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战略的襄阳答卷特别报道③规划篇 
长虹路俯瞰。 记者 安富斌 摄 记者 朱科 跨越发展,规划先行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指出,规划是见证过去、创造未来的一门科学,在我们的城市发展中处于龙头、灵魂的地位,同时它又是城市发展政策非常有针对性的指南。 一个好的规划,不仅是城市建设的纲领,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更是政府聚集资源、引导投资的独特手段。高瞻远瞩的城市规划,可以让城市在发展进程中事半功倍;低端短视的城市规划,往往会让城市发展付出高昂的代价。我市秉承“跨越发展,规划先行”的理念,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和考量,用国际化、现代化、个性化的标准,规划建设“四个襄阳”,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品位。 高新工业园、汽车产业园、深圳工业园、航空航天产业园……一个个工业园区在新的规划理念下的脱胎换骨,为“产业襄阳”带来新动力。 东津新城、襄州科技新城、庞公新区、襄南新区、隆中新区、樊西新区……一片片生机勃勃的新城新区在新的规划视野中呼之欲出,孕育着“都市襄阳”新愿景。 古隆中、米公祠、古城墙、护城河……一大批历经千年的文化印记,随着新规划的实施,将为“文化襄阳”弹奏出美妙的新音符。 低碳产业、绿色技术,声势浩大的城市绿化工程、绿道工程,作为新规划的重头戏,将为“绿色襄阳”源源注入新活力。 登高望远,“四个襄阳”的绚丽画卷徐徐展开。 点评:“四个襄阳”的战略定位,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襄阳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襄阳发展的工作重心和政策导向,是战略导向、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有机统一。围绕“四个襄阳”建设,一个个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规划竞相登场,美好幸福的新襄阳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着眼长远,创造一流 好规划要有好理念,大规划必须有大视野。 去年9月,市委召开十一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对建设“四个襄阳”进行全面部署后,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文旅新局等规划牵头单位,开始马不停蹄地在全国乃至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一流的规划团队。 市发改委邀请到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领衔的课题组,着手“产业襄阳”和“绿色襄阳”的发展规划;市规划局邀请了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杨保军带队开展“都市襄阳”战略规划研究,并委托有“新加坡规划之父”之称的刘太格规划大师领衔编制襄阳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市委宣传部、市文旅新局聘请了中国社科院、中国传媒大学提纲“文化襄阳”概念的编制规划。 一个个全国闻名乃至世界顶尖级的团队,相继来到古城襄阳,为襄阳的美好明天点燃激情、贡献智慧。 市发改委副调研员刘艳涛告诉记者,《产业襄阳发展战略规划》和《绿色襄阳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从去年10月启动至今,先后经历了规划调研、领导沟通、规划起草、征求意见、规划预审、政府审定六个阶段,七易其稿。今年8月8日,规划评审会在北京举行,由国务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国家部委的专家组成的评审组认为,规划内容具有较强的战略性、统领性和前瞻性,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较高,专家们一致同意《产业襄阳发展战略规划》和《绿色襄阳发展战略规划》通过评审,可作为未来襄阳发展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 在“都市襄阳”的规划方面,市规划局邀请了国内外一流的规划团队,先后启动了《都市襄阳战略规划研究》《襄阳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东津新城规划和核心片区城市设计》《襄州新城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等十个规划项目的编制工作。 “从去年10月开始,《文化襄阳概念规划》课题组先后6次来襄阳开展课题调研,走访县(市)区、市直部门、企业、机关85家次,行程2000余公里,召开专家座谈会4次,征求各界专家、学者意见167人次,收集政策法规、基层规划、历史资料、统计数据等近20万字……”市文旅新局机关党委副书记、副调研员舒振宏说。 舒振宏向记者介绍,去年年底,《文化襄阳概念规划》初稿完成,此后又进行了初审、复审,课题组根据多方意见进行了反复修改,并于今年3月中旬形成定稿。4月14日在武汉举行的《文化襄阳概念规划》评审会,一致通过了课题组提交的规划文本,省、市领导对该规划给予了高度评价。 点评:“四个襄阳”的战略规划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襄阳未来发展水平,需要一流的规划团队和高素质的规划人才。我市各级领导和相关规划牵头单位不辞辛苦、多方奔走,积极引进国内、国际一流团队,为让这些战略规划早日出炉,付出了大量心血,他们是襄阳发展的功臣。 顶层设计,全域规划 构建大襄阳城市体系,我市坚持顶层设计与分区规划的统一,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形态的定位。 在“四个襄阳”的规划编制过程中,将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的发展战略规划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城市战略规划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从发展基础、规划目标、空间布局一直到项目引进、产业开发等等,充分体现了“顶层设计与分区规划”相结合的原则。“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先生领衔编制的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坚持“先大后小,先远后近”、“一次性编制规划,分期循序实施”的原则,描绘出了襄阳未来5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蓝图,发展定位为能自立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构建独具特色的“一心四城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并制定了具体实现路径与步骤。 同时,我市通过规划构建中心城市、中等城市、特色镇、新农村社区“四位一体”的大都市城镇体系,打造“一体两翼、五轴放射”的城镇空间结构。 “四个襄阳”的战略规划如火如荼,各县(市)区的发展规划也同样快马加鞭。 襄城区突出自身在文化襄阳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旧城、新区并重;襄州区在襄阳整体发展格局中定位自身发展,精心选择了发展路径;樊城区着力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高起点实施旧城改造;枣阳市按照“中等城市、现代气息、田园风光”的城市总体定位,在抓好旧城区建设和改造的同时,下大力气建好新城区;谷城县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总院签订了谷城、老河口组群发展规划协议,确定了与老河口“一江两岸”百万人口的县城总体布局,将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主,以石花、冷集(子胥新城)为两翼,以盛土康、庙滩为两个中心镇的基本格局;老河口市确定了全域规划引领、建设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提出重点突破,全力打造“南部新城”;宜城市的城市规划集中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鲤鱼湖新区城市风貌设计、城市重要节点修建性规划四个层面;南漳县目前正全力开展城北新区、涌泉工业园区和襄阳磷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保康县依托“一江两山”区位优势,规划构建知名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要的战略支点。 点评:我市坚持顶层设计,强化全域规划,科学处理宏观与微观、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而避免了发展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只要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维护规划的刚性,完善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实现把襄阳建成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就会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