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8
东湖元老
理性思考,和平崛起!
  
- 积分
- 7067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
黄石“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三大战略直面产业。发展大产业,不仅让经济指标有良性态势,更给城市的发展注入了可持续的基因和不竭的动力,发展活力才最值得期待。
上半年工业经济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864.912亿元,同比增长18.8%。其中,九大主导产业共完成产值857.56亿元。
黄石这座以“挖矿石、炼钢铁、卖粗铜”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从产业结构单一、单纯依靠资源发展的“钢铁侠”,挣脱了资源束缚,“烟囱经济”比重不断下降,华丽变身为产业多元、内蕴智慧的“变形金刚”,经济结构日趋多元化,抗风险能力日益加强。
产业升级“钢铁侠”强筋健体
黄石是典型的“钢铁侠”:拥有矿产76种,曾是全国六大铜矿基地、十大铁矿基地之一。
从始于商代的铜绿山古铜矿开采到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汉冶萍”公司,黄石的冶金工业史浓缩并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工业文明。
黄石的冶金工业以特钢为主。上世纪以来,依托冶钢的资源、人才基础,一批中小型特钢企业在冶钢周边雨后春笋般生长。
浸润着深厚历史文化传统,黄石特钢产业在自发模式中不断扩大。全市炼钢能力260万吨,300多家特钢企业产值230亿元。
产值的恢弘不等于品质的过硬。2006年,黄石对全市300多家特钢企业产品进行全面抽检,结果显示,合格率仅54.7%。现实或许有些尴尬,黄石特钢产业发展极不平衡,真正有市场竞争实力的只有新冶钢一家,大多数中小型特钢企业技术落后,有的甚至是作坊式的生产模式。
习惯于“吃资源饭”,搞粗加工,黄石“黑色经济”在节能、降耗、利废、环保等方面暴露出诸多不足。
看看一座座裸露的山川,一个个寂寞的坑口,大地已经伤痕累累;看看一条条布满灰尘的大道,一片片灰蒙蒙的天空,环境已经敲响警钟。
一味攀升的产值背后隐含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助推特钢产业提档升级,迫在眉睫。
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场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硬仗”迅速打起。
不甘沦落的黄石人以追求质量、锻造品牌为突破口,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重塑“钢”筋“铁”骨。
烟囱曾经是黄石生产繁荣的象征,城区大大小小的烟囱上千个,黄石人痛定思痛、壮士断腕,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能低下的小高炉、小钢铁“关、停、并、转”,减少的是烟囱,损失的经济指标,赢得是做大做强特钢产业空间。
同时,通过自主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让老母鸡下“金蛋”。
新冶钢先后投资12亿元,实施61项技术改造,开展了8大项目的技术攻关,走出了适度规模的品种、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同样是一吨钢,过去只能卖到2000元至3000元,产品升级后能卖出5000元至6000元,其产品成功应用于“神六”飞船和“嫦娥”工程。
中国铝业公司与大冶有色公司合作,组建中铝大冶铜板带公司,投资15亿元兴建10万吨高精度铜板带项目,两年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多亿元,缴税3亿元,将再造一个新有色。
凭借产品结构的调整与产业优化升级,黄石市特殊钢年产能由80万吨扩大到300万吨,由单纯卖原产品发展成钢管、轴承、汽车零部件等5个延伸系列;电解铜年产能由8万吨扩大到23万吨,由原来的粗铜、电解铜发展成为铜杆、铜棒、铜线等10多个系列。
与此同时,工业正由粗放型增长方式逐步向效益型转变。该市涌现了“东贝”牌制冷压缩机、有色“大江”牌阴极铜、“黄锻”牌数控机床等中国钢铁名牌产品。在4000多个工业产品中,有200多个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
坚持“高新化、集约化、低碳化”三化并举,为企业带来新的竞争力。2010年底,大冶有色公司引进世界规模最大的铜冶炼澳斯麦特炉投产,成为湖北省“十一五”节能减排标志性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硫1万吨,较原来的冶炼方式节能一半以上。
产业转型
“钢铁侠”变身“变形金刚”
三千年矿冶之火,铸造了黄石“矿冶文明之都”的辉煌,也隐藏着“矿竭城衰”的尴尬。
到2007年,大批矿山相继闭坑,主体矿山进入衰退期,可采资源严重不足。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黄石雪上加霜,曾一度有70%左右的企业减产停产,财政收入绝对值首次出现下降。
当矿井归于沉寂,机器不再轰鸣,黄石的未来将何去何从?“钢铁侠”的生命力又将向哪里延续?“大产业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市委书记王建鸣说。近年来,黄石抓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在产业发展路径上,坚持集群化推进;在产业发展布局上坚持园区化建设;在产业发展方式上,坚持高新化提升,产业发展实现了由资源产业一业独大向优势产业多业并举转变。
从地下延伸到地上,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机械、食品、纺织服装、化工医药接续替代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分别提升近10个百分点,重工业占比下降近5个百分点。
顶住金融危机冲击,关闭城区小锅炉50多座、关停“五小”企业1000多家……
这些非常时期“断腕”之举,“钢铁侠”在“冰天雪地”里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炼成“变形金刚”之身,走上了一条转型跨越发展之路。
黄石先后被评为中国经济转型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今天,黄石产业转型之路愈加稳健、清晰:形成聚集发展、内涵发展、持续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到十二五末,力争千亿元产业2个、500亿元产业1个、200亿元产业6个,产值过100亿元企业达到10家以上。
同时,产业转型“底盘”也不断夯实
2008年12月,黄石首次提出统筹推进“三园一带”(黄金山工业园区、大冶城西北工业园、西塞山工业园、沿江经济带)建设,努力实现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全面对接,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切实做到功能分区、互补发展,构筑起有利于中心城区与大冶、阳新对接融合的大园区。
市委书记王建鸣对“构筑大园区”的定位更是直抵“心脏”:以黄金山工业园区为重点的“三园一带”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平台和载体,是黄石新的经济增长极,是黄石未来的新城区,更是黄石未来的希望。
“底盘”就是底气!底气足,身板硬,“金刚”方能步伐矫健!
过去5年,8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近百平方公里起步区累计完成投资767亿元,集聚各类企业达4300家,成为黄石新的经济增长极。
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太阳系”
7月3日,湖北省“培植千亿元有色支柱产业”现场会在黄石下陆区召开,吹响有色千亿产业冲锋号角。
在“有色公司”周边,近年来相继诞生了大江公司、冶新公司、众鑫公司、明鑫公司、永盛公司等多家产值过千万元的铜产品深加工企业,形成了无氧铜杆、铜板带、铜粉、黄铜、紫杂铜等一系列铜产品加工项目。依托有色公司的铜资源,一条炼铜、铜加工、铜产品的“铜链”初具规模,有望成为全省第十个千亿元支柱产业。
以新冶钢为龙头的黑色金属产业集群,共聚集企业200多家,并形成了西塞山特钢产业园、大冶灵成模具钢工业园、黄石经济开发区薄板加工产业园、下陆人本轴承产业园、新兴铸管工业园等多个黑色金属产业园,是“十二五”末实现千亿元产值的生力军。
与此同时,以阳新宝加鞋业、大冶城北工业新区纺织集群及美尔雅、美岛为代表的轻纺产业,以劲牌为核心的食品加工产业,以阳新富池工业园为主要基地的医药化工产业,以华新水泥为龙头的新型建材产业,东贝集团领衔的机电制造产业,日新能源落户黄金山工业新区开辟的光伏产业,新近引进台资高新电子产业,深圳盐田港和央企新兴际华集团与黄石联手打造的商贸物流产业等,将构成蔚为壮观的百亿级产业集群系列。
两个千亿级产业好比太阳、月亮,至少8个百亿级产业好比大行星。“十二五”期间,黄石的产业集群将构成一个“星系”,让新生的“变形金刚”笑傲江湖。
既要“日月经天”又要“群星璀璨”。市委书记王建鸣信心满怀:“黄石百亿级产业均出现实力强劲的领军企业,成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支撑。”
2011年度湖北省67家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黄石的服装产业、下陆区铜冶炼及深加工产业和大冶市饮料食品产业三个集群上榜。“近几年,从脚上穿的到头上戴的,一套完整的服装产业链在黄石已经形成,所有服装产品黄石都能生产!”王建鸣自豪地说,“做鞋子有世界第一的台湾宝成,做衣服有知名的美尔雅、美岛,袜子有梦娜袜业,做内衣有丽达公司,做帽子有飞达帽业……”
服装产业,是黄石市近年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改变黄石重工业过重的一个典型代表。“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黄石高举“支点”大旗、深化“三大战略”的资源转型路径,打造“2个千亿元产业、培育10家百亿元大企业、发展1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形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8个主导产业集群,创出8个中国名牌产品、12件中国驰名商标、1个出口名牌产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