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6329|回复: 27

历史上大冶铜绿山粗铜去向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60

主题

5930

帖子

7092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7092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2-8-6 23: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肯定很好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6

2735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 庄子>>云:造化为大冶!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1361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2012-8-6 23: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1131112112722.jpg
铜绿山出土的采冶大铜斧
勇往直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6

2735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 庄子>>云:造化为大冶!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1361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2012-8-6 23: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1131112112723.jpg
复原古代炼铜场景
勇往直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6

2735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 庄子>>云:造化为大冶!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1361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2012-8-6 23: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1131112112724.jpg

古铜矿遗址 矿井
勇往直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6

2735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 庄子>>云:造化为大冶!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1361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2012-8-6 23: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网湖水 于 2012-8-7 00:47 编辑

汪红光(作者)

  历史冶炼粗铜18—24万吨

  作为一个大冶人,没有理由不为凝聚了古代大冶人聪明智慧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自豪和骄傲。这个3500多年前的遗址,集中表现了当时中国超一流的采矿、冶炼技术。
  从采矿方面说,大冶祖先早在数千年前就能够非常熟练地通过地质地貌、露头矿脉以及植物指示找到有开采价值的矿藏,开凿很深的矿井,并有效地解决地质塌方、地下涌水、深井通风、井下照明等诸方面的复杂技术难题。比较广泛地使用当时最先进的大型青铜工具、铁工具以及其它木、竹、石等辅助工具采矿。尤其值得骄傲的是,我们的祖先用竖井、斜井、盲井和平巷相结合的开拓方式,深入近百米地底下采矿。完全可以说,铜绿山古矿遗址显示出来的找矿技术、采矿规模、采矿、井巷支护技术,远远领先于世界。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还发现古代冶炼遗址场地50余处,发掘出春秋早期炼铜竖炉10座,战国炼铜炉2座,唐宋炼铜炉数十座。遗址附近,人工堆积炉渣近60万吨,据冶炼专家测定,这些炉渣平均含铜在0.7%以上,其冶炼技术领先于时代。
  根据遗留在矿井、炼铜炉周围的古代矿石分析,当时开采的矿石品位达到30%—40%,如果炉渣含量只有0.7%,那么可以推算出铜绿山古矿冶遗址至少生产了粗铜18—24万吨。
  60万吨(铜渣)×30%(铜矿)=18万吨(粗铜)
  60万吨(铜渣)×40%(铜矿)=24万吨(粗铜)
  18—24万吨粗铜是个什么概念?
  如果以重达800多千克的后母戊大方鼎为参考物,那么铜绿山古铜矿生产出的粗铜至少可以铸造25万个后母戊大方鼎。今天闻名全国、机构庞大的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用现代机械化方法采矿,现代化技术冶炼,一年的粗铜产量也不过20万吨左右。

  “铜绿山粗铜”四条运输路线

  但令人奇怪的是:在大冶、黄石地区出土的古代文物中,除了铜斧之类的铜制采矿工具外,很少见到其他的铜制用品,铜绿山古矿遗址以及大冶县城周围方圆百里,自古以来也没有出土过铸铜器作坊,20多万吨粗铜到底运到哪里去了呢?
  据黄石市博物馆相关专家介绍,“铜绿山粗铜”有四条运输路线:
  铜绿山经大冶过韦源湖、四顾闸—沿长江逆上—盘龙城(先武汉、黄陂一带)—经滠水或澴水—过桐柏山和大别山隘口—商都郑州(河南一带)。
  铜绿山经大冶过韦源湖、四顾闸—沿长江逆上—盘龙城—穿过随枣走廊—进入南阳盆地—抵达中原。
  铜绿山经大冶过韦源湖四顾闸—沿长江逆上—盘龙城沿汉水—楚都郢—溯水北上—进入南阳盆地或入关中地区。
  铜绿山经大冶过韦源湖四顾闸—顺长江而下—吴越。


  采冶粗铜过程分三个时期

  黄石市博物馆原馆长胡新生与他的研究伙伴龚长根在他们合作的专著《大冶之火》中,把距今3500多年有一千多年连续采冶历史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采冶粗铜的过程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第二个是春秋至战国时期;第三是秦汉时期。
  在第一个时期,胡、龚二人采信了湖北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的《盘龙城、盘龙城商代青铜器铅同位素示踪研究》一文中提到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盘龙城九件青铜器样品与河南郑州商城、湖北春秋时期的大冶铜绿山古矿区和江西商周时期的瑞昌、铜岭古矿区出土的矿料铅同位素”的比值进行研究,可以“看出,盘龙城的青铜器样品(94175、94182)落入大冶铜绿山古矿样品(孔雀石、铜锭、粗铜、炼渣)的分区内,这说明制造盘龙城青铜器部分原料可能来自于当地”。“从铅同位素示踪研究看出,商王朝所需的铜铅矿料,有一部分可能来自大冶铜绿山和瑞昌的铜岭。”由此,他们得出结论,这个时期大冶铜绿山生产出来的粗铜,一部分供给了中央王朝,还有一部分是鄂人自身消费了。
  单纯从以上研究中就能发现,处于武汉黄陂一带的古盘龙城出土的九件青铜器,只有2件有铜绿山铜料成份,占2/9,比率很小。另据史志记载,当时周历王南下灭掉了鄂国,鄂人被灭九族。所以胡、龚二人的结论存在一定的疑问: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铜绿山粗铜上交中央甚少,鄂人消费不多,还有一部分粗铜下落不明。
  胡、龚二人所说的第二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铜绿山属于楚国的势力范围。这个时期由于采用了比较先进的大铜斧工具,铁器工具,采矿井巷断面明显增大,支撑结构更为合理,采矿深度超过地表以下40米。这个地段的铜矿品位往往比较高。加上开始使用连续加料、连续冶炼等比较先进的炼铜竖炉,粗铜产量迅速提高。
  为了弄清这个时期铜绿山粗铜的去向,科研人员分析了湖北随州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的化学成分,化验结果证明,编钟的化学成分中微量元素铁、锌、钠、铝、铅、镁、钡的含量与铜绿山古矿井中出土的孔雀石、自然铜等矿石中微量元素铁、锌、钠、铝、铅、镁、钡的含量十分接近,认可度远远超过第一个时期2/9,达到7/8的相同或相似。
  由此证实,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的65件套重量超过2500千克的青铜编钟,包括墓中随葬的10余吨的其它青铜器主要是用大冶铜绿山以及周边地区出产的粗铜原料制造的。
  第三个时期,是铜铁混用的时期,因为缺乏历史佐证,胡、龚二人推断此时期的铜绿山粗铜被朝廷控制,走的是第三条路线,沿汉江一路西上运往秦中一带,用于铸币。

  依据区划沿革判断粗铜去向

  由于缺乏翔实的证据,关于铜绿山粗铜去向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胡、龚分段之说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大冶地区唯一翔实的官方史志《同治版大冶县志》只记载了唐代以后大冶的部分历史,秦汉以后、唐以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铜绿山粗铜的去向遂成了历史之谜。
  其实,要弄清铜绿山20多万吨粗铜的去向,必须先弄清大冶铜绿山的区划沿革。
  《同治版·大冶县志》沿革篇载:大冶古(春秋前)属荆州,春秋时是楚国的地盘。秦朝属南郡,汉属于江夏郡。魏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吴大帝孙权迁都于鄂,改鄂为武昌(今鄂州),大冶始属武昌下雉县管辖。晋义熙年间(405—418年),撤销下雉县,辖境划归阳新县。自隋以后一直到唐太宗贞观时代,隶属鄂州。南唐时,宋乾德三年(965年),设置大冶县,仍然隶属鄂州。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改永兴县为兴国军,将鄂州的大冶县划归兴国军管辖。元世祖升兴国军为兴国路。明太祖改兴国路为兴国府,隶属于湖广行省。后改兴国府为兴国州,隶属于武昌府。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占湖广行省,大冶县仍属兴国州、武昌府管辖。
  大冶这一历史沿革表明,铜绿山在秦汉以前,一直属于北方统治集团管辖,秦汉以后,部分时段属于南方统治集团管辖,间或也有北方统治集团统管。象唐代,铜绿山属于鄂州,属于北方长安朝廷管辖,而宋朝初年,却一直属于南唐。
  中国古代劳动生产力比较落后,象开矿采冶一类需要一定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做后盾的事情,绝大多数是朝廷推动至少要有朝廷背景。用这样的观点反过来观察铜绿山数千年粗铜的去向就会发现,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铜绿山,大部分的粗铜理应运往中原或者北方,但能够证实这一推断的粗铜用量仅仅2/9,不得不让人怀疑北方集团对大冶铜绿山地区的统治水平。
  至于魏晋之前的秦汉时期,铜绿山粗铜的去向实实在在是以北方中原消耗为主。魏晋及魏晋以后,由于北方频繁战乱,南方开始繁荣,铜绿山粗铜基本上随长江下江南运往吴越。
  这一点在大冶铜绿山原始居民成份构成中可以得到佐证。
  现行比较统一的考古研究表明,茗山杨桥、古塘墩、上罗等大冶地区一些早期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瓷器皿纹路与长江中下游百越文明同属一类,大冶最早的原始居民当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的百越族人。后来,蜗居鄂西北一带的楚人随着楚国势力南侵慢慢渗透进来,百越族逐步式微,大冶慢慢成了楚人之地。秦汉以后,铜绿山采铜技术名扬四海,能工巧匠纷纷涌入,居民开始混杂,但统治地位者一般来自北方。唐宋之时,南方势力坐大,大冶铜绿山基本属于北方统治,南方控制,这也是大冶“吴头楚尾”说的真正由来。元末明初,混居大冶的百越族、北方族差不多被杀光,明朝后期,大冶居民一般来自江西。这也是大冶的历史出现断层缺乏详细记载的一个主要原因。

  被淹没的南国青铜文明

  很多研究者只把眼光盯在中原青铜文明、国内青铜文明,认为长江中下游一带一直以来没有出土过什么有份量的青铜器物,以为铜的消耗一直是以北方为主。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居于南方的吴国、越国,都曾经在战国时称雄天下,历史不是明确记载了伍子胥曾带领5000吴兵攻入楚国,鞭尸楚平王么?既然楚国有丰富的青铜武器雄霸天下,被吴国打败,只能说明吴国青铜武器更厉害。说到这里,我们会想起吴王夫差矛,越王勾践剑,它们是江南青铜器的代表。在湖北境内被发现,进一步证实南方集团的强大。这个时期的铜绿山粗铜必然被争霸胜利的南方集团所控制。
  不可以想象,在数千年的南北争霸中,有多少南国青铜器被北方掠夺,还有多少南方青铜文明掩埋在岁月的尘埃之下。
  江西瑞昌铜岭古铜矿遗址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秦汉以前,江南铜矿采冶规模的庞大和鼎盛。与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一样,江西铜岭古遗址周围也没有发现比较大的青铜器铸造遗址,粗铜下落不明。
  在黄石博物馆的玻璃橱柜里,保存着十几块类似人的手掌的铜锭、铜饼。这些铜锭、铜饼,一部分是在铜绿山炼铜炉附近发现的。在炼炉附近的泥地里一个个小泥坑,形状、大小与“铜饼”相似。专家们推断,古人们将经过冶炼的铜水导入泥坑中,待冷却后就成为了“铜饼”。再将这些“铜饼”运往外地制作成铜制品。还有几块铜饼来自于大冶湖湖底,铜饼外运经过大冶湖,是无可置疑的。
  明代以前的铜绿山,又称青山,位于大冶湖旁边。青山矿产品外运,一般经大冶湖、韦源湖出四顾闸经长江上游或下游到中原到吴越。
  顺着长江往下看,南昌、芜湖、镇江、无锡、南京、苏州、杭州、扬州……一个个都是繁华金粉之地,岂能没有灿烂光辉的青铜文明?只要我们耐心等待,不久的将来,更多的考古发现会证实,大冶铜绿山的铜将是江南青铜文明的主角。
勇往直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6

2735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 庄子>>云:造化为大冶!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1361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2012-8-7 00: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大冶学者 汪红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陕西
精华
0

3

主题

719

帖子

1416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416

IP属地:陕西省咸阳市

发表于 陕西省咸阳市 2012-8-7 13:05: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8 收起 理由
金湖湛月 + 8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6

2735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 庄子>>云:造化为大冶!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1361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惠州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惠州市 2012-8-7 16: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重要资料,就是让人了解大冶在古代中国的贡献有多大,重温历史,奋发向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

182

主题

6455

帖子

7241

积分

贵宾

湖北泡妞协会会长兼大冶石黄镇镇长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7241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2-8-7 17: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置顶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5 收起 理由
金湖湛月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69

主题

3548

帖子

4343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4343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 2012-8-9 14: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