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时报讯 只需一根立柱、多根横杆及吸盘,就可以将瓷砖贴得整整齐齐,且瓷砖与墙壁毫无缝隙。发明这种神奇模具的人叫郭晓勤,是黄石一家企业退休工人。2003年,他从改良灶具开始,先后捣鼓出21项专利,被业内人士誉为“民间发明家”。
郭晓勤称,曾有全国排名前十的装饰企业欲购买其专利,但都被他一一回绝。“我想回大冶自己创业。”62岁的郭晓勤说,他准备向黄石部分企业和个人发出合伙创业的邀请,想将自己的发明转化为产品,以此惠及千家万户。
痴迷科学 帮村民制作太阳能灶
郭晓勤是大冶城区人,从小喜欢看书、听广播,尤其对自然科学充满兴趣。
1972年的一天,郭晓勤偶然听到一个关于太阳灶的节目。着迷的他立即给电台写信,电台将他的信转给一位北京专家,专家被他的求知精神所感动,主动寄来图书《太阳能的利用》。对于这本来之不易的书,他连日挑灯夜读,还找来木板、棉花、牛皮纸和薄玻璃,制作了一个土制箱式太阳灶。
不久家人干活回来,再也不用去烧柴煮饭,因为太阳灶早已把水煮开、把饭蒸熟。附近村民得知这稀奇事后,纷纷登门向他取经。随后,郭晓勤帮助村里40多家农户制作安装了太阳灶。
文革后,郭晓勤进入大冶矿山水泥厂当上技术负责人,这一干就是15年。
喜欢动脑 9年间研发21项专利
2003年郭晓勤退休后,一次走访武汉多家罐汤店时,发现在使用传统炉灶时,不但煨汤火候不均匀,而且对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我们平时用的煤球炉、煤气灶,因为是敞开式的火源,热能只利用了30%-50%,相当于每点一次火就有一半以上的热能被白白浪费。”郭晓勤说。
正是缘于这次偶然发现,郭晓勤开始了他的发明之路。经过近3年的摸索,郭晓勤发明一种可以一灶五用的“高效聚能灶”。在原有炉具上,郭晓勤加装了一个内圆外方的“保温罩”,使灶具内侧和锅缘严密结合,让锅的底面完全置于火源中。
同时,郭晓勤又将灶具的外部与炉腔内壁无缝连接,把余热全部封闭起来,再通过导热管送到其他炉腔。这样在炒菜的同时,明火余热散失的30%至50%能量就能传导至其他炉腔。只要煤气炒菜持续约半小时,就可同时煮饭、煲汤、启动消毒柜和热水器,做到“一灶五用”。
高效聚能灶、低位抽油烟机、多功能炖烤机、防感冒理疗仪……慢慢地,郭晓勤迷恋上创造新东西。9年来,他先后发明了灶具、厨具系列,保健理疗系列、建筑装饰系列、楼房防火逃生系列。20余项发明中,获得国家专利的有21项。
信心满满 携新发明回乡谋创业
近日,带着自己最为得意的卫生墙瓷砖快速精确粘贴器具及留空排砖灌浆粘贴方法,郭晓勤回到大冶欲谋求创业。
卫生墙瓷砖快速精确粘贴器具及方法为:主要由上定位器、下定位器、立柱、横杆等组成,定位器用来固定施工墙,立柱固定在上下定位器之间,横杆固定在近施工墙一面的立柱上;将瓷砖正面紧贴在近施工墙一面的横杆上,按水平方向依次排列瓷砖,每排列、紧固完一层瓷砖,即用砂浆灌满瓷砖与施工墙之间的空隙,依此方法从下至上依次施工。
使用这种方法贴瓷砖,不仅瓷砖墙面的垂直和平整精确度较手工粘贴大幅提高,而且施工效率较手工粘贴提高3至5倍。
郭晓勤称,国内排名前十名的装饰企业中,有几家企业曾派人上门求购专利,但最后都被郭晓勤婉拒。他解释,这些发明成果的市场价值每年都在亿元以上。“我不想把自己的心血卖给别人,我想自己创业。在情感上,我更愿意让发明成果在家乡落地生根。”
根据郭晓勤的构想,瓷砖粘贴技术启动资金顶多需500元,但创造的利润却不可估量。“前期我可以开一家公司,自己生产模具推广,后期再以全国加盟的方式推广。”郭晓勤说。
甜蜜负担 草根发明家遭遇困境
今年,郭晓勤又收到4本专利证书,其中3本是发明专利。开心之余,他细算了一下,今年的“负担”又重了。原来,每本专利证书都要缴纳年费,平均1000元左右,他手上有近21项专利,这笔开支就是笔大数目。“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项专利成功地转换成产品并盈利,我都快养不起专利了。如果不缴年费,专利过期,等于白研究了。”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长期支付专利年费,郭晓勤已经放弃了5件专利。
郭晓勤也曾试图把图纸变成产品,可一切并没有想像中的顺畅,他自称不愿意卖专利,自己又拿不出这么多资金。
他的遭遇,是许多民间发明家共同的痛。经过严格实质审查后授权的发明专利,从法律事实来讲是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科技创新,然而由发明专利到市场转化还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需投入更大的精力和财力,超过了他们所能承受之重。
就拿“一灶五用”的灶具来说,华中科技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杨金国认为,郭师傅高效利用能源的想法其实并不算什么尖端科学,但市场上一直看不到相关产品,很重要一个原因是老百姓暂时不能接受。“对更多民间发明家来说,找不到可靠的平台,许多有创意的发明难以转化为产品,这样的专利永远都是一纸证书。”杨金国表示。
记者罗琴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