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李保林 实习生 王畅 通讯员 潘建军 编者按 潜江因其境内聚集的6个国有农场而成为我国内地最大的垦区。潜江也因国有农场群而平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6个农场面积353.8平方公里、人口12.3万,分别占潜江的1/6和1/8。作为潜江重要的经济板块和农业战线的“国家队”,潜江垦区曾为国家提供了大量优质商品粮、棉、油、鱼、猪、蛋。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要求潜江:“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成为全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先行区。” 蓝图已绘就,关键在落实。潜江农垦人蓄势日久,正喷薄发力。 7月以来,本报记者蹲点潜江农场,调研其“三化同步”的路径与成果,今起以《破立之间补齐工业短板》、《统筹之间发展中心村镇》、《调整之间迈向现代农业》三篇报道呈现。敬请关注。 这一段时间,何明富很忙。“已入园的31家企业正在大搞建设。又有沿海某地33家企业准备整体入驻,合同已经签了。企业需求各不相同,要为每家企业各做一个方案。”身为华中家具产业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何明富说着,习惯性地看了看墙上镌刻的几行大字:“要着力打造华中家具产业园,使之成为湖北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做到在潜江可以买到世界最好的家具,真正成为中国家具第五极。” 那是省委书记李鸿忠前来视察时的嘱托。 如今,这一嘱托正在逐步变成现实。已有17家企业竣工投产。 而华中家具产业园所在的总口农场,也因此一跃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垦区推进工业化的典范。 农场,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曾政企合一、辉煌夺目,也曾负债累累、亏损经营。“就说这个总口农场吧,曾一度以稻谷充抵干部工资。几近破产。”潜江市农管局局长李先甦回想起那时的不易,感叹良多。 做大做实做强工业,是全省发展之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这一要求,在农垦系统的“落实链条”上如何体现? 对冠以“农”字的垦区而言,发展工业一直是多数农场的短板。 有破方有立。潜江农垦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在没有上级政策明示的情况下,踏上了改革之路。2004年开始“两田制”改革,将田地分为责任田、租赁田,前者比照地方分配给农工,后者由农场出租经营。 思路一变天地宽。“农场最大的资源就是土地,过去我们只能管理土地,现在我们可以经营土地了。”李先甦说,“两田制”改革为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产业、打造大企业等储备了丰富的土地资源。 改革带来的成果很快便得以体现。“我们曾带着项目到湖北、湖南、安徽等多地考察,没有一个地方能像潜江总口农场这样,拿出3万亩整块地块供我们建园区。”何明富说,这也是华中家具产业园落户总口农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下,潜江农垦因其资源禀赋优势,而引来华中家具产业园落户。园区总投资额约300亿元,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000亿元、利税200亿元。 目前,该园已被纳入省政府“十二五”重点调度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为承接中国南部及西部家具产业转移的示范区。而它也在悄悄地改变着潜江农垦、乃至全省的产业结构。 在新的工业项目落户潜江农场的同时,一批传统工业也在农场获得涅槃。 华中家具产业园的隔壁,园林青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被酒香笼罩。 入暑以来,由于气温升高,已不适宜投粮发酵,酵池已停产,公司副总丁汉桥每天都要到储藏车间去看一看。 300多个陶缸排成数排,用红布封口,在时间的沉淀中,缸内的微生物在悄然完成着置换和循环反应。“这300多个缸已存放3年了,全是78度的基酒。”丁汉桥说。 曾经,在清香型白酒领域有过“北有杏花村,南有园林青”的传颂。如今,这家公司自2009年迁至总口农场后,逐步扩规扩产,已蓄势满弓。“我们的口号是‘未经酒精勾兑’。做原酒最重要的是储备基酒。如今,我们已库存基酒600多吨。后期项目全部竣工后,基酒库存将达到2万吨。”丁汉桥说,2万吨也是茅台酒的基酒库存数。届时,公司产值将达到8亿元。 随着企业的发展,园林青系列酒的品种也在丰富。“年内,70度的园林青将问世。我们将有园林青版的‘霸王醉’。”丁汉桥说。 放眼全局,2011年,潜江全垦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7.6亿元,同比增74.7%。工业增加值、上缴税金、出口创汇等各项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农垦平均水平。目前,潜江垦区正瞄准“农垦工业三年倍增”目标,力争全垦区3年后新增规模以上企业过100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