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6
东湖元老
<< 庄子>>云:造化为大冶!
  
- 积分
- 31361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
范金合土 大冶天工
——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技术概述
2012年08月10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10日第341期 作者:刘煜 浏览: 17 次 我要评论 字号:大中小
【核心提示】以铸造为主,多种成形工艺并用的早期技术传统,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的历史,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金属技术,中国不同于西方的钢铁技术路线正是这一技术传统直接作用的结果。范金合土,大冶天工,中国古代青铜器因其独特和精彩而千秋不朽。
以造型奇特、花纹繁复著称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因其独特的制作技术形成了强烈的、具有高度辨识性的艺术风格。其中,通过组合陶范铸造青铜礼器,是中国青铜时代最为突出的特征。
陶范铸造技术是整个青铜时代占绝对统治地位的金属工艺,对中国金属技术工艺体系的形成影响深远,后来所有的传统铸造方法如失蜡法、金属范、叠铸、半永久泥型等,都是从陶铸工艺演变而来的。
所谓陶范铸造,是将金属熔炼成符合一定成分要求的液体并倾倒入预先制好的陶质铸型中,经冷却凝固、清整处理后得到有预定几何形状和物理化学性能器件的工艺过程。铸型通常是由范、芯以及芯撑组合而成的带有内部空腔的封闭实体,空腔即为待铸物体的形状。陶范的材料和处理工艺随时代、地域、用途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通常用经过淘洗的土壤添加一定量的孱和料,经练泥、陈腐等一系列工序处理并焙烧到一定温度制成,因其火候通常不高,又称泥范(泥型)。
青铜器的陶范铸造具有非常复杂的工序,是制陶和金属冶铸两大技术体系的有机结合。前者指陶质铸型的制作,包括泥料的选取和制备,模的设计和制作,范的设计和制作,铸型的组合、装配、焙烧等工序;后者包括金属的采冶和熔炼、合金配制,历经采矿、选矿、冶炼粗铜、熔炼精铜、配制铜锡二元合金或者铜锡铅三元合金等工序。陶质铸型制作完成后,需要将配制熔炼好的合金倒入铸型中进行浇注,待冷却后对铸件进行清理、打磨、修整,有缺陷的地方可能还需要补铸。
失蜡法也是中国古代制作青铜器的重要方法。主要使用蜂蜡等材料制模,或者制作局部的蜡模将其焊接起来,然后在蜡模外敷造型材料(泥和其他羼和料)成为整体铸型,干燥后加热化去蜡模,形成整体无分型面的空腔铸范,将金属液浇入,凝固后脱除外范(壳型),即得铸件。但是,学界对失蜡法的源起和发展缺乏足够的研究,认识也不明晰。现有研究显示,可能在春秋早、中期,晋、楚等地就使用这种技术来铸造具有镂空纹饰的青铜器。河南叶县许公宁墓出土铜构件、淅川春秋楚墓出土铜禁和铜盏,以及曾侯乙盘尊,均是代表性的器物。
除陶范铸造和失蜡法而外,还有石范、金属范及翻砂法等。石范出现年代较早,铸造器类多为小型工具和兵器,形制简单。西汉时期,各地都有铸钱石范出土,这些石范多由滑石刻制而成。
春秋战国以后,金属范和叠铸技术等开始出现并大量应用于铸造铜质货币。金属范主要是铜范和铁范,铸型可以重复使用,用于批量生产,生产效率较高。所谓叠铸技术,是将多层铸型重叠起来,组装成套,从共用的浇口杯和直浇道中灌注金属液,一次得到多个铸件。隋之后,铸钱的主要方法是钱模(母钱)翻砂法,各代所用的钱模(母模)材料各不相同,有蜡模、木模、铜模、锡模等。
重要的铜器类型和制作工艺还包括:使用传统泥型工艺“掰砂法”制作的铜钟和各类器件,采用能重复使用的多次型(半永久泥型)成批生产的中小型铸件如釜,以及各构件分别铸造再使用榫卯装配而成的大型铜建筑物、使用富含植硅石的特殊造型材料铸造的铜镜等。这些均是在商周陶范铸造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以铸造为主,多种成形工艺并用的早期技术传统,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的历史,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金属技术,中国不同于西方的钢铁技术路线正是这一技术传统直接作用的结果。
范金合土,大冶天工,中国古代青铜器因其独特和精彩而千秋不朽。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