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6
东湖元老
<< 庄子>>云:造化为大冶!
  
- 积分
- 31361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
时值招生高峰期,但大冶中职学校注册报名和咨询的考生人数比往年明显减少。大冶中等职业学校继去年陷入生源紧缺的困境之后,今年又普遍面临“吃不饱”的状况。
中考分数线确定后,对于一些分数较低的学生来说,选择上高中还是中职中专成为纠结的问题。日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近年来中职中专毕业生升学和就业前景都不错,但不少家长对此持有偏见,认为读中职中专是“无奈之举”。
生源逐年缩水 部分专业难以开设
这个暑假行即将结束,但对于大冶市中等专业学校来说,绝对高兴不起来。截至目前,学校仅招进50人,这与去年同期招进的200人相比,大大的缩水。
该校招生办毕业办主任袁牧苦闷地说,以往这个时候,早就有学生、家长前来咨询了,今年问津的却是少之又少,学校暑假期间分了5个招生小组,每天平均跑15个考生的家,已经跑了近500家。截至目前,达成意愿上学的只有40余人,这个比例不足10%。
“以现在情况来看,只能开设一个护理班,其它的专业很难开设起来。”据袁牧介绍,报护理专业的有40人,剩下10人分别报了机械、计算机、幼师等专业,可因为人数不足,这些科目都难以开设。
初中毕业生大幅减少,是职校招生步入低谷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去年大冶市中考考生近万人,今年全市报名参加中考的只有7700余人,考生大幅减少,而今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计划为1100人。
面临生源锐减的实际情况,各类中职学校招生情况都不尽如人意。据记者了解,大冶市有中等专业学校、金鼎职业技术学校、远航电脑中专学校、中等职业学校4所职业学校。去年,迫于招生压力,金鼎职业技术学校已关闭。
据市教育局工作人员介绍,每年中职招生名额都在1000余人。去年,中职招生工作也不乐观,只有近600名学生报名,3所中职学校的招生指标都未完成。
招生关口前移 登门游说收效甚微
对于中职校来说,抢生源最常见的做法是,等待高中落榜生,“游说”他们进职校。
“这种做法太被动了。”一名中职校校长告诉记者,如今,抢生源“关口前移”了,更有效的做法是到初中毕业班“抢生源”。
为了招到学生,各类中职学校可谓想尽了办法。
袁牧说,大冶市中等专业学校上到校长、书记,下到普通老师,都冒着酷暑去学生家里做思想工作,可大多结果是要么吃闭门羹,要么是说了半天,家长、学生无动于衷。
5年前,为躲避上门求情要求上学的家长和学生,一到招生时节,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就迫不得已躲到外面去;如今大不一样了,他们要亲自登门,还要给学生、家长买饮料,说服学生选择职业院校。
如今离开学仅20余天,他们还在为招生四处奔波。
“我是不想让女儿上中专。”原大冶钢铁厂退休职工老林说,自己当了一辈子工人,不到40岁下岗后,又找工作再就业,他不能让女儿去上职校,出来再当工人。去年,女儿中考没考好,在几个同学劝说下想去上中职,尽早毕业上班赚钱。老林知道后,立刻凑齐择校费,坚持送女儿去上高中。老林说:“我周围同事朋友的孩子也有许多上中职的,毕业后都是工人、服务员,工资低,待遇不好,也不稳定,不能让孩子走这条路。”
同老林一样,时下许多人认为,既然初中毕业后去打工,中职毕业后同样是打工,而且工作内容和工资水平相差无几,那三年职业教育简直是浪费时间,还要花上一笔不菲的费用。
今年中考完,某考生的中考分数320分,填报的志愿是大冶市中等专业学校。录取阶段,该生和家长频频来校,希望能改填志愿,该校老师询问后得知,家长坚决要送孩子上大冶一中,哪怕花再大的代价。
“中职学生就业率是高,可就业质量不稳定,社会地位也不高,很多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确实不太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上中职。”采访中,一位职业学校的老师一语道破了中职学生生源紧张的症结所在。
针对文化软肋 实行“对口升学”
国务院多次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中央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和助学贷款。在校期间,除了缴纳部分住宿费和承担一些生活费之外,国家针对职教生实施了“雨露计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收学费,凡农村户口或城市贫困家庭中职生可享受在校每生每年1500元的补贴等。
除此之外,中职学生的就业率在逐年攀升。据不完全统计,大冶市中职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超过95%,远高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些热门的中职专业更是供不应求,特别是机械、数控、幼师、会计等专业毕业生。
对此,卫文杰深有感受。2010年中专毕业后,他进入大冶鸿达模具公司,工作两年后成该公司技术骨干,出差几十个国家,从事试摸工作,每月工资在8000元左右。
随着大冶城北工业新区、灵成工业园和黄石黄金山工业园的发展和壮大,进驻的众多企业对技术人员需求量激增,大冶中职生多数在这些企业工作,每年都有不少单位向3所职校预订人才。
谋求生源渠道 推行“订单培养”新出路
如何在学生减少的大环境中保持生存和发展呢?靠什么来吸引生源呢?种种现状迫使中职校不得不寻求新的生源渠道。
大冶中专在去年就有了新的尝试,首次和劲牌合作,开办定向委培班,招收60名学生,最终选定20名优秀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劲牌工作。
有关人士建议,各职业学校要主动对接地方产业,优化专业设置,推行“订单培养”、“企业冠名班”、“企业中职教育班”等培养模式,以就业“出口”拉动招生“入口”。
同样,市教育局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对职业教育学校实行“五开放”和“订单培养”,“五开放”是指开放招生计划、招生规模、招生地域、学生年龄、身体条件、考试成绩等限制,扩大中职招生对象,包括应往届高、初中毕业生、复退军人、返乡农民工等。
记者 李雯 实习生 刘丽
相对来说,中职生在文化成绩方面是软肋。为此,各中职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对口升学”来实现学生的继续深造。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校生可通过参加成人高考、高职单招考试、套读自考等方式继续深造,还有更多专业的学生还能参加高考。
>>短评
重在改变就业观念
一边是各类企业年年遭遇“技工荒”,不得不高薪四处招人;一边却是各地中职学校面对越来越少的生源,张着嘴“嗷嗷待哺”。这种一热一冷的强烈反差,不禁让人想问到底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出了问题,还是中职学校实在让人不值一读?
究其原因,有一种现象不容忽视,现在许多企业招聘员工只认文凭,没有一纸像样的文凭想要在这个社会立足,实在太难了。“文凭是求职的敲门砖”这种想法,已经成了大多数求职者的共识。
一直以来,一些企业“重学历、轻技能”,招聘岗位只认文凭,对技术工却相对不重视,技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方面明显低于一般的大学生。虽说近年来,有些企业已对专业技术工人开出了高薪,但大多数企业为了追求名声效应,即使所需的人才只要中专水平就已足够,但却刻意抬高门槛,非本科生不要。这种不合理的就业观念误导,自然挫伤了很多学生学习技术的热情,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宁可去高级写字楼当“白领”,而不愿意成为一名在工厂车间内忙忙碌碌的“蓝领”。
当然,影响中职学校生源减少的因素还有很多,学校的办学质量、毕业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学校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对接程度……面对种种问题,中职学校要想改变生源紧张的状况,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
记者 朱世杰 |
|