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浙江
- 精华
- 0
上士

- 积分
- 774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
史志记载,襄阳城始于汉,后历经维修、扩建。东晋太元三年(378 年),梁州刺史朱
序镇守襄阳,序母为御敌来犯,带领众婢和城中妇女,又于城西北角筑新城二十余丈,
后人将此段称“夫人城”。
. 南宋乾道五年(1169 年),对城垣作了维修,乾道七年又修。元末,城垣颓废。
. 明至正二十五年(1365 年)朱元璋部将邓愈镇襄阳,重新修复。明洪武初,卫国公邓
愈守襄阳,又别拓城东北角,由旧大北门向东绕至长门,环南增建新城,增辟二门(大
北门、长门),连同原有四门(详见《县城集镇》部分),各建城楼一座(今仅小北门
城楼岿然独存)。正德十一年(1516 年)夏,汉水大溢,破城三十余丈,巡道聂贤捐
俸补修,整新四门,又用铁叶裹城门。
. 万历四年(公元 1567 年)知府万振孙题城东门曰“阳春”、南曰“文昌”、西曰“西
成”、大北门曰“拱宸”、小北门曰“临汉”、东长门曰“震华”。
. 崇祯十四年(公元 1657 年)张献忠率起义军攻占襄阳时平毁城垛及城楼,袁继咸亲
督标兵修复城垛如旧,都御史王永祚重建六门城楼及西南城角的狮子楼。
. 清顺治五年(公元 1648 年)都御史赵兆麟、檄副史苏宗贵重修西门城楼,知府冀如
锡重建南门城楼,同知徐腾茂、张仲重修大北门、小北门城楼,知县董上治重建东门
城楼。
. 雍正年间,副史赵宏恩重建仲宣楼于城东南角。道光六年(公元 1826 年)重修六门
城楼。咸丰六年(公元1854 年)建城上兵房七十四所。同治二年(公元1863 年)维
修夫人城。光绪元年(1875 年),因久雨,城垣多处坍塌,知县吴耀斗领修。二年,
知县劳庆藩接手续修,直至光绪七年,知县梅冠林接修完工。
. 辛亥革命后,曾断续小修(建国前后,在襄阳城内数次发现刻有民国十六、十八年的
城砖)。1939 年日本侵略者对襄阳二城狂轰滥炸,为便于群众疏散,将西门南侧和南
门西侧城墙连同西门、南门瓮城及城楼拆除。1945 年因长门城楼年久失修坍塌。1948
年夏,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驻守襄阳,把1939 年抗日期间拆出的西门南侧和南门西
侧的城墙,临时加以垒筑,同时在城上夯筑城垛。
. 1958 年扩建东街时,东城门被拆除。1970 年,夫人城东侧被毁160 多米。1974 年左
右,将南门两侧约860 米的墙体拆除。1976 年小北门东侧又被损坏120 米。1977 年
对小北门城楼进行了修葺。1988 年对小北门城楼进行落架大修。
. 1978 年以来,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已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并拨出专款。从1982 年开
始,逐年进行维修,其中从夫人城至襄阳桥头段,已于1983 年底修竣。东门北段也
于1984 年底修葺。
. 襄阳城垣以它历史悠久,城高池深而著称,并以它坚固而闻名。在历史上不仅是防御
的有效堡垒,而且又多次力敌洪水的侵袭。现代人们记忆最深的莫过于1935 年7 月7
日(民国二十四年农历六月初六)的一次洪水,当时沿汉水两岸的城镇、村庄,均被淹
没,唯独襄阳城内未有进水,这全靠襄阳城防水性能良好的缘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