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6
东湖元老
<< 庄子>>云:造化为大冶!
  
- 积分
- 31361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

楼主 |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2-8-15 21: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记者 石教炼 徐道发
铜绿山的千年炉火,与滚滚的长江一起,孕育了黄石辉煌灿烂的矿冶文化。铜绿山的生产技术,见证并代表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从夏商时期开始,贯穿整个青铜时期,一直到现代。
而除了铜绿山之外,在大冶和阳新还有大量古代矿冶文化的遗存,记者了解到,在阳新县的排市镇,也发现了16个大型的古代炼炉,昨天,记者专门赶赴当地进行探访。
16个古代炼炉
藏在水库无人识
杭瑞高速公路贯穿阳新县。记者探访的地点——阳新县排市镇硖石村下太郁水库,位于杭瑞高速公路一座高架桥下。
昨日下午3时许,排市镇硖石村下太郁湾,记者在这里探访时,65岁的明道生爹爹告诉记者,他知道水库里“藏”着16个古代炼炉。
记者跟随明道生来到10米高的水库堤坝上。“喏,大概就在那边,不过现在看不到了。”对于16个炼炉的具体地址,明道生只能通过这样模糊的回答告诉记者。
明道生向记者道出“看不到”的缘由,“16个炼炉位于水库中间的一个小岛和水库边缘的一个半岛结合处的滩涂。每到雨季,16个炼炉相继被湖水淹没,只有到了冬季的时候才能露出头来。”
据明道生回忆,文革时期,水库的16个炼炉还裸露在外。之后便被填埋了。再加上该遗址长时期被淹没在水里,很少有年轻人知道这个遗址。
看守水库的70岁老人明平兴告诉记者,下太郁水库水域有300亩,丰水期水深可高达16米,到了冬季,水深便回落到2米左右。
阳新的矿冶史
同样十分久远
2010年3月,阳新县文物局接到排市镇硖石村村民电话,称在该村下太郁水库东南面一处库坡上发现古代遗址。时任阳新县文物局局长的程军接到村民的报告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组织相关人员对这处遗址进行考古观察。
经文物工作者现场清理,先后发现16个大小不一的炼炉,整个遗址长40米,宽20米。文物工作者对发现的一些破碎的炉壁、炉缸,陶瓷碎片以及大量的矿渣进行分析后,初步考察论证后判定该文物遗址属于宋明时期。
昨日,记者联系上程军。“下太郁水库炼炉遗址属于阳新近年来发掘的近百处古矿遗址中,保存比较完好、规模较大的一处炼炉遗址,考古研究价值极高。”程军对记者说。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现在已经闻名于世,而在附近的阳新县,矿冶文化历史同样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到4000年前。其中,以商周时期的白沙镇土库村的大路铺遗址最为著名。
据文物部门考证,该遗址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是阳新县迄今为止所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古文化遗存,也是鄂东南地区目前所发现的最大的文化遗存。该遗址比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历史还要久远。
阳新港下古矿冶遗址位于富池镇鸡笼山之东,跟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属于同一时期。
随州古编钟用的铜
可能就来自铜绿山哦 黄石的矿冶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期的石龙头旧石器时代遗址和鲶鱼墩的新石器时期遗址。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史前矿冶文化。
商周时期,青铜文化曾一度鼎盛。根据考古发掘,铜绿山大约时间为商周至汉代,此时的铜绿山,已经是凝聚了先进的探矿、采矿、选矿和冶炼技术,并开始了大规模的生产。
有专家分析,黄石地区现存的春秋至汉代的三座古城——五里界城、鄂王城、草王嘴城,其分布特点就与大冶地区的矿产资源密切相关。
龚长根,曾任黄石市博物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馆长。他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大冶地区铜矿采冶业的兴起应该最迟不晚于商代中后期,这一时期,对于粗铜资源的占有和利用是一个政治集团或国家强盛的标志之一”,“五里界城、鄂王城、草王嘴城应该就是这一时期铜矿采冶业管理中心,即负责生产秩序、资源管理、粗铜调配交换及运输等项职能”。
连年不断的开采,铜绿山有了开采和冶炼,却一直没有发现铜器生产工厂。黄石的铜究竟去了哪里?有专家推测,作为原料,铜绿山的铜运到其他地方去了,并猜测随州的编钟用的铜就来源于铜绿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