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9171|回复: 16

(转)老麻城的记忆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4

164

主题

4426

帖子

4749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4749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 2012-7-25 21: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麻城民工1 于 2012-7-25 21:12 编辑

护城河的水 不深,但清澈见底,河两岸有小树和灌木丛。我常常随母亲一道,去护城河浣衣洗菜。
------------------------------
曾经是麻城那条最美的腰带
现在成了龙须沟了




民工,也称为农民工、外来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前便出现的名词,源自于淮海战役中的民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2

220

主题

5240

帖子

4826

积分

上尉

灌水党党长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826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

发表于 广东省广州市 2012-7-25 20: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儿时的麻城是最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4

164

主题

4426

帖子

4749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4749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 2012-7-25 21: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麻城的中心位置,有一个大池塘,叫杨基塘。它东起无河桥,西至相公桥,南达西后街,北至护城河的城墙脚下。杨基塘是麻城城中的自然湖。这么大一片池塘,如果在北京,一定要叫杨基海了,因为它不比北海、什刹海小。杨基塘塘面大,塘水深,一年四季从不干涸。塘面上轻烟漫绕,水波澄碧,水平如镜,细波闪跳,形如凤鳞,风吹浪不惊。夏日里满塘荷叶,像一把把小伞,随风舞动,水中的鱼儿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杨基塘为古老的县城,注入了活力,增添了灵性。每年暑假,这里便是我们消暑度假的好去处。写这篇短文之前,我曾骑车到杨基塘转了一圈,只见杨基塘已是面目全非,昔日偌大的池塘已无踪影,满眼尽是青砖水泥筑成的森林。杨基塘只能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留在我的美梦中。

-------------------------------------
美丽杨基溏没了
硬是让人开发了
现在想在城中再建这么大的水域
花百倍代价都不可能了
城市在一天天扩大
为什么环境却变差了?

民工,也称为农民工、外来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前便出现的名词,源自于淮海战役中的民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12

1977

主题

2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教皇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8951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2-7-24 19: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是生于麻城,长于麻城的麻城人。我有幸亲历了麻城60年来的变迁。尽管麻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区的面貌早已是今非昔比,但是上世纪50年代初,儿时的亲身经历却深深的留在我的记忆里,儿时的亲眼所见也历历在目,清晰的定格在我的脑海里。近日尤发思古之情,让我使劲调动脑细胞,去追寻记忆中古老的麻城。
     麻城位于鄂东北部、大别山中段南麓。东晋时期,后赵石勒部名将麻秋筑城,因姓名城,从此便有了“麻城”这个地名。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设县并正式命名麻城。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尤其以春秋末年的“柏举之战”和近代的“黄麻起义”最为著名。麻城不仅是文化历史古城,也是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宜商、宜居、宜旅游的风水宝地。古人曾盛赞麻城“其土厚而肥,其俗醇而朴,其质直而好义”,自古“士风厚善,乐于为儒,以重名节,处尚廉耻”。

     麻城古城四周城墙环绕,城墙呈椭圆形,南北窄且长。古城墙建于元末。儿时听老辈人讲,沿城墙走一圈有“七里半”,也就是7.5华里。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城墙周长958丈、高1.7丈、厚1丈,设6门,从北起依次是北门、小东门、大东门、朝圣门、南门、西门。城外有护城河,宽约一丈多。可惜的是古城墙难逃战火的浩劫,到解放初期古城墙仅存断垣残基。五十年代初期,我家住在北门,那时北门和小东门的城门还基本完好。我经常到北门和小东门的城门里玩耍,这一带的城墙也有残存。那高大的城墙,用灰色的大青砖砌成,十分雄伟壮观,我要仰着头才能看到城门的顶端,真是令人望而肃然。我清楚的记得,每一块城墙砖上都烧制有“麻城”两个大字,望着这两个大字,我都感到有一种庄严和神圣。护城河的水 不深,但清澈见底,河两岸有小树和灌木丛。我常常随母亲一道,去护城河浣衣洗菜。

   每座城门外,都有一石桥架在护城河上。我印象深的有龙池桥、福元桥、花石桥、相公桥。在原来有桥的护城河上,现在虽然也有桥,但那都是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拆了石桥建水泥桥,可惜根本没有往日的风采。

     麻城东门外有一条河,从北向南奔腾而过,那就是举水河。举水河源出大别山,是麻城人民的母亲河,它经麻城、宋埠、新洲、团风入长江,可谓源远流长。我们把举水河流经城区的一段叫东门大河。1950年代,东门大河上只有一座独木桥。记得那年父亲带我去河对岸的许家凉亭,找一位彭姓老中医看病,我战战兢兢地走在独木桥上,看着桥下(喘)急的流水,心惊肉跳不敢前行。父亲牵着我的手,不停的嘱咐:不要看桥下,看前面,看前面。1966年东门大河上建起了第一座钢筋水泥大桥,多年的天堑变成了通途。那时,我还参加了建桥的义务劳动。近年来,在东门大河上又建成了第二座大桥和水上公园。前些天,我沿东门大河骑车而行,看到东门大河上第三座大桥的桥墩已高耸水面,不日将铺设桥面,竣工通车。

     记忆中麻城有北正街和南正街两条主街,呈“丁”字形分布,北正街由龙池桥至义井街,南正街由义井街至花石桥。总长约1公里,街宽约5米。街道中间铺有青色条石,供独轮车行走,街道两边均铺河卵石。街道两旁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鳞次栉比,街道和店铺就跟电影里的芙蓉镇一样。店铺的建筑都是一层木架屋,门面都是一块一块的长木板拼起来的。解放初期,我家和另一家在北正街共租一个店铺,店铺就是木架屋,前面是铺面,中间由木板隔开,后面就是居住和生活区。那时北正街生意兴隆,热闹非凡,主要有烟铺、药铺、杂货铺、屠户铺、糕饼铺、豆腐铺、银匠铺、铜匠铺、铁匠铺、皮匠铺、裁缝铺、剃头铺,还有照像馆、镶牙馆、刻字社等等。那时我在城厢小学读书,城厢小学就在北正街,第一届麻城县人民政府就曾设在这里。学校的正门是北正街,后门就是东门柴场,再走几步就是东门城外了。

   由于麻城街道的面积不大,所以不管街上发生了什么新鲜事,一时间全城都传遍,并且很快就有人围拢观看,爱凑个热闹,因此就有了“麻城的麻疯子”一说。1958年大跃进时,白果建国一社放了颗“亩产稻谷三万六千斤”的“卫星”,震动了国内外,引来不少外国人参观。“文革”前还有中央领导人来访,有周恩来、陈毅等。我就曾先后在麻城的大街上,亲眼见到过董必武和李先念等领导人。

   麻城的小巷很多,据说有72条半,那个半条巷原来是个死胡同,所以只能算半条,其它72条巷,有宽有窄,有长有短,但是条条巷相通,巷与巷相连。麻城的巷名也很有意思,大部分以姓氏定名,如曹家巷、郑家巷、万家巷、肖家巷、冷家巷、梅家塘,也有的叫石灰巷、绅 巷、胖子巷、西巷、布巷、甘井巷、兰玉社、龙寺祠……我家附近就有余家巷、张家巷、油榨巷。我们家吃水就要到张家巷里的水井去挑。那口水井不大,但年代久远,当时听老人讲,他们记事时就有了这口井。我的童年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古井旁度过的,那时,我和小伙伴们,每天吃过饭后,都不约而同的来到古井旁嬉戏打闹,玩着官兵捉强盗或是弹珠子、打木梭的游戏。累了就趴在井沿上,对着如镜似的井水做怪相、伴鬼脸,渴了就拿起水桶,吊下竹竿,汲上小半桶井水,你争我夺,抢着喝那清香甘甜的井水。

     麻城最热闹的地方是鼓楼。鼓楼位于古城的中心,始建于明代,为晚上打更、凌晨报晓之用。据说鼓楼原来有三层,上有栏杆回廊,四面雕花窗棂,屋檐上翘,雕梁画栋,楼内悬钟挂鼓,十分壮观。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的飞机炸毁,现仅存楼台基座,基座下面南北相通的隧洞保存完好。解放初期,鼓楼周围都是开阔地,经常有外来的戏班、杂技团在周围搭台表演。鼓楼周围也是各种货郎、小吃担叫卖的地方。后来在鼓楼上建起县广播站,在鼓楼对面建起了大礼堂,旁边建起了展览馆和电影院,鼓楼的后面就是广场,鼓楼成了麻城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鼓楼是麻城城区保存至今唯一的古代建筑,它见证了麻城的沧桑巨变。我期盼鼓楼能永远和这座城市同在,永远伴随着这个城市健康发展。

     鼓楼前方不远处,有个地方叫马王厂,马王厂有一座牌坊,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座牌坊全部用青石造成,四根高大的石柱,托起石梁,梁柱上雕花镌字,图案精美,十分气派。那时我们并不知道这座牌坊为谁所立,也不认识那上面的文字和图案,只知道围着牌坊打闹,有几个胆大的男孩还象猴子一样,一直爬到牌坊的横梁上,我们胆小的只有仰面干看,羡慕不已。

   说起古庙,麻城北门有东岳庙,小东门有药王庙,西门有相公庙,朝圣门有孔庙、南门有甘露庵。五十年代初期,提倡破除迷信,不信鬼神。大部分寺庙的主持和和尚都已改行,有的寺庙是铁将军把门,多数寺庙香熄火灭,路断人稀。我记得,我们曾到东岳庙、甘露庵玩过,也曾爬上孔庙的窗户,从缝隙中往里窥探。那幽深的大殿,高高的屋顶,神态各异的菩萨像,巨大的铁钟,带给我们的是阴森和恐怖。经历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些寺庙已全部被毁,菩萨像被彻底砸烂,大铁钟被化为铁水。近些年来,孔庙已整体迁建,在那些寺庙的原址上,重建了同名的寺庙。我先后去看过几次,总觉得没有当年那种气势和震撼,总是觉得不太像。

     麻城的中心位置,有一个大池塘,叫杨基塘。它东起无河桥,西至相公桥,南达西后街,北至护城河的城墙脚下。杨基塘是麻城城中的自然湖。这么大一片池塘,如果在北京,一定要叫杨基海了,因为它不比北海、什刹海小。杨基塘塘面大,塘水深,一年四季从不干涸。塘面上轻烟漫绕,水波澄碧,水平如镜,细波闪跳,形如凤鳞,风吹浪不惊。夏日里满塘荷叶,像一把把小伞,随风舞动,水中的鱼儿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杨基塘为古老的县城,注入了活力,增添了灵性。每年暑假,这里便是我们消暑度假的好去处。写这篇短文之前,我曾骑车到杨基塘转了一圈,只见杨基塘已是面目全非,昔日偌大的池塘已无踪影,满眼尽是青砖水泥筑成的森林。杨基塘只能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留在我的美梦中。

     出麻城市区往西北行四公里,便到了五脑山。相传帝主从龟峰山来到这里,遇一山主,想找一块山地落脚,山主问他要多大地盘,帝主脱下身上的道袍说,就这道袍铺块地方就够了。山主满口应允,结果铺了五个山头,故名五脑山。五脑山上最有名的就是帝主庙,它始建于宋代,清代时重修,是鄂东著名的道教寺庙。庙群建筑分为一亭(静心亭)、二门(一天门、二天门)、三宫(紫微宫、玉清宫、威灵宫)、四殿(拜殿、帝主殿、祖师殿、娘娘殿)。庙观周围,山环雾绕,气势磅礴,茂林修竹,环境清幽。

     我念小学时,五脑山就是我们每年春天必游之处。记得1960年,麻城县委发出开发五脑山的号召,我们小学生也积极响应。那一年连续十多天,我们清早集合,扛着锄头,带上干粮,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向大别山进军,向大别山进军,改造大别山是我们的责任。麻城人民团结紧,意气风发,意志坚定”“高山档不住英雄汉,开山英雄出发了”的歌,奔向五脑山,在山上开挖鱼鳞坑和鱼鳞带,植树造林。中午休息时,我们就跑向帝主庙。听人讲,庙门前那高耸入云的台阶,怎么都数不清。我们偏不相信,于是就一遍一遍的上,一步一步的数,结果还真是没有一个相同的得数。

     在帝主庙不远处,就是麻姑仙洞。相传,麻姑曾在此避难修行,得道升天。麻姑是后赵大将麻秋的女儿,麻秋为人暴戾,欺压百姓。麻秋在强迫老百姓筑城时,要老百姓天一亮就开工,直干到第二天鸡叫才收工歇息。麻姑体贴百姓,便在半夜学鸡叫,引得全城鸡叫,老百姓就能提前收工歇息了。麻秋知道是自己的女儿在跟自己作对,就要拿女儿治罪。麻姑便愤然逃走,来到五脑山一处山洞修行,后来竟然修炼成仙了。麻姑修行的地方就叫麻姑仙洞,是麻城著名的三台八景之一。

     记忆中的麻城是美好的。今日麻城的发展则更加引人瞩目。过去人口不足两千,街长不到千米、宽不足一丈的小县城,如今变成人口逾10万,主街13条、总长20多公里,新老城区28平方公里的大别山区中等城市。城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宽阔的大马路上大小汽车川流不息。入夜,霓虹闪烁,灯火辉煌。京九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汉麻联络线、106国道、大广北高速公路、合武高速公路在这里交叉对接,构成了“三纵三横”的交通网络。现代化的大别山发电厂已正式并网发电,开发区工业园新工厂如雨后春笋。当这篇短文即将收尾之际,麻城电视台新闻报道,龟峰山风景区和麻城烈士陵园分别被国家相关部门评定为“4A”景区和“4A”红色旅游景点,近几年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麻城的变化,是再恰当不过了。

       记忆常留心间,未来希望无限,我相信麻城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一生就是一年,一年就是一天,朝阳和夕阳都是你芒然不动声色的侧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5

主题

974

帖子

1507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507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7-25 22: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0

4

主题

49

帖子

168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68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2-7-26 09: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中提到的" 许家凉亭的中医" , 即是现今麻城二桥东面约1000米处, 彭家竹林塆的彭焕阶医生, 可能已经过世, 现由其儿孙继承衣钵, 在许家乌泥墩开诊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12

1977

主题

2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教皇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8951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2-7-26 12: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国小湖广 发表于 2012-7-26 09:59
文中提到的" 许家凉亭的中医" , 即是现今麻城二桥东面约1000米处, 彭家竹林塆的彭焕阶医生, 可能已经过世,  ...

这么了如指掌啊?
一生就是一年,一年就是一天,朝阳和夕阳都是你芒然不动声色的侧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0

4

主题

49

帖子

168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68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2-7-26 14: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幼某日吾母带我去看过彭老, 人称" 焕阶" , 也算是当地远近闻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0

主题

4

帖子

19

积分

列兵

Rank: 1

积分
19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冈市 2012-8-22 17: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很怀念8090年代初的麻城景像,那个时候年纪小,印像最深的就是十字街的车水马龙,过年时人头攒动,繁华热闹的气氛,年味儿特别浓。从鼓楼洞到东门大桥,再从十字街到红十字会医院,靠这两边的路边小吃摊很多,还有卖货郎挑着货走街串巷卖些小东西。可惜这些情景终不会再现了,现在的麻城过年时大街上依然会堵塞不通,可始终找不到小时候过年的那种感觉,不知道有没有当年老麻城的一些老照片,如果有真的很想看一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

主题

173

帖子

396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396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2-8-24 12: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的鼓楼,城墙现在都没得了,可惜无法亲眼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