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苏白 于 2012-8-6 21:38 编辑
[半命题作文]我与《金阁寺》
苏白
在我比现在还要年青一些的时候,我正处于苦闷期。向往远方,却蛰居一偶。这个时候我读到了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三岛是一个天才的作家,三次获得诺贝尔提名。他的作品对于文字技巧和文学的把握绝对到了大师级别,被称为鬼才。
我在阅读青春题材的作品时,常常可以找到共鸣。比如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比如阿来的《尘埃落定》、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但这些作品都没有三岛的精致华丽和直入人心。
三岛作品的颓靡到华美对于青年时期的我而言,有着重大影响。其时,我正向往远方,追求所追求,而注定不可得的事物。或许正如,三岛作品描述的,一切美丽的东西都不可得,最终只有毁灭。
三岛的《金阁寺》表达了一种潜藏于日本民族内心深处的悲剧审美意识。譬若樱花,在绚烂时候凋零,蕴含着死与生。那时,总是喜欢这些华丽至极的东西。
而三岛恰恰是一个唯美主义和把文字、文学玩弄到极致的作家,所以也就喜欢《金阁寺》。尽管颓唐和低迷,但毫无疑问《金阁寺》是一部巨著,是一部值得研究和深入的作品。
记得,我在一个偶然的下午读到该作,然后被吸引。此后曾两次购买此书,其中一本遗失,后来又意外找到,此等心情可谓一波三折。
作为并非家喻户晓的现代作家,三岛在中国受众并不广泛。其作品也难得购买。我注意到喜欢三岛作品,并评论的大多为作家。我认为三岛是一个影响作家的作家,这大概和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相似。
1999年到2003年,我处于职业的调整和动荡期,一直想去深圳、北京这些地方实现追求和理想,并不想回到一个小城市,继续父母一样的人生。但遗憾地是,最终我还是回到了一个小城市。
这四年,我大抵只读了4本书,《金阁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张爱玲小说》、《老子庄子》。
三岛的《金阁寺》很适合我初入社会的心境。大抵青年时期,总是向往远方。但现实与家庭往往会左右一个人的道路和人生。我最远的工作地点,也只是在汉口而已。
那几年,我陆续从事过酒店服务员、网吧业主、酒店部门经理等工作。这些工作,也曾是我理想的一部分,但成为职业后,却觉得并非如想象那般.
或者也正如里尔克所言,想象中的生活是另一种生活。
20岁左右的时候,我觉得人生应当自己选择,而不是被别人选择,被家人安排和左右,但最终我还是被家人左右,人并不可能完全自由的追求自己的理想,职业、爱情莫不如此。
《金阁寺》讲述的是美和幻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天才的文本,也是具备东方哲学和审美意味的大师级作品,其中许多句子和段落,文学和艺术到了唯美的梦幻边缘,它所展示的是文学可以达到的一个叹为观止的艺术世界。
好的图书能给人很多思考和启迪,也能给人写作上的教益和收获。《金阁寺》给了我许多文学写作上的帮助和启发,如文本的跳跃,内心的思考和发掘,哲学和诗歌、散文、小说文本的交叉和结合,现代派技法和东方传统美学、文学的结合等等。
作为大师级的天才作家,阅读三岛作品,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对写作散文、小说很有帮助。以我现在的观点来看,一个人最好是一两年时间,读一两本自己喜欢和适合自己的好书。真正充分吸收和进入其中,在若干年通读各类作品和图书后,用3到5年时间,选择若干本自己喜欢和比较经典的书,读入自己的血脉里,读入自己的文字和生活里,如此,善莫大焉。
我现下读书时间日少,因琐事杂事过多,忙于生计、工作、写作等事宜。虽然现在读书、购书机会和条件,远胜于从前,却很难真正读一本书了。
于是,很怀念刚毕业的那段时间,在汉口的闹市,工作之余,读三岛的心境和体悟。那时节,老是想去北京、上海工作、生活,却总是被家人左右安排,混在武汉、鄂州一线。现在想起来,博尔赫斯所说的终点意味着被忘记,而我早已经到达是很有道理的。每一个人应该活在当下,活在现在,而不是活在过去和未来。
随遇而安,在此处诗意的安居,才是应该的幸福人生。当30多岁的我,被北京多家公司聘为挂职总监、顾问、高管,去北京为CCTV写作新闻报道时,我此刻想的却是在此地,在小城市的惬意人生。我现在想的是去苏州、奉化某个有山水的小镇,过读书写作养花养草的生活,但生活应该安于彼处,享受此刻,活在当下。文学哲学美学里绝对的审美和诗意快意人生并非时时存在你的生活,所谓喜悦应该是不经意的观照,而非执着和刻意。三岛的《金阁寺》的主人公过于执着于相和理念了,所以会痛苦。
我从前以为三岛这个作品刻画的乃是人生的悲剧,现在重写这个文章,忽然体悟到三岛在文章中处处都提到了禅,以及宗教哲学。他实则是在当头棒喝,以悲剧和毁灭提醒世人,享受生活每一天,享受当下的生活,去我相,去执着,去体验生活中的禅喜。
1872字
2009年4月20日草就
发表于 湖北电力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