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6
东湖元老
<< 庄子>>云:造化为大冶!
  
- 积分
- 31361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
本帖最后由 一网湖水 于 2012-7-31 20:01 编辑
八流湾——穿越百年沧桑
记者 张夏夏 朱世杰
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在古民居里生活、繁衍,这里是历史人文的活化石。当更多的现代人习惯居住在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而渐渐地远离和遗忘了古民居时,如何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便显得尤为迫切。
金秋时节,记者第一次走进大箕铺镇八流村,便有了这种深切的感受,这个明清时期古民居相对集中的村落,已然少见了“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原始风貌,有的只是残垣断壁、荒草丛生的惨淡景象……
村前村后两番景象
八流村,现有5000多人口,目前是黄石地区最大的行政村。记者来到的八流湾是八流村最大的自然湾,有近2000人口。按照八流湾村民吴运坤的说法,八流村属于风水学中的“木排地”,最是适合人口繁衍生息。该村地理位置优越,风景秀丽的龙角山就在西北方,与黄坪山生态自然保护区相邻。村子周围还有三口秀美的水库,川流不息的八流港绕村而过,凭增一份自然景象。
新建的农家别墅随处可见,纵横交错的村级公路上,来往的村民络绎不绝,小卖铺、小摊贩摆设在村口,旁边的娱乐室内,围观的比打牌的人还多。这样的情形,和一般的现代新农村无异,以至于记者有些疑问:这里真的有闻名一方的古民居吗?
在八流村村委会主任吴兴志的带领下,沿着一条贯穿八流湾的马路前行,绕过一栋栋新建的房屋,来到该湾后方的祖堂前,这才见到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民居群。村前村后,完全是两番景象了。
一路走来,最有特色的当属于该湾的三棵古樟树。吴兴志介绍说,这三棵数呈弧形散布,如“守护神”一般守护着八流湾,三棵古树各具形态、自成一体。“古树现在已经开始破败凋零了,早些年,吴进村有不少村民选金,而有毒的化学物品对古树造成极大的伤害。”
古民居如同天然“空调室”
高高的古民居院墙,如同一堵堵城墙耸立着,破败中别有一番高贵与庄严。长长的巷道,铺着光润的青石板,阡陌纵横,穿越数百年的时空。随手抚摸一处长满青苔的青砖,随处捡起一片支离破碎的布瓦,于无尽的构想中,这份沧桑又承载着多少故事呢?
时下,已是深秋,秋高气爽,行走久了,浑身开始发热,微微出汗。刚一走进幽深的巷陌中来,记者感觉如同进入了天然的空调室,立即凉爽无比。这里的房屋都比较高大,阳光直射不强,室内散热空间宽广,楼房和巷道采光、通风性能良好,自然冬暖夏凉。
跨进一处保存较好的大宅,三道门的宽度依次变窄,大厅的空间也依次缩小。室内以客厅居中,两边的歇房、厨房、天井、下水道呈对称布局,采光和通风功能设计合理实用。
大宅里的房屋因年久失修,部分已腐朽老化,一股荒凉凋敝的气息扑面而来。古宅内农具杂陈,墙壁上满是涂鸦,桌椅等覆上厚厚的尘土,缕空木雕的木窗早已被蚁虫侵蚀,厢房成了堆牛草的杂仓,灰尘、蜘蛛网遍布。
吴运坤介绍说,这些宅子都是当年吴进湾的富贵家族建立起来的,宅子的大小也代表着他们的富裕程度。而与宅子相邻的一些垮塌的土房,则是一般的穷困家庭居住的,等级概念十分明显。
“体验”大家闺秀生活
在宅子里逗留期间,记者发现一个现象,几乎每间房屋门槛的下面,都有一个圆形的小洞,而大门或者山墙下面,则有一个稍微大点的圆洞,洞口都是石板镂空而成,这是干什么用的呢?
吴运坤看出了记者的好奇,解释说,这些洞是方便猫狗进出的,猫钻小洞,狗钻大洞。
在古宅里,房檐都有木雕艺术,让人赏心悦目。窗户上,一幅幅木雕,雕工精细,将衣褶都刻了出来,可谓栩栩如生。抬头向上看,在大厅二楼的回廊上,有一圈供人行走的长廊,长廊的栏杆雕刻着人物和动物,做工十分精细,让人叹为观止。长廊的设计精巧,迂回中可以通达院落里的大部分房间。
这些高宅大院里都是两层结构,上下各为一方天地。历史上,下面是家族里男人的主要活动空间,而上面则是大家闺秀居住的阁楼——绣楼。在封建社会,未出嫁的小姐是不能轻易下楼见客人的,顶多也就是在楼上的长廊里走动一番,偷看下面的情形。
原来,戏曲里讲述的大家小姐的生活,还真是如此。这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决定探究体验一番。在正厅一侧的厢房,有一架木梯,可以爬升到二楼。踩着木质的楼板,沿着回廊走上一圈,记者初始还兴趣无限,时间长了,也就乏然无味了。
不曾远去的旧时生活情结
据吴家族谱记载,八流湾的祖先最早是明正德六年从江西永新迁至该地,如今好几百年了。这里土地肥沃,良田千亩,农耕业较为发达,也出了不少大地主,这些保存下来的古民居,都是当年一代代的富裕家族先后建立起来的。
吴运坤介绍说,民国初期,八流湾出了一个大地主,方圆数十里的良田都是他家的,家境非常殷实。其大儿子吴博哉跟随蒋介石,任过民国军事委员会参谋厅参谋,后随蒋到台湾;其三子吴慕哉,任过国民革命军第46师洛阳军戒库库长;其四子吴希哉投笔从戎跟随国民党高级将领何应钦,后随蒋到台湾。至今,该村在台湾的吴氏后人多达几十人。八流湾现在保存最完整、最气派的古民居,都是当年吴氏兄弟的祖业。
吴兴志从小在古民居内生活,直到6年前才搬出老房子,他对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非常熟悉,“据我的父辈讲,解放后,这些地主家的高宅大院都分给普通村民居住了,大家生活在一起,相互照应帮扶,亲如一家人。”他回忆说,整个大院以祠堂为中心,左右延伸,厅堂相联,户户巷道相通,屋内有天井通风透光。从一家进去,另一家出来,雨天不湿鞋,晴天不挨晒……
随着现代的生活越来越好,几乎所有的原有居民都搬了出去,建了新房子,成了独门独户,老民居自然都空闲下来。加上年限的增长,风吹雨淋,又无人管理,古民居日渐破败也就再说难免。“每每再次走进这里,我都想起原来的生活,很是怀念!”在古民居里盘桓的时间,吴兴志时常发出这样的感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