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苏白 于 2012-7-27 17:58 编辑
小鄂州 大文学 优文化——聚焦鄂州供电现象 廖文宾 廖晓娟 苏白
供电区域1680平方公里,一个只有中等县辖区面积的地市公司,鄂州供电公司,职工不过千余人,在湖北省电力公司不过是小兄弟,小字辈,小字号。但多年来,其文学创作队伍,在中国电力系统,湖北电力系统傲然证明了自己的存在,涌现了一批电力行业乃至中国国内较有影响,较有实力的作家、作者。这是为什么?
一个1986年在县级市基础上成立的供电企业,有着较优秀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有着一批在电力行业、湖北省产业较有影响,较有实力的文化艺术人才,有一支小有名气的文化艺术队伍,这是为什么?
文学五朵金花
上世纪90年代,鄂州供电公司活跃着五名女作者,她们分别是赵志荣、符玉莲、李红学、柯春慧、柯秋慧。五名才女在湖北电力系统小有名气,曾联袂登场湖北电力报三八专刊,传为业内佳话。
赵志荣,原鄂州供电公司调通中心负责人,退休后曾担任湖北电力报新闻、副刊编辑,省电力工会《湖北电力职工》杂志编辑,擅长诗歌、新闻、评论写作。至今仍活跃在省公司系统,采写各种新闻通讯报道,近年来《国家电网报》等媒体刊发了赵志荣多篇大幅重磅文章,推介湖北电力公司系统文化、文学成果。在业内引起一定反响。
符玉莲,原鄂州供电公司办公室专责,业内才女,已退休。从事写作三十余年,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在职期间在《中国电力报》、《华中电力报》、《湖北电力报》《鄂州日报》等媒体公开发表多篇新闻、通讯、诗歌、散文、随笔文字。
李红学,原鄂州供电公司调通中心员工,已退休,主要从事小说写作,青年时期既有作品在《长江文艺》发表。获得过中国电力文协文学创作小说类一等奖,湖北产业系统楚天文艺奖三等奖。近年从事长篇小说写作,有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
五朵金花如何形成的,原《湖北电力报》鄂州记者站站长许晓平同志曾解读如下,当时鄂州供电公司有着较为浓厚的读书、学习、写作氛围。现鄂州供电公司八楼政工部办公室,当时为会议室,是原鄂州供电公司读书会的大本营和基地。五朵金花与当时公司其他的文学、写作爱好者,每个周末都在这里,交流读书心得,分析研读报刊,评点探讨彼此发表的作品,分享好书,共评好文,互相切磋,互相琢磨,大家教学相长,互相帮助,互相进步,使得“五朵金花”集体登上湖北电力文学的舞台。 当下五朵金花中的三朵已淡出江湖,但赵志荣、李红学还活跃在湖北电力文坛。
报刊双杀手
80年代末,原浠水电力局外线工许晓平同志调入鄂州供电公司办公室,身兼数职,办公室文字秘书、事务秘书、湖北电力报记者。公文、新闻、办公室事务一手抓。在工作非常繁忙的情况下,出色完成各项本职工作任务的情况下,许晓平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业余笔耕,文字发遍全国各地,大报小刊。新闻、通讯、纪实、散文、随笔、故事、言论各种题材“肆虐”全国报刊。不仅仅是电力媒体,也包括《人民日报》这样的党报,《楚天周末》这样的商业化媒体,《中国地震报》这样的专业行业媒体,堪称报刊杀手,造就这一奇迹的原因,用原湖北电力报总编辑蓝果长同志的话来讲,那就是许晓平是一个勤奋的记者。作为一名技校生,许晓平并没有受过科班训练,在基层摸爬滚打,凭借对新闻、文学的热爱和执着,成长为一名较优秀的记者,最后到《湖北电力报》从事专职新闻工作,曾任湖北电力报新闻部主任。从爬杆子的外线工到湖北电力系统的资深新闻人,许晓平同志曾感言,鄂州公司十年,是他难忘的十年。
90年代中期,湖北电力“文枭”,江南名记,报刊杀手刘贤冰同志,由松木坪电厂调入鄂州供电公司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在鄂州供电公司,作为松木坪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刘贤冰在鄂州供电公司成功复制了松木坪现象,甚至创造了鄂州供电现象。全国第一个在中国电力报开专栏的电力作家,全国第一个在国家电网报开专栏的电力作家,全国第一个较有影响的在网络写作的作家,作品被选入高考、中考试卷,作品获得全国性质的大奖,担任新浪、腾讯网络文学大赛的评委,刘贤冰创造了许多个第一。和许晓平同志一样,刘贤冰也是一位报刊杀手,从报纸到杂志,从一版到四版,新闻、通讯、言论、评论、散文、随笔、诗歌、小说、故事各种写作十八般武艺无所不能,全国几乎所有报刊都刊登过其文章,堪称发表专业户。作为鄂州供电公司同事,对刘贤冰最感兴趣的事情是,刘贤冰一年到底能赚多少稿费?据我分析,在上世纪90年代,老刘的稿费年收入应在三万元到五万元左右,相当于一名普通供电职工一年的总收入。
能成为文字风行九州,纵横报刊杂志,谈笑间编辑心悦诚服,上大报小报头条如探囊取物的报刊杀手,秘密何在?笔者以为,许晓平的勤奋是一方面,从一名投稿湖北电力报100篇不中的菜鸟基层通讯员,到湖北电力报的新闻部主任,许晓平首先是勤奋,写作了大量作品。另一个方面,则是靠“悟性”,为文靠悟,这是1995年,笔者17岁,作为高二学生,当时湖北电力报社社长李湘同志给予的教诲。何为悟,这和禅宗、老子、庄子的一些理论相似,重在揣摩、领悟。许晓平无疑是一位善于从生活中、工作中领悟写作规律,发表技巧,操作技能的人,他的许多新闻、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小事,工作小场景,身边人,但小事件反映大道理,大时代,大背景,小人物体现大视角,大题材,大主题。我少年时曾研究拜读过许晓平多篇作品,我认为许晓平是一个悟性较高的人,这种悟性,当然没李湘只送你四个字“为文靠悟”那么神秘,而是建筑在实际的操练,大量的阅读,思考,学习,实践之上的,那是一种感觉,一种职业敏感,一种职业嗅觉,甚至直觉。按照写作者的划分,我将报刊杀手之一的许晓平划分为生活型写手,擅长切入生活,工作,寻找闪光点,敷衍成文的写手。
而另一位写手、作家刘贤冰属于才子型写手,何谓才子型,就是语言有灵气,行文有才情,角度刁钻,空灵飘忽,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刘贤冰是一名中专毕业生,非科班出生,也没有系统阅读过大量文学、新闻作品和教材。但他有才子的思维,才子的文风,才气的做派,除了长得不才子,基本上很才子。他谈不上努力和勤奋,如果他努力勤奋,应当是中国当代大家或著名作家,他是一个很懒散的人,作品不多,善于操作,善于投机取巧,善于忽悠编辑,发表了寄稿费。刘贤冰有思想,换句话说,是他思维独特,能见人所不见,写人所不写,这恰恰符合文学、新闻的写作规律,创新与求异,在文字上他从不模仿他人,而是彰显个性。但在职场中,在执行文化体制内,这种思维和才情不大适用。刘贤冰等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因噎废食是不对的,老刘还是应该多写作品,以免给湖北电力文学造成巨大损失。
网络出作家
邹剑川,鄂州供电公司路灯管理中心员工,湖北电力三剑客之一,被誉为湖北电力文学70后领军人物之一。正处在青年与中年的边上,是被寄予厚望的最有潜力和实力,最有可能延续湖北电力文学黄金时代辉煌的青年作家之一。湖北电力写作的黄金时代,曾涌现一大批优秀作家、写手,他们获得过全国小说大奖、中国新闻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曾站在中国文学、中国新闻、中国影视剧的巅峰。
作为一名高产写手,邹剑川被誉为快枪手,他练就了半小时写1000字高质量命题作文的功夫,在网络上和客户一手收钱一手交货。思维敏捷、才气逼人、视野开阔、学识渊博、挥笔成文、落笔成章。作为鄂州供电乃至湖北电力才女符玉莲的儿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邹剑川生活在其母亲的阴影下,遇到业内人士,大家都会说,邹剑川,符玉莲的儿子。但若干年后,业内人士们说,符玉莲,邹剑川的母亲。母子两作家。2003年从湖北省输变电公司虹能宾馆回到鄂州供电公司工作的邹剑川,在短短几年创造了一个奇迹,在全国500余家报刊发表作品5000余篇,获得各类文字奖项100余个,而且是业内公认的全能、全才型写手,诗歌、散文、小说、故事、段子、评论、言论、消息、通讯、深度报道、广告文案、枪稿、软文、广告策划、公关策划、网络炒作、博客营销公文无所不能。邹剑川写作的秘密在于网络,通过网络互动了解受众反馈,寻找文学、文字的场和氛围,吸取学习一切写手和作者的长处,学百家之长,日积月累,终有所成。他曾任现任多家网络文学网站、社区、论坛的管理者,2008年作为中国自由撰稿人、网络写手的唯一代表,应邀参加了CCTV奥运会新闻报道活动。
李利华,多年来在榕树下、东湖、汉网、新浪追随邹剑川从事网络文学写作,现在已是湖北网络文学圈的知名人士,和积极参与者和管理者,获得过多个网络文学奖项,作品在《国家电网报》、《中国电力报》及多家行业媒体及地方党报发表。
网络是新兴的媒体,具备交互性、易发表性、即时性、扩散性等特征,是文学创作的良好载体和平台。2002年湖北电力报社社长汪超英曾撰写网络文学专题论文,并与湖北省电力文协联合组织了湖北省电力公司网络文学大赛,邹剑川同志获得第一名,以此为契机,鄂州供电公司一批文学爱好者借助网络平台和网络载体,开展文学创作和文学交流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果。事实上鄂州公司刘贤冰同志堪称网络文学的先行者,早在90年代末,他就纵横网络,是当时知名网站网易文化社区的版主。
今天依托网络博客、网络QQ群、网络微博、网络社区,一批年青的鄂州供电文学爱好者逐步成长起来。他们是鄂州供电文学未来的希望,也是生力军。
实力最雄厚的背后
对于鄂州供电公司的写作队伍,业内人士有一个普遍共识,阵容最强大,实力最雄厚。虽然有溢美之词,但确是事实。尤其是文学、副刊创作队伍,在湖北电力系统不容忽视,是重要的力量。
一支让兄弟单位羡慕的写作队伍是如何炼成的?外来因子注入,外来文化碰撞。鄂州供电公司成立于1986年,当时人手不够,从湖北省电力系统抽调了大批人员,这些外地人与鄂州本土文化碰撞,造就了多元多重文化的融合。
鄂州为江南地区,地处北方官话区,北方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汇处,在九省通衢武汉的附近,其本土文化为江湖、江南水乡特色,本身是处在一个文化的碰撞交汇区域。大文豪苏轼在鄂州曾写过许多作品,流连鄂州山水,其名作《前后赤壁赋》就创作于鄂州与黄州的江面之上。黄庭坚在鄂州也曾创作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名作《松风阁序》。鄂州自古文脉流传。
作家龚建民在作品《文人老王》中曾调侃,河北人,李湘的不正宗老乡,汪超英的正宗老乡老王到了黄州,逐渐不会说自己家乡话了,所以只好写作。虽是调侃,但确有几分道理。一个人远离故乡,在异地,会变得更为敏感,也更易于进入文学。文学某种意义是寻找自己精神故乡和精神家园的一个过程,找到自己,找到内心的一个过程。
作家余华曾经说过,处在江浙方言区的他不得不用北方方言区的普通话写作,其间的一种陌生感和疏离感造就了自己的文字。陌生化和疏离化,这也是文学的特性之一。
黄冈蕲春人许晓平,新疆伊犁人赵志荣,湖北随州人符玉莲,湖北恩施人李红学,湖北荆州人刘贤冰,湖北黄陂人李利华,湖北随州人邹剑川,都并非土生土长的鄂州人。但在鄂州创作出了可能是一生中最好的作品。
这和屈原、李白、元结、黄庭坚、苏轼们一样,他们不是鄂州人,但在鄂州停留、生活,创作了辉煌的作品一样。
帝都光影、文化西山、秀美澜湖、壮阔长江,鄂州是文学之乡也是书法之乡。
优势文化集结号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文化强企,文化是管理的高级形式。多年来鄂州供电公司的文学和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内涵,有着众多的优秀人物。
屡获业内摄影奖的周先保、张水安,摄影高人、隐士独行者胡强,获得湖北省戏剧表演奖的鄂州知名表演艺术家邵少兰,鄂州本土知名歌手、舞蹈爱好者廖文宾(廖小燕),获得过全国书法、省公司书法奖的陈建军、张琦,以及一大批文体爱好者,文艺爱好者,以文学为代表,共同组成了鄂州供电公司小而精、小而优、小而强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什么?企业文化是一种全软实力,巧实力,是建塑统一、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是企业的另一种竞争力,更是企业素质、职工素质的外在体现之一。
2012年,鄂州供电公司文化艺术协会摄影分会,鄂州文化艺术协会文学分会新闻兴趣小组正式成立,鄂州文化艺术协会文学协会建立常态沟通交流机制,青年读书会,政策研究小组等官方、半官方的社团组织相继成立,社团成为倡导优秀企业文化,凝聚企业人心,提高职工素质,丰富企业业余生活的细胞。书香墨香萦绕,运动场上职工生龙活虎,身手矫健。青年们业余时间,学文化,学技能,读好书,业余打打麻将、吃吃喝喝等单一的休闲娱乐方式,逐渐被更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所替代。
文化集结号已然吹响,未来的鄂州供电公司青年职工队伍中,一批未来的业余作家、记者、摄影家、艺术家、运动健将们正在成长。信是来年春更好,鄂州电网优秀企业文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鄂州电网品牌传播根深叶茂,深入人心,必将引领和推动和反作用于鄂州电网管理、建设、经营,锻造一批国家电网统一文化和价值体系下的复合型,一专多能的新时代管理者、生产者、思想者、践行者、改革者、创新者。
笔者感言:如果我们不吹NB,就有辱于我们的专业素质。一个传播者,一个文字客,首先要善于吹嘘和宣传自己,才能更好的吹嘘党国和别人。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NB,连自己都不吹自己,我们还能指望群众来吹我们NB么?我们必须先吹NB,先NB起来,才能更好的为群众、领导、党国服务。文字工作者,要发挥专业优势,自己先NB起来,才能带动更多的人NB起来。 ——苏白 2012年7月17日草就 (5315字) 2012年7月27日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