒扫道路,焚点香火,恭候圣人到来。
因此,当他看到老子骑着青牛慢悠悠地来到了函谷关,大声地对军士们说:怪不得这几天看到东边有紫气过来,原来是圣人到了。于是亲自下到关口,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礼,再三叩拜,敬请老子留下。尹喜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勉为其难为我们写本书吧”。于是老子在草观楼为尹喜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之。此后,尹喜根据经书内容最后决定托疾辞官,隐于函谷关内修行。潜心研读老子五千言,并将老子的教导整理成册,被后人称为《道德经》。
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个冬日,正值壮年的尹喜越秦岭,过伏牛山,渡汉水,一路艰辛跋涉,最终来到一座巍峨的大山前,他被眼前云雾缭绕的大山挡住了去路,他再也迈不开脚步了,于是在休息片刻后,决然走进大山深处。这座大山就是武当山。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尹喜四处寻找遮风避雨的修行场所。在一块石壁下方,一个天然石洞豁然出现在眼前,他紧紧抓住葛藤,身体敏捷地游荡过去,尹喜在石洞里走来走去,仔细打量一番,不错,还真是别有洞天。稍稍收拾一下,晚上可以睡个安稳觉了。这些天,没有一个安静的住所,豺狼虎豹还有猴子时常来骚扰他。
日暮西山,尹喜躺在新铺的干草上,一股清新的草香味弥漫开来,这种香味已经很久没有嗅到过。尹喜在草香的熏陶下,沉沉睡去。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披发跣足,金甲玉带,怒目仗剑者来到石洞前。
来人朗声问道:汝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尹喜拜见来者道;余自函谷关来,只在此山修行。
来者道;吾自幼上山修道,四十又二载,未遇同道者,汝是第一人。
尹喜方知来者是镇守仙山的真武水神,连忙跪拜。
真武大帝遥指石洞对面那座直插苍穹的山峰说:彼山乃一柱擎天,汝前往,必得正果。言罢,不见。
尹喜闻听,猛然惊醒,知是真武神点化,起身朝对面的那座直冲霄汉的山峰望去,朗朗月色下,一个气势宏伟的魅影伫立在眼前。来到山上这些日子,因为白天山上雾霭沉沉,无法看清,这一刻总算认识它了。尹喜遂给这座山峰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天柱峰。尹喜悟出真武大帝梦中指点的道意,决定向天柱峰进发,到那个与天相接的高远至境去参悟道经。
雪,在这个冬日的清晨无声地飘落。茫茫雪原,银装素裹,群山披上了铠甲。尹喜拄着树杖,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天柱峰挪动脚步。没有人知道尹喜走了多久,历经多少千难万险,最后来到天柱峰的绝顶。但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尹喜走过的那条山路,被后人辟为朝拜的神道,虽然铺设了石阶,但是上万级的石阶也会令朝拜者不寒而栗。而当年尹喜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下,登上天柱峰绝顶,除了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做为后盾。
从初冬到早春,尹喜走了多少崎岖的山路,爬了多少悬崖峭壁,无从知晓。这一刻他终于来到心中神往的天柱绝顶。
当尹喜登上绝顶之时,他无法想象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放眼望去,八百里武当山从大巴山脉一路逶迤而来,宛如一条巨蟒,而自己身处的天柱峰绝顶更似一只雄龟,这蛇龟缠绕一起,不正是《易经》里所说的“玄武”水神吗?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了如此的奇迹,深深震撼了尹喜。
尹喜深知道行浅薄,急忙走下绝顶,归栖于“武当三天门石壁之下”。一面刻苦修行,一面传道于天下。
今天在三天门石壁之下,依然保留着一个岩洞,当地人称之为“隐仙岩”,从这里仰望金顶几乎是咫尺之遥。当年的尹喜就这样驻留在仙宫门外,痴痴守候着那一份神圣。
据《大岳太和山志》记载:相传老子曾到武当山访尹喜,在青羊桥两人相见,随后一同仙去,不知所踪。“隐仙岩”下的“牛槽涧”是老子所骑青牛饮水之涧,“青羊涧”亦为老子青牛所变的青羊吃草饮水之涧。武当山老堂、老君洞、南岩太上观皆是老子曾经到过或曾留宿的地方。
正是两千五百年前函谷关的相遇,尹喜、老子与武当山的结缘,促使《道德经》从这里流传开来,促成武当山成为中国道教圣地的历史机缘。
后人将老子尊为道教最高神“太上老君”,尹喜被奉为道教护法神“玉清上相”,《道德经》亦成为道士们课诵的经典。由此,千百年来,武当山作为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扬天下。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