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草馨儿 于 2012-7-25 10:51 编辑
整合大山大水大人文
助推香城泉都绿色崛起
文∕草馨儿
作为“中华桂花之乡”、“ 中华温泉之乡”的咸宁,结合地域文化和特色资源提出打造“香城泉都”,一座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画中的宜居、宜旅、宜业的生态新城在鄂东南快速崛起。 6月26日至7月1日,我们第七调研组奔赴咸宁,就“加快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 从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拥有大山、大水、大人文的咸宁,近些年来,虽然旅游经济发展很快,但资源丰富、整合不够,人文厚重、开发不足,产品很多、散乱弱小,名气很大、促销不够,虽有品牌、竞争不强等等,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咸宁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那么,如何将咸宁的大山、大水、大人文进行有效的整合,把旅游的文化价值通过有效的手段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把香城泉都打造成集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的知名旅游胜地?我认为:
一、 整合大山大水大人文,是打造香城泉都、助推绿色崛起的必由之路 1、大文化,必须进行大整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载体。咸宁文化厚重,《易经》“万国咸宁”古韵绕梁,崇阳商代铜鼓余音犹存,三国赤壁古战场气势恢宏,茶马古道铃声悠悠;此外,嫦娥仙子的桂花文化、三苗遗风的瑶族文化、汀泗桥的红色文化、九宫山的佛道文化、闯王陵的警世文化、向阳湖的名人文化、以及提琴戏、呜嘟、脚盆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一大批民俗文化、养生文化等等,众多的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源远流长。而多年来,咸宁却没有深度地挖掘、包装这些文化、部分景区有“同质化”、“跟风跑”的现象,甚至存在着“靠泉吃泉,以一冬养全年”的单一型、季节型的粗放经营模式。因此,必须加快咸宁大山大水大人文的整合力度,让四季互补、人景辉映、协调发展。 2、大资源,必须进行大整合
“一脉温泉韵、十里桂花香、百洞藏乾坤、千桥沐湖光、万山染竹翠、满城披绿装”。咸宁丰厚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同样让人叹为观止,仅每天以1.5万吨的温泉出水量,2000多株百年以上的桂花树,就足以让咸宁成为名符其实的香城泉都。热情好客的咸宁人,除了将温泉、楠竹、桂花这些国家级名片,金桂湖、银桂湖、月桂湖、陆水湖、向阳湖、隐水洞等一大批省级名片一一奉献给游客的同时,还有一大批山岳、湖泊、古迹、民俗等待开发、利用。这些丰厚的旅游资源必须通过整合、优化,方可提高旅游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3、大产业,必须进行大整合
咸宁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在历次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中,始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围绕现代旅游六要素,建设了一大批与旅游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2011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1500万人次、同比增长31%,位居全省第5位。咸宁也由此成为“湖北省最受欢迎的国内旅游目的地”,咸宁温泉和赤壁古战场被评为“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九宫山、隐水洞入选“灵秀湖北”十大旅游新秀。但是,咸宁的旅游产业体系尚未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立体格局,必须对其进行整合,打造旅游航母。 4、大品牌,必须进行大整合
咸宁是一座新兴的生态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是中国最具魅力的200个城市之一。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温泉之都”的旅游城市形象。2010年与青岛、苏州、丽江等城市一起成为“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但是,如何将城市品牌和旅游品牌共同提升、共同促进呢?在打造“香城泉都”品牌的基础上,咸宁又提出了绿色崛起的新构想。只要注重环境保护,预防污染,咸宁旅游开发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5、大区位,必须进行大整合
咸宁位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大改革试验区的结合地带,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境内武广高速铁路、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及106国道贯通南北,万里长江依境东流。特别是武广客运专线的运营,标志着鄂、湘、粤三地“3小时经济圈”正式形成,推动着咸宁更好更快地与武汉、长沙、广州等大城市一道分享“同城效应”。
6、大市场,必须进行大整合
良好的交通优势、区位优势、旅游资源,必将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也必将形成更大的旅游市场。而大市场需要要素的大积聚、能力的大提升、规模的大效益。因此,大市场,必须进行大整合。 7、大生态,必须进行大整合
咸宁是全国著名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4.2%,城区的空气洁净指数、城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均高于省级园林城市和文明城市的标准。十里温泉、百里桂香、千亩荷塘、万亩竹海等各种原生态旅游资源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生态、观光、休闲、养生和健体的功能。 试想:咸宁的大山大水大人文通过整合以后,“春踏竹海看杜鹃,夏觅幽洞享清凉;秋品桂花赏明月,冬沐温泉保健康”是多么的惬意。山,是超尘脱俗、佛道相融的胜地;水,是浩渺烟波、人间瑶池的仙境;文是穿越古今、绵长厚重的底蕴。游人来了,走的是香路、过的是古桥、泡的是温泉、呼的是新氧、吃的是花饭、唱的是红歌、看的是大戏。让仁者乐山、让智者乐水,在感受自然和文化之中祛乏解闷、愉悦身心,游人必定沉醉其中、乐不思归、流连忘返。
二、关于整合咸宁大山大水大人文,助推香城泉都绿色崛起的建议 1、重新洗牌,加大大山大水大人文资源整合的力度
要打破现有市、县、区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以咸宁市区为中心,以文化为主题,整合资源、积聚要素、重新洗牌。一是对原《咸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围绕大旅游、大产业构建全域咸宁的空间布局;二是加快由市到县(市、区)重点景区的总规、控规、详规及项目设计;三是要打造包装精品线路,以“三国赤壁故地、中国温泉之都”作为旅游主线,连接各县(市、区)若干旅游支线,连接武汉、长沙、南昌、广州旅游干线,达到点、线、面相结合,城、圈、带相呼应,形成市内小环线、市外大环线的精品名牌旅游新格局。 2、提升品质,加大大山大水大人文资源整合的资金投入力度
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加大以交通设施、文物复建工程、景点开发包装工程以及旅游服务设施等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通过以资源换资本,加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港澳台资金及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开发旅游资源、包装上市;鼓励民间资本兴办大旅游。同时,还要加大宾馆、旅行社和旅游企业的提“星”升级力度,让服务品质提档升级。 3、突出特色,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包装、宣传力度
人文是贯穿咸宁旅游的一根主线,是打造香城泉都的灵魂。一是彰显特色,重点在三国、桂花、温泉、名人、遗迹、宗教、民俗、红色旅游文化上下功夫。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拨付专项经费,深度挖掘整理文化的内涵,营造咸宁大人文的氛围,形成独具竞争优势的文化软实力。二是要对文物古迹、历史遗存、自然景观、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普查,在此基础上,通过复建、包装、升级,让更多的特色资源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邀请著名的作家、画家、歌星、导演、摄影家前来咸宁写书、绘画、唱歌、拍电影、拍照片,借名人效应借力发力、借势扬势。此外,还要在海内外进行广泛的宣传促销,让更多的中外游人了解咸宁大山大水大人文的无穷魅力。 4、统筹策划、开发产品,精心打造系列旅游纪念品
要围绕咸宁大山大水大人文的内涵,统筹策划、开发产品,精心打造一批美观、实用、有特色、有艺术性、有纪念意义、携带方便的工艺品和纪念品。同时推介包装以桂花酒、桂花蜜为主的桂花系列产品;以赵李桥砖茶、九宫云雾茶为主的茶叶系列产品;以簰州鱼元、赤壁鱼糕为主的水产系列产品;以清水雷竹、竹编为主的竹类工艺系列产品;以贺胜鸡汤为主的特色饮食系列产品,以金沙泡菜、杨芳酱品、慈口蜜桔、大畈麻饼、宝塔肉等地方土特产品,以此拉长咸宁旅游的产业链条,让游客在吃和购的要素中得到深度的体验。 5、塑造形象、优化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
在整合咸宁大山大水大人文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更要优化发展环境。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培养市民“人人都是旅游环境的意识”,更好地优化旅游发展的环境,更好地塑造山美、水美、文美、人更美的良好形象。
总之,通过对咸宁大山大水大人文的有效整合,咸宁旅游的发展前景必将广阔美好,香城泉都的品牌效应必将魅力四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